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新西兰淘金潮

太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陆续发现金矿,这个“黄金时代”的世界版图吸引了大量华人远赴海外,形成了近代华人第一次海外移民高潮。在众多赴海外淘金谋生的华工“金山伯”眼中,以金矿开发时间顺序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称为“旧金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是“新金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52年,新西兰科罗曼多半岛的Karanganhake 峡谷附近发现了非常大的金矿,使得该地区成为了淘金热的中心。1862-1952年间产出1600万吨金矿砂。</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奥克兰去Karanganhake峡谷,途经Paeroa镇。在新西兰,随处可见这样的小镇,清静安逸、风光旖旎。</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蓝天白云下,那棵金黄色调的大树格外耀眼。它仿佛是一位见证者,见证了小镇的起起落落。背景中的绿色山丘与房屋建筑群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活画卷,让人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Paeroa镇因生产一款汽水而闻名全国,汽水名为“L&P”,全称Lemon & Paeroa,诞生于1907年,这款汽水的灵感来源于Paeroa当地的天然泉水与柠檬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这种独特的风味。如今,L&P 已经成为新西兰的国民饮品,甚至被誉为“新西兰的世界名饮”。在新西兰,L&P 不仅仅是一款饮料,它是这个国家的文化象征,是每一个新西兰人的夏日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L&P因其味道与广州的“沙士”汽水相似,被戏称为新西兰“沙士”。</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桥下的河流平静流淌,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年的淘金故事。河岸两侧的绿色植被和灌木丛生的小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生机。</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晴朗的日子里,这片土地散发着宁静祥和的气息。两棵苍劲有力的大树矗立着,仿佛在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远处的小河静静流淌,河边散步的人们或许在追寻先辈们的足迹。</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红砖建筑上的“PAEROA ARTS CENTRE”字样,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这里或许曾是淘金者们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如今,它已成为艺术的殿堂,继续传承着这片土地的文化与精神。</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带有柱子装饰的邮政大楼矗立在街道旁,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当年的淘金者们或许曾在这里办理过各种事务,“JAZZDA POST OFFICE”横幅见证了那段历史。如今,这里依然繁忙,人们来来往往,延续着这片土地的生命力。</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灰色建筑位于街道拐角处,它的存在仿佛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过去。“Nick Hoogveen & Associates”的标志,或许记录着那些淘金者的奋斗历程。树木枝条交错覆盖着部分天空,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魅力。</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墙上的图片是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爵士的相片,他于1953年与尼泊尔夏尔巴向导登顶珠峰,是世界上登上珠峰的第一人。除了珠峰外,希拉里还登上过喜马拉雅山脉的所有11座山峰;他驾驶改装过的农用拖拉机首个从陆路穿越南极洲;希拉里还搭乘小飞机前往北极进行一次小小的冒险,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踏遍“三极”的人。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探险家之一,他还曾率领探险队抵达中国青海省境内的长江源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元纽币的正面用的是爱德蒙. 希拉里与珠峰的图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镇中心,一处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该镇的将士,警醒后人,珍惜和平,远离战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Paeroa镇,前往Karanganhake峡谷。</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这条河流,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当年的淘金者,怀揣着对财富的渴望,就在这座桥上走过,桥上的钢缆如同时间的脉络,将过去与现在连接在一起。河岸边的绿色植物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它们静静伫立,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河依旧静静地流淌,清澈的河水倒映出蓝天白云,也映出了淘金时代的影子。两岸的绿草和高大的树木仿佛守护者,守护着这片土地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跟着蜿蜒的铁轨,走进这片茂密的植被,阳光透过树叶洒在铁轨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效果。这里曾经是淘金者们运送矿石的重要通道,如今早已废弃,铁轨两旁的高大蕨类植物和其他绿色植物,似乎在默默怀念着这段历史。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当年淘金者们在铁轨上忙碌的声音,他们为了梦想,不畏艰辛,勇往直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铁轨一直延伸到这个简陋的山洞里,一车一车的金矿石就从这山洞里运出来。</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图所示,当年建在峡谷里的矿石粉碎处理工厂,在此处将金矿石粉碎成细泥,再运输到熔炼工厂,提炼出金条和银条。</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峡谷已不见当年金矿粉碎场的遗迹,人们将这美丽的自然环境改造成一条步道,游人尽享丛林、瀑布、阳光、流水、鸟鸣、彩虹、负氧离子。</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铁轨走出峡谷,离开金矿开采场,这里是通往金矿提炼厂的道路。</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两公里外,一座当年非常著名的金银提炼厂遗址。Victoria Battery 是新西兰矿业历史的标志性遗址,展示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黄金开采技术与工业创新,曾是新西兰以及澳大拉西亚地区(Australasia 是大洋洲的一个重要地理与文化区域,涵盖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邻近太平洋岛屿。)最大的黄金矿破碎、提炼加工厂,每日可处理800多吨矿石,效率远超同期其他工厂。具有重要的黄金提炼工艺历史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Victoria Battery 1897年建在Waikino,靠近怀特维塔河,1952年因环保需要,与附近的金矿一同关闭。现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工厂采用了先进的氰化法提取黄金(通过氰化钾溶液溶解黄金),并率先使用电力(来自怀卡托河的Horahora水电站)驱动设备,成为新西兰早期工业化的标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工厂于1952年停止运营,大部分设施被拆除,但保留了氰化罐混凝土基座、地下焙烧窑隧道等遗迹。氰化罐是工厂的核心处理设施。</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Victoria Battery在其运营期间(1898-1952年),黄金提炼总量约500万盎司(约155.5吨),白银约100万盎司(约31吨)。白银通常作为黄金提炼的副产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条弯曲的铁轨延伸至远方,旁边一个大型的铁制齿轮装置,一辆紫色的自行车停靠在齿轮边,这里曾经是淘金热时期的重要运输线,如今却只剩下这些废弃的设备和宁静的环境。</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铁轨的两侧是绿色的草地和树木,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远处的人们在铁轨上行走,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淘金者们,他们或许也这样走在铁轨上,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财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废弃的拱形混凝土基座,犹如败落的罗马斗兽场,曾经的辉煌,曾经的喧哗,曾经的呐喊与轰鸣,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烟云过眼,就像那道彩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