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寻古之旅(9):中国文字博物馆:一片甲骨惊天下

小乔的足迹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安阳是中国文字的圣地,殷墟是殷商晚期的都城所在地,出自殷墟的十几万片甲骨,记录和保存了殷商晚期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殷商时代语言文字的珍贵样本。殷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甲骨文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国家在安阳市建立这样一座举世无双的文字博物馆,正是由于安阳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甲骨文这一伟大发现。暑天去安阳除了殷墟必去就是文字博物馆必看。</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留出了足够早的时间去博物馆,便于欣赏和拍摄主体建筑了,不过到达时已经有游客在排队了。</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标志以篆体的“字”为整体造型基础,同时巧妙融入了“文”字的意象。</p><p class="ql-block">‌标识主体由“中国文字博物馆”七个汉字构成,整体轮廓取自篆书“字”的形态。‌‌上方四只神鸟与下方四只大象共同组合成一个“文”字,呼应“文字”主题。‌‌</p><p class="ql-block">神鸟和大象的图案源自殷商青铜器纹饰,体现汉字起源与青铜文化的联。‌‌“文”与“字”的结合,既突出博物馆的职能,又展现汉字“形意相生”的特质。‌‌</p><p class="ql-block">设计者在介绍中阐释了标志通过古文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传递的三重内涵:</p><p class="ql-block">‌一是历史性‌:篆体“字”与青铜纹饰强调汉字三千多年的演变历程。‌‌‌‌</p><p class="ql-block">‌二是艺术性‌:神鸟、大象的对称布局体现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平衡与和谐。‌‌</p><p class="ql-block">‌三是科普性‌:直观展示汉字构形规律,契合博物馆的教育定位。‌‌</p> <p class="ql-block">从大门到主馆的路两边用甲骨做装饰,凸现博物馆的主题特色。</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物馆有三个部分:宣文馆、徽文馆、博文馆,我们首先参观宣文馆,结果九点进去,临近12点才参观完,太累了,其他两个馆都没去,留着下次再去吧。</p><p class="ql-block">📍宣文馆(共三层):一层:甲骨文的历史,甲骨文的发现、发掘与研究;二层:甲骨文到现代文的演变;三层:少数民族文字和印刷术</p><p class="ql-block">.在宣文馆公认的镇馆之宝有:</p><p class="ql-block">1⃣龟腹甲刻符,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刻画符号“八”,距今8000年。</p><p class="ql-block">2⃣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记录了3000多年前商朝最早的车祸</p><p class="ql-block">3⃣商 息鼎,是西周至春秋初期诸侯国“息国”的文物</p><p class="ql-block">4⃣西周 贾伯壶,壶盖外侧有33字铭文,展现了一位父亲对女儿远嫁的依依不舍之情</p><p class="ql-block">5⃣子游残碑,汉元初刻制的隶书碑,用笔圆劲浑厚</p><p class="ql-block">6⃣太师虘(cuó‌‌)簋,饰有直棱(léng)纹,70字铭文记载了王在周地师量宫接见太师虘,赏赐他一件虎皮袍子。太师虘为表感谢制作了这件宝簋</p> <p class="ql-block">门厅很有气势,设计感十足,屋顶玻璃投下的光正好给大厅带来了充分的照明,三面白色的装饰画介绍了文字的起源与演变</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针对与女字相关的甲骨文做了一个小的主题宣传展板,形象地呈现了中国汉字的特点及其演变。</p> <p class="ql-block">“一片甲骨惊天下”专题展,主要展示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发掘过程,是首先应该参观的基础展。主要在二楼:包括一二三展厅,展示文字起源以及发展历程。三楼:包括四五展厅,展示少数民族的文字和文字载体的演变,还有从印刷术到现代化信息时代变更。</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的发现者是王懿荣,他被公认为“甲骨文之父”。</p><p class="ql-block">王懿荣(1845-1900),字正儒,山东福山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学家、鉴藏家和爱国志士。他在1899年因偶然发现中药“龙骨”上的刻划符号,经研究后确认这些符号为商代文字,从而成为甲骨文的发现者。‌‌</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天文、气象等多个方面,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和文字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甲骨文学、红楼学、敦煌学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显学。</p> <p class="ql-block">文字博物馆有一件颇为有意思的甲骨记事,是刻在牛骨的,记载着人类有文字以来的第一起车祸事故。</p><p class="ql-block">大意是:甲午之日,商王武丁(妇好的法定配偶)去猎野猪(也可能是犀牛),小臣驾马车遇到了突起的石块,马受惊,两车相撞,一车断轴一车倒翻,王子子央从车上掉了下来。</p><p class="ql-block">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则车祸记录了,这次3000多年前车祸的历史的细节用甲骨文记录了,实在是太珍贵了!</p> <p class="ql-block">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p> <p class="ql-block">汉字的形成过程</p> <p class="ql-block">这部分介绍了文字介质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包括贾伯壶、伯梁其盨、子游残碑和后母戊鼎。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还为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司母鼎与文字的缘分</p> <p class="ql-block">西周贾伯壶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镇馆之宝,主要源于其铭文破解了贾国爵位之谜、成对保存的稀有性、以及反映西周青铜器铸造工艺与礼仪制度的独特价值‌。壶盖铭文共33字(含重文),详细记载了贾伯为嫁往世国的长女铸造铜壶的史实,成为研究西周婚姻礼仪与诸侯国关系的直接证据。‌‌</p> <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花园庄墓葬出土的亚长钺。商代铜钺通常是军权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西周的散氏盘(仿制)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区),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地是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其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另两件为翠玉白菜和东坡肉形石)。</p><p class="ql-block">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00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鼎内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p><p class="ql-block">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p> <p class="ql-block">战国蝉翼纹带盖铜鼎</p> <p class="ql-block">里耶秦简是出土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的秦代竹简,现收藏于里耶秦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里耶秦简被誉为“二十一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与西安兵马俑齐名,被誉为“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p><p class="ql-block">学界认为里耶秦简是秦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填补了史料的缺失,改变了秦史研究的面貌,对研究秦代历法、生产、社会生活等有重要史料价值。里耶秦简记载的最早最完整的九九乘法表、邮驿记录等,以及其书法风格,具有文化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东汉张迁碑拓片。《张迁碑》是东汉晚期隶书成熟期的代表碑刻,以其方笔风格、古拙意趣及独特的民间书写率真之气,成为汉隶典范和书法演变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东汉张迁碑拓片</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将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其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发展至今,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是真正的中华基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