<p class="ql-block">双湖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位于藏北高原西北部,地理位置处于东经83°52′~90°26′,北纬30°41′~36°41′。平均海拔超5000米,为中国海拔最高县。行政区域面积116700平方千米。双湖县属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截至2021年10月,双湖县辖1个镇、6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多玛乡。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双湖县常住人口为10881人。1976年1月18日,正式成立那曲地区双湖办事处。2012年11月15日,国务院批复成立正式建制县。境内有昆仑山等景点。2019年,双湖县地区生产总值5447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13万元。</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隋唐以前,双湖地域属于象雄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吐蕃松赞干布将象雄部落归于治下,双湖地域属于吐蕃政权管辖。</p><p class="ql-block">9世纪中后期,吐蕃地方政权瓦解后,双湖所辖部分地域属于北方四部的郎如部落。</p><p class="ql-block">宋、元、明时期双湖地域分别属于当时中央政权在西藏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权管辖。</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双湖地域属于蒙古和硕特部管辖,清顺治十年(1653年,藏历第十一迥铁水蛇年),清中央政府册封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为“遵行文义敏慧固始汗”。</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藏历第十一饶迥铁鸡年),西藏地方政府将那仓部落划归阿里总管管辖,双湖地域属于那仓部落。</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六年至清乾隆十二年(1728至1747年,藏历第十二饶迥土猴年至藏历第十三饶迥火兔年),西藏地方政府在那仓地区的六个部落,成立一个由两名阿觉和四名波布共六人组成的联合自治机构(那果珠哲),意为那仓六部联合首领。那仓部落从此兴旺强盛,“那仓六部”也逐渐远近闻名。双湖地域属于“那仓六部”。</p><p class="ql-block">郎如宗设立之时,双湖部分地域归其管理。</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藏历第十六绕迥水马年),西藏地方政府设立降曲基巧,双湖地域属于降曲基巧管辖的申扎宗与羌基总管的郎如宗。</p> <p class="ql-block">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设立黑河基巧办事处,双湖地域属于黑河基巧办事处。</p><p class="ql-block">1959年民主改革后,黑河基巧办事处成立班戈县和申扎县,双湖地域属于黑河基巧办事处的班戈县和申扎县。</p><p class="ql-block">1960年,国务院批准将西藏“黑河地区”改名为“那曲地区”,双湖地域属于那曲地区班戈县和申扎县。</p><p class="ql-block">1974年,为缓解中西部草畜矛盾,中共那曲地委副书记洛桑丹珍带领三个县(申扎县、班戈县、安多县)的勘察工作组勘察无人区,此次勘察组分为三个勘察队:东部安多勘察队,由欧珠为队长,负责东北部无人区勘察;中部班戈勘察队,由丹增央培为队长,负责中北部无人区勘察;西部申扎勘察队,由洛桑丹珍为队长,负责西北部无人区勘察。此次勘察,用时两个半月,对无人区的气候、水草分布和人类生存必需条件等进行了综合勘察。此次勘察队的洛桑丹珍、次仁玉珍(女)、央地、达娃、欧珠、扎西顿珠、才但等十八人被称为“十八勇士”,也叫“加林工作组”。</p><p class="ql-block">1976年1月18日,经西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研究决定,从申扎县北部划出吉瓦、来多江玛、措折羌玛、嘎尔措、俄久多玛、俄久买玛6个公社,成立了双湖办事处,办事处机关所在地设在当前双湖境内的加林山脚下的荣玛,办事处为县级机构,属于那曲地区革命委员会派出机构。双湖办事处所辖6个公社,共21个生产队(分别为:嘎尔措公社,下辖2个生产队;措折羌玛公社,下辖3个生产队;俄久美公社,下辖3个生产队;俄久多公社,下辖4个生产队;吉瓦公社,下辖5个生产队;来多公社,下辖4个生产队)。</p> <p class="ql-block">1976年6月,办事处机关迁至加林山以北,玛依雪山东北,因所在地的东南方向有一盐湖叫康木如盐湖,东北方向有一盐湖叫惹角盐湖,当时的位置是在这两湖的正中部,办事处故而取名为“双湖”。</p><p class="ql-block">1976年12月,办事处机关迁至措折羌玛乡政府所在地江爱山东南面的江爱查桑鲁玛。</p><p class="ql-block">1977年3月,经那曲地区党委批准,将申扎县的尼玛区(查恰尼玛区)和所属5个公社15个生产队划归双湖办事处,即:杜佳公社,下辖2个生产队;吴尔多公社,下辖3个生产队;吴尔美公社,下辖3个生产队;南措折公社,下辖4个生产队;和平公社,下辖3个生产队。