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港三合口的地下兵工厂

扬波

<p class="ql-block">  在敌后坚持生产手榴弹</p><p class="ql-block"> 作者何依</p><p class="ql-block"> 1940年,新四军东进至南通地区,当时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清剿”和“扫荡”,我们军需物资供应和补充十分困难,尤其是武器弹药方面,除战斗中从敌人那里缴获外,只有靠自己生产。</p><p class="ql-block"> 1941年,我在南通独立团任教导员时,一次战斗中腿部负伤致残,不能胜任战斗部队的工作。由于我曾在国民党地方部队修械所里做过地下工作。对军械修理有所知晓,于是向组织上提出希望调至修械所工作。7月份团部派我去通海区选择生产手榴弹的场地。</p><p class="ql-block"> 许斌同志系海门县天补镇人,他富有抗日救国热忱,因而投身于党领导的地方武装。他带着我去姜灶港南边去找生产手榴弹的场地及技术工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选择了姜灶港东南的三合口小镇附近,这里的农户集中居住,房舍形成长埭,住房均是南北向,有前后门,房前房后高大树木成行,绿阴遮地,村子里有什么活动,也就不易暴露。我们在一家的院子里安置小型化铁炉备用。</p><p class="ql-block"> 这地方有很多失业的技术工人,他们怀有参加抗日的热忱,其中还有些技术水平很高的老师傅。</p><p class="ql-block"> 这里离开敌占区海门县县城约15公里,离开公路约4公里,通往长江的港口也很便利,不远的镇上还有一家中等规模的纺织厂,在这里收集军工材料有很好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制造手榴弹需要大量的生铁、焦炭、火药、小五金等这都是日伪军严格控制的物资。在那里我们联络到儿位爱国小商人,由他的帮助采购,用独轮车经过农村小道偷偷地运到我们工厂驻地。</p><p class="ql-block"> 制造手榴弹的设备与工具多数是非农业用具。我们采取了“就地取材”与“土法上马”。一般用具向老百姓借用。遇到农村中不能找到且又是关键设备,就请教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出谋划策。如造手榴弹铁壳熔化铁水,决定于焦炭的燃烧热量与对熔铁炉送风量的大小,这是手榴弹质量的重要关键。</p><p class="ql-block"> 于是,自己制造熔铁炉与风箱,这又是设备中的关健。熔铁炉是用两只大柴油桶,合拼成一个高形铁桶,加底座,在桶</p><p class="ql-block">上开了进风口与出风口,用田间的粘土与毛发加水和成有粘性的泥团,用土砖作炉,每工作两、三小时后即要重补炉膛。</p><p class="ql-block">鼓风机是木匠做的大风箱,用鸡毛与细绳穿扎在风箱芯体上,通过长杆推动,六个人一班轮换推拉。如果熔铁炉里焦炭燃烧很旺盛,生铁块熔化得就快,热度很高的铁水,才能烧铸成合格的手榴弹壳。经过检查,生产的弹壳合格率较高。</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仿制了一台铁木车床,专门车制手榴弹柄。加上从民间收集的工具,有了成批生产手榴弹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造成的手榴弹,经过分区部队试验,认为质量是合格的。</p><p class="ql-block">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将手榴弹厂一分为二,属于南通警卫团与通海行署两个部门,通海行署成立了军工科,领导手榴弹厂等,命我为军工科科长,化名为吴依新。</p><p class="ql-block"> 1943年春,因日军对四分区残酷“清乡”,通海行署将我手榴弹厂解散,部分工人合并给南通警卫团,我调离通海区,去四地委搞地下工作,军工科的善后工作由徐进同志承接。</p><p class="ql-block"> 通海军工科半年余共生产了手榴弹50O0余枚,为武装区部队,打击敌人,进行反“清乡”斗争作出了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