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历史地名——“早胜” <p class="ql-block"> 早胜,古为“枣社”。今为庆阳市宁县早胜镇,属建制镇。历史上,早胜最早名为“枣社”,为隋大业十年(614)置“枣社驿”而来,至今已有一千四百零二年(614—2025年)的历史,是今庆阳市境内最古老的地名之一。</p><p class="ql-block">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宁州“定平县,自汉至晋并泥阳县地,后魏至周并为定安县地。隋大业十年(614),于此筑城,置枣社驿。武德二年(619),于驿分定安县置定平县,其驿移出城北。”</p><p class="ql-block"> 据此,“枣社驿”的设置早于定平县的设置,当时属于宁州定安县(今宁县)。枣社驿于隋大业十年(614)筑城并置“驿”,定名“枣社”。唐武德二年(619)于枣社驿分置定平县,并将驿移出城北。</p><p class="ql-block"> 此后,志书有关“枣社驿”的记载稀缺,至明嘉靖傅学礼《庆阳府志》在“宁州”条下的村市(即集市)中记有“早社”,兵防记有“早社镇”。清初的府志依然记为“早社镇”。至此,“枣社”变成了“早社”。而到了现代,又变成了“早胜”,何时变更,未见具体资料,如今作为“早胜镇”继续使用。</p><p class="ql-block"> “早胜”取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史料没有说明。根据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宁县大枣在当地比较出名,这是现如今宁县的特产之一。如果历史上的“枣社驿”取名源于此,那可能当时此地就是大枣的集市交易地,设驿筑城,取名“枣社”符合环境条件,名符其实。更说明,宁县大枣的栽植历史悠久。</p><p class="ql-block"> 有文章显示,清同治七年(1868),左宗棠派提督雷正绾设粮台于此,因“社”与“折”同音,为避讳不祥语义,遂改名“早胜”。此说虽然时间、地点、人物、缘由“无懈可击”,但无出处,更觉牵强,且存一说。若“社”有“不祥语义”,“枣(早)社”何能使用千年?是为欺古人智商乎?且天下“折”姓人家何堪?自古以来,“无中生有”,以今附古者不乏其人,甩锅古人,自当慎之。</p><p class="ql-block"> 当今的名称“早胜”被解释为“早日胜利”或“早日取胜”之意,从字面意思看,讲得通,没有问题。但从志书的记载演变看,显然不是这么回事。很明显,明清府志把“枣社”记成了“早社”,而到了现当代,又把“早社”写成了“早胜”。窃以为,“早胜”不如“枣社”那么接地气,更富于地域自然色彩。</p><p class="ql-block"> 所以,“早胜”名称的演变既简单又富于传奇色彩,其过程为枣社驿(隋大业间)→早社镇(明、清)→早胜镇(现当代)。显然,“枣社”变“早胜”是笔误加讹误形成的,并非我们现在理解的那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宁县特产——早胜牛)</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庆阳文史拾荒者</b><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名窦维博,笔名、网名:江河水、西江月。甘肃省庆阳市人。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庆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峰区作家协会理事。曾任《西峰文化》执行主编。文史地理、古诗词、摄影爱好者。自号“庆阳文史拾荒者”。主要致力于西峰地方行政区划(地名)、建置(建制)地理及人文历史研究。著有《西峰物产》《西峰政区史略》《西峰建置机构录》《西峰地名辑要》等文史著作。参与编纂《萧金镇志》《西峰历史人文丛书(第一辑)》《西峰区志》《庆阳古村镇(西峰篇)》《大塬遗韵——西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等史志、人文书籍。主编《庆阳市西峰区地名志》。</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备注:本美篇的文字、图片除特别注明的以外,以“庆阳文史拾荒者”创作为主。非“拾荒者”本人作品,均在文章及图片标题后用圆括号注明作者所在地及姓名或来源。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和关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