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锦纶会馆,静静矗立在车水马龙的康王南路。它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清朝至民国期间广州丝织行业会馆,</span>见证了“广纱甲天下”的辉煌。三百年后,锦纶会馆通过整体平移重获新生。今天,锦纶会馆成了非遗香云纱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 锦纶会馆,结构为三路三进的祠堂式建筑,主体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其石刻、木雕、砖雕及陶塑、灰塑,体现了岭南建筑的灵动和秀丽。</p> <p class="ql-block"> 2001年,康王路建设,对锦纶会馆实施整体平移,向北平移80.4米,顶升1.085米,再朝西平移22米,并保持原有方向。创下了砖木结构古建筑平移的全国先例,也是国际上首例平移顶升工程,实现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双赢。</p> <p class="ql-block"> 会馆的第一进,天井被打造成园林小景,荷花正娇艳绽放,<span style="font-size:18px;">介绍会馆历史的图片挂在两侧走廊的墙壁上。</span></p> <p class="ql-block"> 会馆第二进的锦纶堂是香云纱文化展示空间,两侧陈列着香云纱制作工艺的图片、实物,正中大屏滚动播放着香云纱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 香云纱,又名莨纱,表面乌黑光滑、类似涂漆且有透孔小花的丝织物,穿衣行动时会沙沙作响,得名“响云纱”,谐音“香云纱”。香云纱是广东独有的文化瑰宝,<span style="font-size:18px;">起源于明朝初年,迄今已有约400年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 香云纱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用植物染料加手工制作的丝绸面料,经历“三蒸九煮十八晒”的复杂染整工艺,其中“过茛”、“过河泥”是核心步骤。</p> <p class="ql-block">过茛</p><p class="ql-block"> 薯莨是广东常见的一种植物,过莨就是在薯莨汁里浸泡香云纱的白坯纱,经过多次浸泡晒干之后,香云纱就变成了深棕色。这道工序完全依靠人工操作,需要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晒场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过河泥</p><p class="ql-block"> 将坯纱平摊于洁净的水泥地面,河泥平涂在绸面上,使河泥与薯莨充分接触,河泥中的铁元素与薯莨中的单宁发生化学反应,使坯纱变得乌黑有色泽。这个过程要避免晒到阳光,工人们常常在半夜干活。</p> <p class="ql-block"> 繁复的制作工艺以及独特的丝绸质感,使香云纱享有“软黄金”的美誉。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会馆的第三进是香云纱实物展厅,面料、服饰、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的展品散发出迷人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 目前,锦纶会馆由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华南农业大学、广州香云故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打造。以香云纱为载体,不时举办时尚秀、公益展览、创意工坊、文化沙龙等活动。(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香云纱在传承中创新,传统与时尚结合,新产品、新款式不断涌现。(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站在锦纶会馆屋檐下,见阳光照耀下的镬耳墙已镀上了金边,馆内“香云缭绕”。非遗让古建筑活化;古建筑让非遗传承。锦纶会馆与香云纱交相辉映,共同谱写新的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