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5日16:30,我们从秘鲁首都利马乘坐H2 5801航班飞往智利首都圣地亚哥。</p> <p class="ql-block">当天21:15到达圣地亚哥市阿图罗.梅里诺.博尼特兹机场。边检站给我们开出智利入境单。</p> <p class="ql-block">大巴车把我们拉到距机场27公里远的拉斯孔德斯.希尔顿.汉普顿酒店(Hampton by Hilton Santiago Las Condes)。这是希尔顿集团旗下的一家中端舒适型酒店。</p> <p class="ql-block">女导游在车上简单介绍了一下智利国家情况:智利🇨🇱全名智利共和国,位于南美洲西南部,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号称"丝带国"。南北延伸超过4300公里,东西平均宽度仅175公里,国土面积约75.67万平方公里。人口2008.6万。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1818年独立;1970年12月15日与中国建交,是南美洲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智利矿产资源丰富,号称铜矿王国,世界上最大的硝石产出国,锂的储量也是世界第一,林业、渔业、农业也是其支柱产业。</p> <p class="ql-block">5月26日我们团队兵分两路,一部分人去了复活节岛,另一部分人留住在圣地亚哥,他们去了瓦尔帕莱索城游览,该城是智利第二大城市,还是智利议会所在地。1536年,西班牙探险家萨维特拉最早发现这个土族部落生活的小渔村,看到此地青山环绕,绿水幽幽,大海湛蓝,起名西班牙语的"天堂之谷″。瓦尔帕莱索港口城市历史区,2003年被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瓦尔帕莱索城为智利的第一大港口,城市布局依山而建。</p> <p class="ql-block">彩色房屋使用船只剩余的油漆粉刷形成独特的景观。房子色彩斑斓,赤橙黄绿,异彩纷呈。</p> <p class="ql-block">不仅有涂鸦墙,连地面都被涂成了五颜六色。</p> <p class="ql-block">这里简直是一个露天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临街的墙面到处展示各种涂鸦作品。</p> <p class="ql-block">一位老先生为我们中国人的到来点赞👍🏻。</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5月27日又去了圣地亚哥近郊的多美尼格艺术村。该村最经典的地标建筑就是这座十九世纪新哥特式双塔绿顶的教堂。教堂本身被列为智利国家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村内有一排排卖各种手工艺品的店铺,多美尼格手工业市场是南美洲最著名的手工艺品市场之一。最初是当地艺术家自发聚集形成的集市,后由政府规划发展为永久性手工艺中心,1978年正式开放。</p> <p class="ql-block">各种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有铜器、珠宝、羊毛制品及玩偶木雕等。</p> <p class="ql-block">回途中经过一座酒庄,安排团队在酒庄里品尝红葡萄酒。下午返回圣地亚哥市区。</p> <p class="ql-block">5月27日,去复活节岛参观的那部分团友,一起乘坐拉塔姆航空公司波音B-787-9大型客机(航班号LA842)从复活节岛返回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飞机于14:20起飞。</p> <p class="ql-block">飞机临近圣地亚哥城,天气晴好,可以清晰的看到地面夜景。</p> <p class="ql-block">飞机即将降落在阿图罗.梅里诺.博尼特兹机场。看见条条灯火(道路上的一联串路灯)将地面隔成方格子一样,这是圣地亚哥城市街道布局特征。.</p> <p class="ql-block">飞机于20:38降落,之后,大巴车把我们拉回拉斯孔德斯.希尔顿.汉普顿酒店,继续住宿。</p> <p class="ql-block">5月28日清晨,站在宾馆15层房间窗前遥望远方,可以看到积雪皑皑的安第斯山。今天我们要去市区参观三处景点:ARMAS(阿马仕)广场又称武器广场、总统府和圣露西亚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导游先带我们去了武器广场,武器广场成矩形布局110米×120米,地面铺设智利本地产的花岗岩石板。从一个入口(应该是东南口)处逆时针一路前行。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圣地亚哥城市情况:圣地亚哥大区面积1.54万k㎡,人口842万。建设于1541年,是南美第四大城市,智利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一条奥希金斯大街贯穿城市东西。</p> <p class="ql-block">导游带我们先看一座地面上的浮雕。身后挂着四面旗帜的白房子是市政厅(Municipalidad de Santiago)。</p> <p class="ql-block">紧换着白房子的灰黄色建筑也属于圣地亚哥市政厅。顶层的机械钟为1910年瑞士进口。</p> <p class="ql-block">这面圣地亚哥(Santiago)城市规划平面图铜质浮雕,下部写着SANTIAGO1646字样,可能标注圣地亚哥那个历史时期城市布局,像河流(Río Mapocho 马波乔河 )、街区等规划设计情况 。下部文字 “SANTIAGO EL PLANO DE AMADEO” 提及到阿马德奥Amadeo ,可能是主持规划制定者。从城市街道布局来看,与飞机降落前看到地面上灯光情景一致。</p> <p class="ql-block">武器广场地面上还有另一幅浮雕,内容呈现的是圣地亚哥历史相关场景,展现了当地建筑、生活风貌等,通过地面浮雕的艺术形式留存城市过往,供游客了解圣地亚哥城市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广场东南角这座骑马铜像是佩德罗·德·瓦尔迪维亚 将军,他是西班牙征服者、殖民者,第一任总督。