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术

高说易

<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中有一回写道,建兴八年秋七月,魏明帝命曹真和司马懿率四十万大军攻打蜀汉。诸葛亮得知后,召来张嶷、王平,吩咐他们先率领一千士兵去陈仓故道设伏,以待后援。</p><p class="ql-block">二人一听傻了眼,以一千敌四十万,岂不是白白送人头?于是都不敢上前领命。</p><p class="ql-block">诸葛亮解释道:“我昨夜仰观天象,见毕星缠于太阴(月亮),此月必有大雨淋漓。魏兵虽众,也不敢进山涉险。咱人少无妨,不会有危险。”二人大喜而去。</p><p class="ql-block">而另一边,司马懿也观得同样的天象,深知山雨难行,遂驻兵不前,在城中搭帐以待时机。可谁知这雨一下就是一个月,军中粮草腐坏,饿死的不计其数,士兵怨声载道。</p><p class="ql-block">消息传入洛阳,魏明帝设坛求晴无应,这才让他们暂且退兵。</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和司马懿所观之毕星,便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属于西方白虎七宿。古人将天区划分为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四象,每象各辖七宿,合共二十八宿,用以观测天象、推断节气、制定历法、占验吉凶。</p><p class="ql-block">其中毕宿所司,便是下雨之权。郑玄注《礼记》指出:“毕主雨也。”毕宿的最大功能便与降雨有关。东汉蔡邕所撰的《独断》中记载:“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可见毕宿不仅是天文坐标,在古人心目中更是掌管云雨的神灵化身。</p><p class="ql-block">《风俗通义》进一步阐释,相较于风雷,只有雨被尊称为“师”,是因其普降天下,散布的恩泽最广最大。在古代农耕社会,“下不下雨”不是天气话题,而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五谷能不能丰登、百姓能不能活命、国家能不能安稳,很多时候,全靠那一场雨。</p> <p class="ql-block">热播剧《藏海传》里有一场戏,藏海和钦天监监正褚怀明夜观星象,两人的观点完全相反。</p><p class="ql-block">褚怀明认为月之从星是吉相,久旱逢甘霖;藏海却认为,月离于毕,乃是凶雨,恐怕要有大涝了。“月离于毕” 在古人眼中,是极具参考价值的降雨预警信号。</p><p class="ql-block">书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当月亮运行到毕宿的位置时,就出现了“月离于毕” 的天象。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月亮靠近毕宿时,下雨的可能性极大。历代帝王设坛祈雨,也多会祭祀毕宿。</p> <p class="ql-block">不过,光凭 “月离于毕” 预测下雨也不是百分百准确。孔子就有过相关经历,有次他看到 “月离于毕”,让子路带上雨具,果然下了大雨。</p><p class="ql-block">但后来又一次出现 “月离于毕”,子路提前准备好雨具,结果却是大晴天。孔子解释说,之前月亮经过毕宿之阴所以下雨,这次经过毕宿之阳所以没雨 。</p><p class="ql-block">白居易亦感而赋诗: “月离于毕合滂沱,有时不雨何能测”。</p> <p class="ql-block">其实在剧里藏海也不是光看了天象就下结论。他还走访民众,了解当地情况,查看中州的营造记录,发现大坝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再结合即将到来的暴雨,才得出“中州久旱后有凶雨必引发洪涝之灾”的严谨预测,由此可见,占象者需明理致、察时势、通人情,方能得其真用。</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毕宿是古人“观象知天”的重要星宿之一,不仅在天文系统中具有明确定位,在文化、礼制、宗教、农业等领域,也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位置。时至今日,在传统文化研究及术数体系内,毕宿仍是理解天象思维与天人感应观念的关键点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