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巴金图书馆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455号的新型文化空间区域,于2024年11月25日正式开馆。</p><p class="ql-block">巴金图书馆是以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命名的"馆中馆",承担着上海文学馆的文化交流和服务公众的功能。在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巴金图书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并同步举办了巴金与上海文献图片展,展示了巴金在上海的文学成就、不同版本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随想录》的手稿和通信等。</p><p class="ql-block">巴金图书馆建筑原名为扆(yǐ)虹园。扆虹园是清末粤商赵岐峰家族在虹口建造的中西合璧私家园林,孙中山曾多次出席在扆虹园举办的各种活动。</p><p class="ql-block">巴金图书馆规模不小,有两层楼,中间有一个天井。说是图书馆,实际上也是巴金纪念馆和陈列馆,有阅览室,还有不少可以坐下来休息的空间,人不多,非常安静,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踏入巴金图书馆,仿佛踏入了一座承载着无数思想与情感的文学殿堂。静谧的氛围萦绕四周,每一丝空气都弥漫着墨香与岁月交织的独特气息,瞬间将我卷入巴金先生所构筑的文学世界。</p> <p class="ql-block">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笔名巴金、佩竿、余一、王文慧、欧阳镜蓉等。中国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巴金是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p><p class="ql-block">1904年,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1923年,巴金前往上海、南京等地求学,后又赴法国留学,1928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此后相继完成《新生》《爱情三部曲》《复仇》等多部中短篇小说。从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开始,巴金就积极进行抗日救国活动,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完成长篇小说《家》《春》《秋》等著作,并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与茅盾主编《呐喊》为抗战服务。1944年,巴金与萧珊结婚,后相继生下一子一女。1946年,巴金完成了长篇小说《寒夜》。新中国成立后巴金赴朝鲜前线体验生活。1957年,巴金与靳以创办了大型文学双月刊《收获》。1958年,巴金遭到了批判,历经了三年的动荡生活。1961年,巴金完成了描写朝鲜战场的短篇小说《团圆》。1977年,巴金开始创作《随想录》。1981年,巴金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先后获得“但丁国际奖”、法国荣誉勋章、美国国外名誉院士、中国“人民作家”称号。2005年10月17日,巴金因病逝世。</p><p class="ql-block">巴金的一生历经101个春秋,仅仅创作和翻译就留下了近四十卷,达千万字以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巴金的小说具有自传性,坚持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永恒的主题是家庭与革命。他在青年时期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对不合理的旧社会提出了抗议、揭露和否定。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巴金投入到抗战之中,爱国主义思想成为他创作活动、激情和力量的源泉。巴金晚年时一再批判、解剖自己,提出要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想说的话,说真话。”</p><p class="ql-block">巴金的《家》等主要著作,一版再版,被改编成多种文艺样式问世,先后被译为英语、俄语、法语、日语等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对巴金的研究也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斐然,涌现了众多系统深入的专著。巴金故居、巴金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场所展出了有关巴金生活和创作的大量资料,以便更好地研究和纪念巴金。</p> <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的巴金。</p> <p class="ql-block">中年时期的巴金。</p> <p class="ql-block">巴金和大哥李尧枚。</p> <p class="ql-block">巴金和萧珊一家。</p> <p class="ql-block">巴金先生精神矍栎。</p> <p class="ql-block">下面都是巴金先生生前使用过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友人画的巴金先生油画,巴金很喜欢,赞赏这幅油画把他精神状态画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沈尹默先生为巴金先生书写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p> <p class="ql-block">下面都是用各种语言翻译出版的巴金先生著作。</p> <p class="ql-block">鲁少飞创作的漫画《文坛茶话图》,刊发于1936年《文艺》创刊号。</p> <p class="ql-block">巴金等同仁创刊的《收获》(创刊号)。</p> <p class="ql-block">在图书馆的阅读区,静静坐下阅读巴金先生的作品片段,思绪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我领悟到文学的力量如此强大,能跨越时空界限,触动不同时代读者的心灵。巴金先生文字质朴却饱含深情,没有华丽词藻堆砌,却直抵人心最柔软处。此刻,我明白文学不仅是消遣,更是能启迪思想、引发共鸣、传递价值观的精神桥梁。</p> <p class="ql-block">在巴金图书馆阅览室内,读者聚精会神地阅读或抄写。</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的巴金先生著作,从《家》《春》《秋》到《寒夜》,本本皆似在诉说着不同时代的悲欢离合。它们宛如时光的使者,带我穿越至特定的历史场景,让我目睹封建礼教下年轻人的挣扎,感受战争年代普通民众的苦难。这些文字不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巴金先生对社会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的结晶。抚摸着书页,我仿若能触摸到先生创作时那颗炽热的心,为正义呐喊,为弱小悲悯。</p> <p class="ql-block">沿着书架漫步,与巴金先生相关的文献资料与生平介绍,如同一条时间长河,清晰展现他为文学事业倾其一生的历程。从青年时期的热血激情,到暮年的深沉睿智,先生始终坚守对文学的热爱与对真理的追求。他用文字剖析人性,揭示社会问题,以笔为剑,试图划破黑暗,为民众带来希望曙光。</p> <p class="ql-block">参观巴金图书馆,于我而言,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思想的升华。它让我更深刻理解巴金先生的文学成就与崇高人格,也让我认识到文学对社会、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离开时,心中满是对先生的敬仰,同时也怀揣着对文学的更多热爱与探索欲望,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从先生的文字中汲取更多智慧与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