至此,双湖办事处管辖11个公社,36个生产队。</p><p class="ql-block">1977年8月,双湖办事处驻地又迁至西亚尔雪山东面20千米,嗦嘎山西麓2千米处的嗦嘎鲁玛(双湖特别区所在地)。嗦嘎鲁玛北面有才多茶卡湖,南面有鄂雅措琼湖,此也是“双湖”的新含义。</p><p class="ql-block">1978年8月,经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那曲党委批准,将班戈县色哇区和色哇区管辖的3个公社14个生产队(即:多玛公社,下辖5个生产队;巴岭公社,下辖4个生产队;买玛公社,下辖5个生产队)及班戈县北部陇阿鄂冒“羌塘牧场”(原自治区牧场)划归双湖办事处管辖。至此双湖办事处辖14公社,50个生产队。</p> <p class="ql-block">1978年9月,双湖办事处,设立了查桑区和荣玛区,原有的6个公社分属两区管辖;同时组建了查桑区委和荣玛区委。自此,全处辖4个区(即色哇区、尼玛区、查桑区、荣玛区),14个公社,50个生产队,1个国营牧场,共1577户,9113人,牲畜总数为730694头(只、匹)。</p><p class="ql-block">1984年7月,双湖办事处撤销人民公社成立乡,双湖办事处所辖人民公社全部改为乡。</p><p class="ql-block">1987年,双湖办事处建立从处到乡的教育、卫生、兽防、商业机构,未设立地方军事和统一战线组织。当年全处有牧民人口1786户,9877人,人均年收入696.13元。牲畜总数为666780头(只、匹)。</p><p class="ql-block">1988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双湖办事处进行了撤区并乡的工作,将原来的14个乡调整为12个乡(即:将吴尔美乡和措折罗玛乡合并为措折罗玛乡,将杜佳乡和和平乡合并为和平乡)。同年,将双湖的1区(即:荣玛区)5个乡(即:吴尔多乡、俄久美乡、来多乡、俄久多乡、吉瓦乡)划给了文部办事处,至此双湖办事处辖3个区,7个乡。</p> <p class="ql-block">1993年8月,经自治区批准,撤销办事处,设立双湖特别行政区。双湖特别行政区仍为县级机构,属那曲地区派出机构,除人大、政协、司法部分职能(审判、刑事案件起诉,检察院工作)由尼玛县负责外,其他方面为那曲地委、行署直接领导。调整后双湖特别行政区辖7个乡、31个行政村。</p><p class="ql-block">1997年,将双湖特别行政区更名为双湖特别区,仍为县级机构。</p><p class="ql-block">2000年,双湖特别区辖7个乡(即嘎措乡、措折羌玛乡、措折罗玛乡、协德乡、多玛乡、巴岭乡、买玛乡)全境,共31个行政村,共计1684户,8885人,牲畜总数为548103头(只、匹)。</p><p class="ql-block">2008年,全双湖特别区总人口11482人。</p><p class="ql-block">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11999人。</p><p class="ql-block">2012年11月15日,据《国务院关于同意西藏自治区设立双湖县的批复》,设立双湖县,将双湖特别区措折罗玛镇、协德乡、雅曲乡、嘎措乡、措折羌玛乡、多玛乡、巴岭乡的行政区域划为双湖县的行政区域。双湖县人民政府驻多玛乡嗦嘎南路9号。双湖县由那曲地区管辖。</p><p class="ql-block">2013年7月26日,双湖县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p> <p class="ql-block">行政区划</p><p class="ql-block">区划沿革</p><p class="ql-block">1976年1月18日,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那曲地区双湖办事处。</p><p class="ql-block">1977年,将申扎县尼玛区和所属5个公社划归双湖办事处。</p><p class="ql-block">1978年8月,将班戈县色哇区买玛、巴岭、多玛3个公社及所属部分牧场划归双湖办事处,同年9月组建查桑区和荣玛区,至此双湖办事处辖4区、14乡、47个行政村。</p><p class="ql-block">1993年8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双湖办事处,设立双湖特别行政区。</p><p class="ql-block">2001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双湖作为尼玛县的一个特别区予以保留,辖6乡1镇。</p><p class="ql-block">2012年11月15日,国务院批复成立正式建制县。</p> <p class="ql-block">区划详情</p><p class="ql-block">截至2021年10月,双湖县辖1镇6乡:措折罗玛镇、协德乡、雅曲乡、嘎措乡、措折强玛乡、多玛乡、巴岭乡。</p><p class="ql-block">县人民政府驻多玛乡。</p> <p class="ql-block">地理环境</p><p class="ql-block">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双湖县位于藏北高原西北部,是国家级羌塘保护区的核心区。东邻安多县,南接班戈和申扎县,西与尼玛县和阿里地区改则县接壤,北部是可可西里。地理位置处于东经83°52′~90°26′,北纬30°41′~36°41′。