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荆州的古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战国、秦代、西汉时期的简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等多个领域,简直就是2000年前的百科全书。战国楚简 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各诸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楚国的“楚系文字”,因其笔势勾曲、首粗尾细形似蝌蚪,称之为“蝌蚪文”。 </p><p class="ql-block">荆州出土的战国楚简数量较多、内容丰富。这里选取天星观、望山桥、江陵砖瓦厂、夏家台等墓地出土的战国楚简,包括卜筮祭祷、遣策、司法文书和日书。 我们的汉字最早就源于商朝卜骨上卜筮祭祷的甲骨文,先秦时期依然还有专门的“贞人”负责卜筮贞问,只不过载体换成了简牍了。天星观一号楚墓的身份就是通过简牍上的卜筮猜测是邸阳君番胜,利用简牍给自己占卜仕途和健康。</p> <p class="ql-block">案件</p> 卜筮祭祷(战国,天星观一号楚墓) 卜筮祭祷(战国,望山桥一号墓) 《仪礼.既夕礼》有“书遣于策”。遣策就是记录随葬器物的竹简。这个仪式从先秦开始就一直被沿用,象<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MTU2MjIzMQ==&mid=2247521208&idx=1&sn=7e270c49d4b0385e9857c9e6431dabbf&scene=21#wechat_redirect" linktype="text" target="_blank" textvalue="曹操高陵">曹操高陵</a>大部分宝贝都被盗了,但作为遣策的石楬对盗墓者来说不值分文,大部分得以保留,倒为考古留下大量文字资料。 遣策(战国,望山桥一号墓) 先秦司法文书记载了案件的详情,有点象现代的存档案卷。 <p class="ql-block">司法文书(战国,江陵砖瓦厂M370) 黄历这传统自古有之,古人选择时日吉凶宜忌的参考书,称为《日书》。</p> <p class="ql-block">狐出关:算术题</p> <p class="ql-block">刀笔吏</p> 日书(战国,夏家台M106)秦代简牍 秦通过颁布“书同文”统一了东方六国文字。考古发现,大量的秦简牍文字主要使用的是“隶书”,而被称为“小篆”的字体主要用于诏版、刻石等庄重的场合。 “隶书”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化“连笔”为“断笔”,便于书写,适合秦帝国繁忙的公务。 周家台30号秦墓墓主为南郡的一个“小吏”,通过竹简,我们可以一窥秦时的社会生活。 《秦始皇三十四年质日》是墓主的工作日志,记录了时间、地点和事情。 秦始皇三十四年质日(秦,周家台M30) 《先农》记录了秦代民间祭祀先农的时间、祭品、仪则和祷词。 《病方》则除了我们熟知的处方外,还有巫术,也就是当时巫、医还有不分的现象。 先农(秦,周家台M30) 病方(秦,周家台M30) 该木牍记载了秦二世皇帝元年十二个月的月朔干支和月大小,其中“端月”就是正月,因避始皇帝的名讳。 秦二世元年质日(秦,周家台M30)西汉简牍 荆州出土的简牍中西汉的数量最多,数量达上万枚,胡家草场12号西汉墓出土简牍就达4000余枚。 西汉简牍的常用字体也是隶书,但与秦代简牍中的隶书相比,其字形更趋方正。故古文字学上有“秦隶”和“汉隶”的区别。 荆州博物馆发掘的汉简中,最著名的是张家山汉简。江陵张家山247号墓是座小型的西汉早期墓,但从木简看墓主人生前对数学、医学、法律、军事都有浓厚兴趣。 二年律令(西汉,张家山M247) 令丙第九(西汉,松柏M1) 秦谳(yàn)书(西汉,张家山M247) 《引书》和《脉书》分别记录的养生之道和疾病经脉症状。 引书(西汉,张家山M247) 脉书(西汉,张家山M247) 《算数书》是2000年前的数学问题集,包含了问题、答案和解法。 算数书(西汉,张家山M247) 叶书(西汉,松柏M1) 《告地书》是假托人间官吏(“江陵丞”)的名义,为逝者到“地下丞”那里报到所签发的死者身份、户籍、财产证明书。 告地书(西汉,高台M18) 遣策(西汉,高台M18) 二年西乡户口簿(西汉,松柏M1) 免老簿就是年纪大了可以免交人头税了。 南郡免老簿(西汉,松柏M1) 账簿(西汉,高台M46) 小展厅结束是简牍制作的工具。 削刀(战国,雨台山M528) 漆木柄铜锯(战国,连心石料厂M4)全文完,感谢阅读,喜欢请三连。 <p class="ql-block"> 作为先秦文字资料的载体简牍在河西走廊干旱的沙漠里能够保存下来,这一阵正在<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MTU2MjIzMQ==&mid=2247523201&idx=1&sn=784e0b9f7681151a0f060c3160fa9759&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中国美术馆的墨韵文脉</a>展示的就是甘肃简牍博物馆的许多汉代的简牍。在潮湿的南方能够存世实属不易。虽说早在商代就已使用简牍,但我们能见到最早的简牍实物属于战国时期。而战国时期的楚简又以其出土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而居首位。秦汉时期,为简牍使用的高峰,字体也由篆书转变为隶书。至东汉时期,由于纸的发明和使用,简牍逐渐纸所取代,经过三国两晋,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t6-wZ26ctwN-FsRM5utPr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