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建水文庙

张明(谢绝私聊)

<p class="ql-block">  暑假陪孙女去云南旅游,妻子建议让孙女乘临安小火车,很具童趣,也可观路边花海。到了宾馆,办完入住手续,向服务员打听,建水还有什么旅游项目?服务员自豪地推荐说;"我们建水文庙很有名,必须去看看"。文庙,全国各地都有,我老家就住在县文庙隔壁,从小在那儿玩大的,但小孙女没有去过,那就去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  到了售票处,几个穿少数民族服装的人,在我前面排队购票,他们拿出一个什么东西,递给售票员,售票员用很尊重的口吻说;"大学录取通知书免票",我有些诧异,这地方还有这样的政策,如此的鼓励!新鲜!在场的人用羡慕的看着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这也增加了我游文庙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  孙女似乎对游览文庙很有兴趣,提出要找一位导游,我们满足了她的要求,请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做导游。</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太和元气"门进入。刚才还熙熙攘攘,有说有笑的游客,刹那间进入了庄重、虔诚的境地,再不敢有了言辞,只提了脚步跟在青石板小路上悄悄起落。</p><p class="ql-block"> 小孙女问导游,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啊?导游说;这是赞美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进门第一眼就看到了一尊铜塑孔子像,小孙女儿要求在塑像前留影。过了塑像,眼前是一大片湖水,导游介绍说;“这是泮池也叫学海,建水文庙占地114亩,仅泮池就有14亩多,在全国文庙都算大的,寓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意。小孙女认真地听着讲解,偶尔提个不太懂的事问导游。</p> <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庙,初建于1285年(元至元22年),历经700多年扩建增修,其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曲阜孔庙,名列全国文庙前列。文庙结构采用曲阜孔庙设计方式,南北对称,气势恢宏。庙内绿树苍天,避阴遮日,青石板路光滑平整,通往各个庭院的小径,明澈幽静,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牌坊、牌楼上金色大字苍劲醒目,更显庄严肃穆,雕梁画栋,精湛细腻,有几个建筑都列入云南省建筑经典。</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前檐,石龙抱柱为镇庙之物,一对石龙抱柱在前檐左右,上半部,镂雕龙腾祥云,下半部,采用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雕工精巧,十分珍奇,虽是石雕,却给人柔腻之感。据说,当时给雕刻工匠的薪酬,按所雕下的石料重量兑换白银,一两石料,一两白银。一个边陲小县,动用如此之财力,足见当时修建者对文庙的重视,和百姓对文庙的敬重程度。</p><p class="ql-block"> 孙女看着身后"洙泗渊源”四个大字好奇地问;“爷爷,那牌楼上四个字都是三点水旁,是什么字?什么意思?"看着她好奇的目光说;“洙泗是山东曲阜的两条河,表示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渊源就代表源源流长,在建水这样偏避又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儒家思想都影响很大”。她眼神中流露出似懂非懂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过了大成殿,后面建有"寄贤祠",我参观过很多文庙,除供奉孔子及其学生外,很少有别的内容,而建水文庙有个"寄贤祠",特别供奉了王奎、韩宜可两位先贤。</p><p class="ql-block"> 王奎、明洪武年任山西右参政,韩宜可、明洪武年任山西右布正使,两人均因为人耿直,因谏言获罪,被贬到蛮夷僻壤之地云南建水,仍保持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淡定心态,利用自己博学宏才之所长,在建水办学传道授业,二位先贤将汉文化传播到"椎髻编发以为饰,佩弓刀战斗狩猎为生"的滇南地区,在文庙里先后办起了"东明伦堂""西明伦堂"。</p><p class="ql-block"> 那时,建水文化落后,百姓贫寒,想找几本《论语》都无处寻觅。二位先贤就自己抄写,白天言传身教,授课讲学,晚上抄写。一万多字的《论语》,一行一页,一笔一划,工整抄录,共抄写了50份。他们的行动,感染了学生,学生们也开始抄录出更多的《论语》,学风也同这抄录的《论语》一起传播开来。从而建水学堂的学生有书可用,受教育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朗朗读书声,从县城传到了村寨,甚至周边县的学生也来建水,聆听二位先贤授课。