行政区域面积116700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气候</p><p class="ql-block">双湖县属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全年无霜期少于60天,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天高达200天以上,冻土时间超过280天,年平均气温在零下5摄氏度。气候寒冷,多风雪天气,年温差相对大于日温差,没有绝对无霜期,年大风日达250天,年日照时数2628小时,年降水量仅150毫米。</p><p class="ql-block">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双湖县地处羌塘高原湖盆地带。境内山势平缓,草原开阔。地势北高南低,多为干寒和半荒漠草场。平均海拔为4800米,境内主要有昆仑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冬布勒山等山脉。这里湖泊众多,较为著名的有多格错仁其香错、多尔索洞错、多格错仁强错、美日切错、雅根错等。湖面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其中美日切错湖面海拔5400米。世界上最大的冰川——普若岗日,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冰川。</p> <p class="ql-block">自然资源</p><p class="ql-block">生物资源</p><p class="ql-block">双湖县的野生动物有藏羚羊、藏野牦牛、藏野驴、黄羊、雪豹、棕熊、盘羊、石羊、狐狸、猞猁、旱獭、狼、雪鸡、野鸽、棕头鸥、斑头雁、鱼鸥、鸬鹚、燕鸥等。</p><p class="ql-block">矿藏资源</p><p class="ql-block">截至2014年,双湖境内的矿产资源除了盐资源外,还蕴藏着其它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种有:岩(沙)金、硼沙、锑矿、水晶、铁矿、铜矿、铬矿等。另外,在双湖境内的巴岭乡,已初步探明有石油储藏。</p> <p class="ql-block">人口</p><p class="ql-block">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双湖县常住人口为10881人。</p> <p class="ql-block">风景名胜</p><p class="ql-block">普若岗日冰川景区</p><p class="ql-block">普若岗日冰川距区机关所在索嘎鲁玛以北约80千米处,在雅曲乡境内,平均冰厚在150米左右,普若岗日冰源面积422平方千米,冰源表面平坦,呈西北东南方向条形分布。冰源向四周山谷放射溢出50多条长短不等的冰舌,最低处海拔5350米、最高处海拔6000米。经钻探和雷达测量,冰温为-10℃,在冰层底部,冰温为-5℃~-3℃,2000年到2001年极端最低气温达到-60℃。</p> <p class="ql-block">野生动物景区</p><p class="ql-block">羌塘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以南,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内有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禽类,在保护区内生活着近14种161000头只的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那曲市,别称黑河,是中国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地处西藏自治区北部,青藏高原腹地,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东邻昌都市,南接拉萨市、日喀则市、林芝市,西与阿里地区相连,属亚寒带气候区,海拔较高,高寒缺氧,总面积353000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那曲市常住人口50.48万人。截至2023年6月,那曲市辖1个区、10个县,那曲市人民政府驻色尼区浙江西路3号。“那曲”因境内那曲河(怒江上游)而得名,旧译“黑河”,明末清初和硕特蒙古称喀喇乌苏,清代作哈拉乌苏、喀拉乌苏,为“那曲”这一藏语地名的满语义译。2017年10月,撤销那曲地区,设立地级那曲市。那曲市地理位置特殊,是西藏的“北大门”,市内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格拉输油管线、兰西拉光缆、青藏直流联网等西藏的“生命线”,均贯穿那曲500多千米。境内有国家级名胜风景区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萨普冰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麦迪卡湿地等自然风光。是长江、怒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的美誉。2022年,那曲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2亿元,同比增长0.9%。</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地名由来</p><p class="ql-block">“那曲”因境内那曲河(怒江上游)而得名,旧译“黑河”,明末清初和硕特蒙古称喀喇乌苏,清代作哈拉乌苏、喀拉乌苏,为“那曲”这一藏语地名的满语义译。