1960年西班牙政府赠送的,底座上刻有1541~1960年,纪念圣地亚哥城建成419周年。</p> <p class="ql-block">智利中央邮局(Correos de Chile Central Post Office )是武器广场上的重要建筑。最初是西班牙征服者佩德罗·德·瓦尔蒂维亚私人住所,殖民时代为总督官邸,1810 - 1846年作总统官邸,后几经改建成为中央邮局。</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有超300年历史,现建筑1881年始建,1908年形成如今外观,内部装饰也十分豪华,属新古典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邮局内可以开展收寄邮件及相关业务。</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了二层邮政博物馆,了解智利200余年邮政发展,馆藏的各国邮票,含不少罕见中国邮票。</p> <p class="ql-block">各种首日封及连体邮票。</p> <p class="ql-block">各种纪念币、珍稀邮票和火漆封印。</p> <p class="ql-block">几种纪念邮票的介绍版。</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展示了一排老式信箱。好像现在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坐落于武器广场东北侧圣地亚哥大都会大教堂(Catedral Metropolitana de Santiago) ,是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标志性的宗教建筑,也是智利天主教圣地亚哥总教区的中心 。始建于1748年,由意大利建筑师华金·托埃斯卡设计,融合新古典主义与巴洛克风格 ,历经多次地震损毁与重建,现存建筑主体完成于十九世纪初,1951年被列为智利历史文化建筑遗产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备选项目。</p> <p class="ql-block">我们只参观了教堂的外观。没有进入教堂内部。</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前的这座铜像是教皇若望·保禄二世(Juan Pablo II) 。若望·保禄二世在天主教信众中影响力深远,圣地亚哥大都会教堂作为当地重要宗教建筑,树立他的雕像彰显对其宗教贡献的纪念与尊崇 。</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门口还有神职人员接受游客的询问。</p> <p class="ql-block">武器广场北侧有一座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物是智利国立美术博物馆。它是智利的三个国家博物馆之一(另外两个是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国家历史博物馆),于1880年9月18日正式成立,是拉丁美洲第一家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美术博物馆最初名为国家绘画博物馆(Museo National de Pinturas)。目前的建筑又称为美术宫 (Palacio de Bellas Artes),为一座法国新古典样式建筑,建于1910年,是为了纪念智利独立一百周年,由法国裔智利建筑师埃米尔.耶奎尔设计。</p> <p class="ql-block">大厅1楼和2楼摆放了不少雕像,藏品从十九世纪至今。参观人员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各种雕塑作品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西方教会中的耶稣受难场面。</p> <p class="ql-block">也有希腊古典人物大理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圣地亚哥武器广场西北角有一座印第安人头像雕塑。模糊眼部造型,是对印第安历史文化的追溯与思念,也是对殖民历史的一种反思,体现对印第安族群的尊重与文化呼应。它是智利雕塑家马里奥·伊里亚特(Mario Irarrázabal )的作品,常被称为“断裂的脸” 。以独特破碎、抽象形式,引发对人类存在、历史断裂与延续等思考,让游客从新颖视角感受艺术与城市关联。</p> <p class="ql-block">位于广场中部的“印第安人与西班牙人喷泉”也叫“文明喷泉” 。它由雕塑家 曼努埃尔·阿尔瓦雷斯·阿尔达玛(Manuel Álvarez Aldama)创作,1894年揭幕。雕像呈现西班牙征服者与印第安原住民互动场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武器广场上的最后一处景观,“STGO”是圣地亚哥(Santiago)的缩写 ,是当地具有标识性的打卡点 。</p> <p class="ql-block">我们全体团员告别武器广场,最后在此集体留影。</p> <p class="ql-block">圣地亚哥第二个景点是总统府,我们沿着一条彩色地面的步行街,从武器广场向总统府方向走去。</p> <p class="ql-block">在向总统府行进的途中,路过智利国家历史博物馆(Museo Histórico Nacional) ,建筑外观呈现古典风格,常举办各类历史文化展览,是了解智利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场所 。</p> <p class="ql-block">一条狗躺在路中央也没人干涉。</p> <p class="ql-block">但是交通管理还是相当严格的。这是警察在查处一辆小轿车。从车前挡玻璃窗中看,前排座位中间有一个小孩儿,这可能是违规的。</p> <p class="ql-block">步行街的一个十字路口中央,有这么一个铁架子组成的现代雕塑,这种造型不知代表什么涵义?</p> <p class="ql-block">途中遇见一座名人雕像,雕像是萨尔瓦多·阿连德·戈森斯(Salvador Allende Gossens) 。