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事件是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中国文化革命使我们彻底地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获得民族未来的解放;改革开放的胜利则让我们走出了一穷二白的过去,奠定了我民族复兴的基础。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回望过去我们应该感激和铭记。</p> <p class="ql-block">“人民文学”是在中国文化革命进程中产生并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学。在这里所说的“人民文学”是一种泛指,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曾被称为革命文学“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等,又在不同理论领域中被命名为“左翼文学”“社会主义文学”“红色文学”等,“人民文学”的概念既是对上述各种称呼的表达也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一种通俗化表达。</p> <p class="ql-block">“人民文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转变观念、凝聚情感、社会动员以及组织语言寓教于乐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在1940-197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不断,生产力低下而群众识字水平较低、知识文化贫乏、娱乐方式简单。“人民文学”在那时起到了独特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伴随中国革命以及建设社会主义而逐渐生成并以不同方式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语境中延续变迁。</p> <p class="ql-block">“人民文学”在1940--1970年代的中国文学界占据主流,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空对它的评价却发生了分歧,其中既有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等不同差异,也有国家的文学界、知识界等不同层面差以及我们这些人对它们的分歧简单做一点勾勒,并且对“人民文学”在新时代的状况做出我们的分析。</p> <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对“文革文学”批评与反思,中国文化自信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文学思潮层出不穷,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到“改革文学”再到“寻根文学”“先锋文学”——获得解放的文学释放出无穷活力,在政治层面,中国进入了一个思想解放时代,文艺政策也从“为政治服务”调整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p> <p class="ql-block">在知识界则发生了新启蒙运动,文学上种种变化被后来的文学史家概括为“从一体化到多元化”的转变,所谓“一体化”是指“人民文学”从1940年代到1970年代的逐渐占据主导,并趋于激进化的过程;而“多元化”则是指“一体化”因“革命文艺”泡沫化而终止,逐渐走向开放多元的过程。在这一历史时期,曾被激进的“文革文艺”压抑的其他文艺派别获得了重新评价。</p> <p class="ql-block">这些文艺派别既包括左翼文学内部的周扬、何其芳、冯雪峰、胡风等人的文艺理论,丁玲、赵树理、孙犁、路翎等人的小说,也包括左翼文学之外的其他派别,比如自由主义文学、新月派、京派文学等,但在80年代,所谓“多元化”仍有其边界,大概限于“新文学”的范围之内但这要到时代进一步发展才能为我们所知悉。</p> <p class="ql-block">80年代的文学大致以1985年为界,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样貌,在这之前左翼文学与现实主义仍然占据主流,而在1985年之后,先锋文学与现代主义蔚然成风,逐渐占据了主流,而这伴随着文学评价标准的重大变化,那就是从革命文化到现代化,从人民文学到精英文学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以“重写文学史”的兴起为标志,对“人民文学”的评价逐渐走低。</p> <p class="ql-block">在90年代的市场化大潮席卷而来,文学界与知识界也产生了分化与争论。“人文精神大讨论”突显了作家与知识分子面对市场大潮的分歧,一些作家与知识分子热烈拥抱市场化大潮,而另一些作家与知识分子则坚守道德规范和理想或者是坚持个人的岗位意识。与此同时,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影视与流行音乐逐渐占据了文艺领域的中心位置,文学的位置边缘化。</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潮流中“新文学”的传统趋于边缘化“人民文学”则处于边缘化的边缘了。但在文学界知识界也出现了重新评价左翼文学的“再解读”思潮,他们从现代化和现代性的视角重新审美经典作品,对之做出来了与革命视野不同的阐述,不过这种解读更多借助于西方的“市民社会”“公共空间”等理论资料,其中不乏深刻洞见但也有不合之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