</p> <p class="ql-block">风俗民情</p><p class="ql-block">献哈达</p><p class="ql-block">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礼俗。一般情况下,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敬献哈达,不直接挂在脖子上,只献在手上,接受者自己将哈达挂在自己脖子上。也有的领导、长者会把接受的哈达回献给敬献者。上级给下级、长辈给晚辈献哈达时,没有更多的讲究,双手将哈达直接套挂在对方脖子上即可。接受哈达后,为方便其他活动,也可将哈达收起保存。</p> <p class="ql-block">敬献“切玛”</p><p class="ql-block">“切玛”也叫“吉祥斗”,是藏族人民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时常用的一种民族礼仪用具,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富裕,年年有余。“切玛”为木制品,上大下小,外表精雕花纹图案并描金绘彩。内部隔为两箱,使用时通常一箱置糌粑等,一箱放青稞和麦粒,上插青稞穗、酥油花瓣等。每逢节庆,来客在互道“扎西德勒”之后,例行要向客人献“切玛”。当主人把“切玛”捧到跟前时,客人要从“切玛”里捏一小撮青稞或糌粑,象征性地朝上抛撒三下,然后拈一点放进嘴里,再道“扎西德勒”等祝福的话语。抛撒三下的含义,有说供奉天神、地神和龙神,也有说敬天、敬地、敬人。</p> <p class="ql-block">喝酥油茶</p><p class="ql-block">到藏族群众家做客时,喝酥油茶有礼仪讲究。主人刚倒满的酥油茶,客人不必马上喝,等主人端起茶碗给你,客人接过来喝后把碗递给主人,主人把茶碗放在桌上再添满,也可以自己端起来喝。假如你不想再喝了,主人把茶添满后,你可以不喝,待到准备告辞时连喝几口,但不能喝得太干,碗里一定要留少许茶底。</p> <p class="ql-block">饮酒</p><p class="ql-block">藏族人民在迎接重要宾客的礼仪活动和节日活动中有敬酒的习惯。一般来说,敬酒者把酒杯端给客人的时候,客人要先用左手端起酒杯,然后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天空弹3次(蘸3次弹3次)。喝敬来的酒,讲究是“三口一杯”(饮一小口,主人马上斟满;再饮一小口,主人再次斟满;一共要喝三口,第三口喝完再斟满后,则必须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如果的确不胜酒力,可用右手无名指弹三次,然后喝上一口即可。按礼节,接受敬酒时应站立起来用双手饮用。</p> <p class="ql-block">称谓和敬语</p><p class="ql-block">藏族人民非常注重敬语和称谓,藏语有敬语和非敬语之分,大部分话有两三种讲法(普通用语、敬语、最敬语)。现今,藏族干部职工和绝大多数城镇藏族居民都能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更多的讲究,只是在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有讲究。不管用藏语还是汉语,在称呼别人时,在对方的名字后面加一“啦”字表示尊敬,比如:“格桑啦”“丹增啦”“小李啦”“波啦”(老爷爷)“嫫啦”(老奶奶)等等。</p> <p class="ql-block">禁忌</p><p class="ql-block">在藏区,不管是朝拜寺庙,还是路过佛塔、玛尼堆、经旗杆等,都是从左到右沿顺时针方向绕圈行走。藏族群众忌食用狗、驴、马、骡等奇蹄类动物,有的群众不吃鱼。</p><p class="ql-block">羌塘恰青格萨尔赛马艺术节</p><p class="ql-block">羌塘恰青格萨尔赛马艺术节,融政治、经济、文化、人情风俗为一体,是藏北沟通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口。每逢藏历七月中旬,散处在草原上的账蓬汇集到藏北重镇——那曲。骁勇的骑手们在飞奔的骏马上俯身拾起一条条洁白的哈达,群马大跑将赛马会推向了高潮。拔河、摔跤、举石头则是牧民们显示力量的壮举。赛马会上还要表演“羌姆”,这种宗教艺术从神秘的庙门走向赛马会。</p> <p class="ql-block">那曲锅庄</p><p class="ql-block">那曲锅庄,粗犷豪放。藏北高寒、干燥、大风的气候环境为包括锅庄在内的那曲舞蹈定下基调。那曲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p> <p class="ql-block">那曲市风景名胜</p><p class="ql-block">赞丹寺 </p><p class="ql-block">赞丹寺,位于索县县城,又被称为“藏北小布达拉”,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属格鲁教派,寺内珍藏大量的佛像、壁画、藏经印册等,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传说曾是格萨尔王妃森江珠姆的宫堡。</p><p class="ql-block">色林错 </p><p class="ql-block">色林错,地处西藏自治区申扎、班戈和尼玛3县交界处,位于冈底斯山北麓,申扎县以北,曾名奇林湖、色林东错,是西藏第一大湖泊及中国第二大咸水湖,是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产生一个构造湖,为大型深水湖。湖面海拔4530米,形状不规则,长轴呈东西向延伸。