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晨雾如纱,笼罩着龙州县城的轮廓。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我们的汽车已经碾过城郊最后一块柏油路面,驶向金龙镇板贵屯。山道像一条醉酒的巨龙,在群峰间扭动着身躯。农主席坐在副驾讲述着昆那节的传说,声音时断时续:“昆那节啊,是我们壮家人与土地对话的日子,也是水田的生日...”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开始,龙州县的金龙、逐卜、武德等乡镇都要过民间传统节日“昆那节”。“昆那”是壮话,意即水田的生日。</p> <p class="ql-block"> “快看!”梁姐的惊呼让我分神。窗外,一棵苍劲的苋木树王矗立在悬崖边,树干上缠绕的红绸在晨风中飘舞,宛如跳动的火焰。农主席说:“这棵树见证过红军的足迹...”话音未落,车轮碾过一块凸起的青石板,那沉闷的撞击声,仿佛历史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当板贵屯的晒谷场闯入视野时,时光仿佛在此刻凝固。龙姐姐就像只欢快的山雀,飞奔向那群黑衣壮女子。“能让我也穿上这身衣裳吗?”她的指尖轻触着对方腰间精致的银链子,那上面挂着的小铜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黑衣壮的阿婶们相视一笑,将众人引入一座古朴的干栏木楼。</p> <p class="ql-block"> 木楼里传来阵阵欢笑声:“这银腰带要怎么系?” “头巾是这样裹的吗?”其中夹杂着一个三岁美国宝宝夹英夹壮的中文:“妈妈,这个亮晶晶!”他的中国妈妈正帮他整理衣襟。旁边,龙州的宣传推广代言人、来自台湾的黎女士用流利的英语向外国游客解释:“这些银链上的小铜罐里装着石灰和哏豆叶,是我们壮家人洁齿护齿的传统,”她转身又用英语向另一群游客介绍。</p> <p class="ql-block"> 当大家重新出现在晒谷场时,整个村寨都为之一静。龙姐姐此刻一袭黑衣披上身,腰间银链上的配饰叮当作响;一位阿姐帮忙给梁姐姐盘发,另一位阿姐给茵姐姐束腰带,板贵屯的阿姐、阿妹们腰间的铜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黄女士则优雅地展示着腰间银链上的眉夹和牙签,向游客们解释每个物件的用途。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位九十多岁的长寿阿婆,她们穿着节日盛装,银发间别着山花,腰间的银链和铜罐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虽然岁月在她们脸上刻下沟壑,但依然能看出她们年轻时定是村寨里最美丽的姑娘。</p> <p class="ql-block"> 晒谷场中央,老支书他用古老的壮语吟诵着祭词,声音浑厚如铜鼓:“这片土地啊,养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阳光穿过竹棚的缝隙,在他银白的发间洒下碎金,照得他腰间铜罐里的哏豆叶泛着翠绿的光。突然,铜鼓声炸响,如惊雷般震撼人心。天琴的弦音随之而起,悠扬的旋律在山谷间回荡。黑衣壮女子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赤足踏着鼓点,腰间的银链和铜罐随着舞步叮咚作响。龙姐姐她们也加入了圆圈,笨拙地模仿着舞步。那位美国宝宝兴奋地在圆圈中央转着圈,差点把铜罐里的石灰洒出来。长寿阿婆们坐在竹椅上,随着音乐轻轻拍手,时而跟着哼唱几句古老的歌谣。</p> <p class="ql-block"> 音乐渐渐热烈,圆圈越转越大。黎女士拉着外国友人的手,用英语解释着舞步的要领。外国友人们虽然动作生疏,但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晒谷场边缘,几位阿姐的手指在彩色的渔丝线间穿梭,腰间的银链随着身体的摆动闪闪发光;阿哥们的刀刃闪着寒光,鸡毛鸭羽在空中翩翩起舞。</p><p class="ql-block"> 正午时分,炊烟袅袅升起。大铁锅里的红糖粑粑冒着香甜的泡泡,长桌上的香茅鸭泛着诱人的油光。农主席指着一盘翠绿的野菜说:“这是红军菜,当年救过多少战士的性命。”孩子们围坐在老支书身旁,美国宝宝好奇地摸着老人腰间的铜罐,用稚嫩的声音问:“爷爷,这里面是什么呀?”几位高龄的长寿阿婆们坐在特制的竹椅上,一边品尝米花糖,一边用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欢闹的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 午后,音乐再次响起,一群板贵屯的阿姐、阿妹们把黄哥包围了起来,鼓点敲起来,黄哥背着农用喷雾器,手握天琴,指尖在天琴弦上拨出欢快的旋律。远处,铜鼓的余韵与天琴的旋律在山谷间缠绵,不同语言的笑语交融在一起,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暮色四合时,我们踏上归途。后视镜里,板贵屯的灯火渐行渐远。那些绣在衣襟上的稻穗纹样,那些腰间叮当作响的银链铜罐,那些刻在青石板上的足迹,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片红土地,不仅用五谷养育了生命,更用信仰和精神,让壮家的文化之火永远燃烧。昆那节的鼓点,是大地的心跳;而今天,这心跳中又融入了更多动人的韵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