</p><p class="ql-block"> 给二贤上香的人越来越多,香火气渐渐浓起来了,在朦胧的烟火中,我似乎看到二贤随着香火,动起来了,他们在灰暗的油灯下,抄写着《论语》。他们又起身,夹着抄好的《论语》,走村串寨为学生们授课,懵懂的孩子瞪大双眼,听着二贤讲授,又摇头晃脑的背诵着……香火,蓝烟还在飘散着,书中的墨香也飘向了村村寨寨,飘向了整个建水,飘进了学子们的心田,而跟在二贤身后的是他们的学生,随着先生继续地走着,走向更远……</p><p class="ql-block"> 一时间,建水"士习始变,人文始著",形成了求学、善读的良好风气。明正德年间编撰的《云南通志》记载"初,临安人(建水)不知学,自二公来,相与讲论庚唱,郡中子弟翕然从之,于是文教始兴",这是对二位先贤到建水后,教育变化的真实写照,和崇敬的赞许。</p><p class="ql-block"> 二位先贤在建水15年,兴教授业,不知为多少建水子弟,授业解惑,又不知有多少学生,成为能教书授业的先生。15年间,建水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基础和文化氛围,极大地提升了整个建水甚至云南省崇尚文化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15年后,二位先贤回朝廷做官,不久,建水就出现第一个进士,同二位先贤同朝做官。之后,仅明朝,共考取进士52人,朝廷中建水籍官员逐步增多。</p><p class="ql-block"> 这时,几位学生来到"寄贤祠",在二位先贤塑像前,恭敬而虔诚地拜谒,他们口中念念有词,姿势规范娴熟,眼神中既有敬仰之情,又有祈求之意,那眼神一部分给了二贤,一部分留给自己做信仰。</p><p class="ql-block"> 导游告诉我们,建水人逢年过节,很多人自发到文庙来拜谒,教师节还在文庙组织成人节仪式,象刚才这几个学生拜谒时常都有,现在建水每年高考进清华、北大的学生已不鲜见。我望着这几位年轻学生,好似看到几百年来,多少建水青年学子络绎不绝,到文庙拜谒二位先贤;也有不知多少人,到寺庙拜佛求神……</p><p class="ql-block"> 望着二位先贤的塑像,我在思考,到寺庙拜佛求神者,为解决他们精神上的满足,祈求一时一事,或物质上的欲望,把灵魂寄托于此;到文庙拜谒者,为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祈求彻底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命运,把信念寄托于此。</p><p class="ql-block"> 是啊!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目的,灵魂与信念的抗争,欲望与命运的拼搏,精神与思想的博弈,这也许是建水百姓重视教育,乐送子弟读书学习,考取功名,甩掉贫困命运的原始动力吧!这就有了,建水进士李景椿妻子,为供奉伺候丈夫读书,考取功名,发明“过桥米线”那鲜活、动人的故事,见证了建水人,对教育的敬业之情和敬重之意。</p> <p class="ql-block">  我凝神仰望着二位先贤,好似他们还站在学堂前,或为学生答疑解惑,或劝说家长送子女进学堂,或走在村寨的小路去小学堂讲课……我无不敬仰的思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二位先贤在建水15年,开启建水一方文脉,为建水乃至整个云南的教育发展,和提高百姓重视教育水平,打下了极好的基础,为后续不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了二位先贤这样的贡献,才有后来,每科科举发榜,建水考生占云南全省考生半数,冠有"临半榜"的美称。这些年来,建水人得到了二位先贤多少的恩施和实惠!</p><p class="ql-block"> 走出建水的人士,不辜负二位先贤的恩惠,在朝廷为官敬业,就有了乾隆皇帝为建水人御提"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美称。</p> <p class="ql-block">  文庙中还有一个“元江学府"的学堂,是玉溪人在建水建的分校。由于建水教育水平在滇南地区比较高,条件好的玉溪人就把子弟送到建水来上学,以求科举成功,我思考片刻,意识到这不就是今天的借读。到了清代,朝廷在建水设立了云南提督学政考棚,足见建水在云南教育界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我们随着人流,走出文庙东门,回首"圣域由兹"四个金色大字,孙女问我,爷爷这四个字又是什意思?联想那免票的大学生,那拜谒二位先贤的学生,那受世代供奉,永享滇南人香火的二位先贤,那悠远地朗朗读书声……我思索片刻说;“我理解应该是,‘由此进入圣贤们的地方,’我们可以引伸讲,从现在开始向圣贤们学习,进入圣贤的境界。"孙女的提问,让我对建水文庙,建水学子,建水百姓,更加敬佩,更有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庙真是值得拜谒的圣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日于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