是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最多的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另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雪豹、藏羚、盘羊、藏野驴、藏雪鸡等。色林错裸鲤(Gymnocyprisselincuoensis)是藏北色林错湖泊中惟一的一种鱼类。</p><p class="ql-block">格拉丹东自然生态保护区 </p><p class="ql-block">格拉丹东自然生态保护区位于那曲地区安多县雁石坪镇90千米处,是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是长江的发源地,这里终年积雪,自然冰雕形成美丽的水晶宫、冰塔林。</p><p class="ql-block">那曲草甸草原 </p><p class="ql-block">那曲草甸草原,主要由小嵩草组成,其株高仅3~5厘米,但生长密集。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那曲草原以辽阔、高寒著称。自然条件严酷,人为干扰弱,自然面貌保存较好。</p> <p class="ql-block">地方特产</p><p class="ql-block">嘉黎牦牛</p><p class="ql-block">嘉黎牦牛,西藏自治区嘉黎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5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嘉黎牦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p><p class="ql-block">那曲冬虫夏草</p><p class="ql-block">那曲冬虫夏草,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8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西藏藏红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p><p class="ql-block">雪莲花</p><p class="ql-block">雪莲花生长在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的雪山雪线附近,耐低温抗风寒,花象莲蓬座子,顶形似荷花,故得名雪莲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有除寒化痰、壮阳补血、温暖子宫等功能。雪莲花采摘不易,数量有限。</p><p class="ql-block">麝香</p><p class="ql-block">麝香,藏语称“腊资”,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麝香号称上等药物,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p> <p class="ql-block">克什米尔山羊绒</p><p class="ql-block">山羊绒属于稀有的特种动物纤维,是一种珍贵的纺织原料,国外称其为“纤维的钻石”,“软黄金”。山羊绒是从山羊身上梳取下来的绒毛,其中以绒山羊所产的绒毛质量为最好。</p><p class="ql-block">多玛羊肉</p><p class="ql-block">多玛羊肉,多玛绵羊是高寒草地型藏系绵羊,生活在平均海拔5100米以上的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北部的雁石坪镇等地,那曲多玛绵羊是藏北进入国务院72种重点保护的畜种之一。2015年2月1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多玛羊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p> <p class="ql-block">嘉黎牦牛</p><p class="ql-block">嘉黎牦牛(娘亚牦牛),养殖于海拔4500米以上的天然藏北草原,体格高大、产毛多、肉质鲜红,富含多种矿物质(钙、硒、铜等)、氨基酸、蛋白质,营养价值高。2015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嘉黎牦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p> <p class="ql-block">禁忌</p><p class="ql-block">在藏区,不管是朝拜寺庙,还是路过佛塔、玛尼堆、经旗杆等,都是从左到右沿顺时针方向绕圈行走。藏族群众忌食用狗、驴、马、骡等奇蹄类动物,有的群众不吃鱼。</p><p class="ql-block">羌塘恰青格萨尔赛马艺术节</p><p class="ql-block">羌塘恰青格萨尔赛马艺术节,融政治、经济、文化、人情风俗为一体,是藏北沟通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口。每逢藏历七月中旬,散处在草原上的账蓬汇集到藏北重镇——那曲。骁勇的骑手们在飞奔的骏马上俯身拾起一条条洁白的哈达,群马大跑将赛马会推向了高潮。拔河、摔跤、举石头则是牧民们显示力量的壮举。赛马会上还要表演“羌姆”,这种宗教艺术从神秘的庙门走向赛马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