他是智利的民选总统,1973年被军事政变的飞机轰炸时遇难。在智利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相关事迹和理念对智利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受部分智利民众尊敬 。</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这只狗是个明星犬,牠在总统府周围生活多年,很多导游都认识牠。</p> <p class="ql-block">在路边一座老旧房子前立有一块石碑,这是智利历史纪念研究所1965年立的一块石碑。为纪念杰出的智利独立先驱-何塞·米格尔·卡雷拉(José Miguel Carrera)将军,(1785 - 1821) ,他于1821年 9 月 4 日在门多萨战役中牺牲 。他在智利独立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该石碑也是智利历史文化的一种体现 。</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智利总统府-拉莫内达宫(La Moneda Palace)前,该宫殿由意大利建筑师华金·托斯卡于1784年设计建造,最初是皇家铸币厂,1845年起改为智利总统府 ,1922年智利总统及部分政府部门迁入,1951年成为智利国家级历史遗迹。1973年军事政变中遭轰炸,1981年重建,2000年代早期,在地下增建拉莫内达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属新古典主义风格,是西班牙帝国18世纪在殖民地兴建的最大建筑之一,也是西班牙美洲殖民时期最漂亮建筑之一,精雕细琢,保留历史痕迹与文化底蕴,简化线条、崇尚古风,强调理性与自然 。</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周边的广场叫作宪法广场。其名字来源于智利的十部宪法,是为了纪念智利的宪法历史而命名。广场最初建于1935年,2013年进行了翻新。广场被众多政府部门建筑环绕,如外交部、财政部、司法部、圣地亚哥市政府和智利中央银行等。</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前的宪法广场两边各排列着7根旗杆,总共14根。 这14根旗杆上悬挂的是智利全国16个大区中的14个大区的区旗。此照片只显示右侧的7根旗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幅照片显示了左侧的7根旗杆。由于拍照的地点选择靠前,在身后中央地带还应有2根旗杆,1根悬挂智利国旗,一根悬挂首都大区的区旗;另一个大区地位比较特殊的瓦尔帕莱索的区旗不知怎样安排。</p> <p class="ql-block">这是圣地亚哥市政府,最初是建城时的市政厅(含监狱功能 ),1892 - 1895年原址重建后,成为市政府部门主要办公地。</p> <p class="ql-block">一座大型建筑门楣一个徽章也很漂亮,我特意拍下了。后来核对它是智利国徽 。智利国徽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上有一颗白色五角星,象征自由和光明。 盾徽左侧是安第斯鹿,右侧是神鹰,分别代表智利的动物和鸟类。 国徽体现了智利的国家精神、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文化象征,是智利国家形象的重要代表。难怪市政厅钟楼正下方也有这个国徽图案!</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门前有士兵守卫。</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正门外宪法场前的一侧雕像是萨尔瓦多·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 。萨尔瓦多·阿连德是智利的政治家,也是智利第一位通过竞选获胜上台执政的马克思主义者 。1970 年他当选为智利总统,执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国有化、土地改革等政策,试图改变智利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状况。1973年发生军事政变,阿连德总统在总统府内以身殉职。2003年,智利政府为纪念阿连德,重启曾运出其遗体的东门并命名“民主之门”,並在宪法广场上竖立起阿连德高大铜像 。</p> <p class="ql-block">在宪法广场另一侧还有一尊雕像,他是阿图罗·亚历山德里·帕尔马,曾两度担任智利总统 (1920 - 1925年、1932 - 1938 年)。在他的任期内,推动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包括劳工立法、教育改革等,对智利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受到智利民众的尊敬,为纪念他而设立了这座雕像。广场周围应有5座历届知名总统雕像,其他3位没有拍到。</p> <p class="ql-block">我和值班警察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圣地亚哥总统府(拉莫内达宫 )地下设有拉莫内达文化中心 ,它定期举办艺术展览、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为公众提供了接触艺术、文化和历史的机会,促进文化交流和艺术传播 。</p> <p class="ql-block">在拉莫内达文化中心里有很多小店铺,我很喜欢这个卖纪念品的小店。</p> <p class="ql-block">在总统府附近的街道上,看见警察牵着警犬在巡逻,正在路口等绿灯。</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总统府后,大巴车开到第三个景点-圣露西亚山公园门口。登上圣露西亚山看见市民悠闲的在那里休息。</p> <p class="ql-block">旁边的那座雕像是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 ,她是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获得过国家文学奖 。</p> <p class="ql-block">前行不远处看到一处人造喷泉景点 ,喷泉上的雕塑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为什么给海神波塞冬雕像而不是其他的神?导游说当初西班牙殖民者漂洋过海来到了南美洲和智利一路受到了海神波塞冬的庇护。因此对他特别崇敬。</p> <p class="ql-block">雕像背后的建筑物是圣露西亚公园内的标志性景观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融合新古典主义元素,有精美的雕刻、柱式等装饰。它承载着智利的历史文化记忆,此处景点是城市文化传承与市民休闲、游客游览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有新人在这里拍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路旁有一座别致的欧式建筑,可能是一个纪念馆,当时没有开门。</p> <p class="ql-block">沿着这条铺石大路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向左上方望去,看到山顶上有一座碉堡式的建筑,这是圣露西亚山的制高点,海拔550米。</p> <p class="ql-block">路旁这座带有人物雕像的纪念碑是圣露西亚公园内纪念早期在当地传教、安葬于此的福音派信徒的纪念碑。1964年智利福音派协会以此纪念他们为信仰献身,雕像与碑文承载着当地宗教历史与文化记忆 。</p> <p class="ql-block">山上年代久远的树木粗大繁茂,有居民在此处遛狗。</p> <p class="ql-block">在山路转口旁有一座天使雕像。旁边椭圆形路牌写着“JARDÍN CIRCULAR ”,意为 “圆形花园 ” ,指上面将到达伊达尔多城堡前的圆形花园。</p> <p class="ql-block">登上圆形花园小广场,面前是一座十九世纪年代的大型城堡。这座城堡叫《伊达尔戈》城堡。于1814–1817年间,奉总督唐·卡西米尔·马尔科·德尔·庞特(Don Casimiro Marco del Pont)之命建造。</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 "伊达尔戈城堡″铭牌由智利历史纪念研究所设立,讲述了这座做为军事要塞的城堡命名的经过。在1817年2月12日的查卡布科战役中,有一位叫曼努埃尔·伊达尔戈的上尉(Capitán Manuel Hidalgo)英勇牺牲。1817年,智利最高执政官 唐·贝尔纳多·奥希金斯·里克尔梅(Don Bernardo O’Higgins Riquelme,智利独立领袖)为纪念这位牺牲的上尉,将这座城堡命名为“伊达尔戈”城堡。</p> <p class="ql-block">这座原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堡垒,最后成为殖民统治的终结地。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已成危房,禁止入内参观。但是门旁这座小孩雕像也挺惹人喜爱。</p> <p class="ql-block">绕过城堡区继续沿大路前行,到达石铺斜坡大路的终点,汽车到此停车禁止前行。</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个小广场,有两个反映马普切人农耕文化的木雕人。细看男人顶的帽子是中间凸起的(象征着奋进),女人的帽子是凹陷的(象征着包容),导游说制作男人选用的木材是硬木橡木,代表刚毅;而女人用的是软木杉木,代表温柔。</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展示殖民者当年遗留下来的几门大炮。</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一侧是观景台。站在这里,圣地亚哥的城市建筑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还可以远眺积雪皑皑的安第斯山脉。</p> <p class="ql-block">在圣露西亚山半山腰上有一座著名的阿拉米达大门(Puerta de Alameda ),它具有浓郁的中世纪城堡风格,红砖结构搭配哥特式拱形门洞和窗户,是圣露西亚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门下面一位老师给学生们讲解圣露西亚山与圣地亚哥城的发展史。圣露西亚山是3000万年前火山遗址。1540年拉丁美洲的西班牙总督来到此地,1541年修建圣地亚哥城时首先从这里开始,因而圣露西亚山成为圣地亚哥城建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本杰明·穆尼奥斯·麦肯纳(Benjamín Muñoz Mackenna) 陵墓,他是智利十九世纪重要的政治家、记者与城市规划者,曾任过圣地亚哥市长,对圣地亚哥发展影响深远。曾主导圣露西亚山改造,将其从荒坡变为公园;推动阿拉米达大道等市政工程,重塑圣地亚哥城市格局。推动智利近代化进程,是连接智利历史与现代城市风貌的关键人物,陵墓也成了纪念其贡献、承载城市记忆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在通往山顶的道路旁,看到在一块巨石上的人物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圣露西亚公园内的“马普切勇士”塑像 ,马普切人是智利本土原住民,塑像展现其传统形象与精神。纪念马普切族群历史文化,是智利多元文化中对本土原住民文化的具象体现。</p> <p class="ql-block"> 继续向山顶方向攀爬,这里的石阶已经很窄、很陡了。</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达了碉堡上的小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可以看到更远的城景。</p> <p class="ql-block">拍一段全景录像作为这次游览圣地亚哥城的永久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