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闲读:孔子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温州孔庙,龙湾孔子文化研究中心

<p class="ql-block">具有坚定的原则性,道德定力不受外界玷污,同时又保持实践的灵活性与社会责任感‌,积极入世,实现自身价值,在坚守本真的同时影响他人,推动社会进步。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篇之七佛肸叫孔子去,孔子准备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老师说过,‘亲自做过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会去的。’现在佛肸盘踞中牟谋反,您却要去,这又该怎么说呢?”孔子说:“对的,我说过这样的话。但不是也说过,真正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的;不是也说过,真正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的。我难道是匏瓜吗?怎能光挂在那儿不让人吃呢?”佛肸(bì xī)是晋国大夫赵简子的家臣,担任中牟邑宰,即中牟县的县令。中牟为晋邑,因史料记载模糊,具体方位在史学界、历史地理学界长期存在争论,比较权威的观点认为在今河南鹤壁市西。当时晋国内部衰弱,政权落在六卿手中。赵简子跟范氏﹑中行氏两家权贵之间相互攻击,打来打去,搞得政局一片混乱。盘据在中牟的佛肸就趁机反叛,投靠了范氏和中行氏。佛肸召,子欲往。一天,佛肸派人来叫孔子去,孔子就想答应下来,准备前去见他。“召”,呼唤,召请,叫人来。“往”,去;到…去。孔子的意图,大概也是跟当初答应公山弗扰一样,想要有所作为。但子路不理解。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路说,从前我听老师说过,亲自做过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会去的。现在佛肸盘踞中牟谋反,您却要去,这又该怎么说呢?“昔者”,往日,从前。“由”,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在老师面前自称要用名。“亲于其身”,亲身,亲自。“为不善”,做坏事。“不入”,就是不去那里。“以中牟畔”,占据中牟邑发起叛乱。“畔”通“叛”。“如之何”,怎么,为什么。子路千方百计劝阻孔子,不让他去,所以把孔老师先前教导弟子的话,拿出来做挡箭牌,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孔子没话说。他的意思是,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凡是那人违背常理,出尔反尔做下了坏事,君子就会远而避之,唯恐把自己牵连进去,不会去跟那种人搞在一起的。现在佛肸占据中牟反叛,正是亲自做了坏事的人,君子应该远远避开他都来不及,而老师您却想前去见他,这不是违背了您自己以前的说法吗?这不是辱没了自己,而与邪恶为伍了吗?子路还没到那个境界,不理解老师的想法,这也很正常。于是孔子把其中的道理告诉子路。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孔子说,对的,我说过这样的话。但不是也说过,真正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的;不是也说过,真正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的。“然”,对的。“是”,代词,这,这样。“是言”,这样的话。“不曰”,不说,不是说。“坚”,坚硬,坚固。“磷”,薄石。“磨而不磷”,就是磨而不薄。“白”,洁白,纯白。“涅”,一种黑色染料,这里用作动词,染黑之意。“缁(zī)”,黑色的帛。“涅而不缁”,就是染而不黑。</p> <p class="ql-block">孔子教导子路,你说君子不会去坏人那儿,这句话确实没错,我的确说过这样的话,但你也要明白,那只是常人的守身之法。人跟人本来就不一样,有的人会受到坏影响,会被污染,有的人则不会。所以也还有另一种说法,比如拿硬的东西来说,凡是可以被磨薄的,一定是它的质地不够坚硬。但难道世上就没有真正坚硬的东西吗?虽然被磨呀磨呀磨,却不能磨薄它。同样道理,凡是可以染黑的东西,一定是它的本色不够洁白纯净,但难道世上就没有真正洁白的东西吗?虽然被染呀染呀染,却不能染黑它。孔子举出坚硬与洁白这两类东西,是说明事物都有自己的本质,有些是会变,有些是不会变的。君子虽身处乱世,但浊乱不能污染他。孔子向子路表明,自己的志向操守坚定而纯洁,是至坚至白的,不论处于怎样混乱复杂的环境,也不会受到污染或伤害,对这一点自己十分清楚,是有自信的。即使佛肸不善,是个坏蛋,他又怎么能影响到我呢,更别说改变我了。最后孔子意犹未尽,又用匏瓜来作比喻,表明自己的从政志向。“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我难道是匏瓜吗?怎能光挂在那儿不让人吃呢?“匏(páo)瓜”是葫芦科葫芦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比葫芦大,嫩果可食用,但有甘、苦两种,苦的人不吃。老熟后其皮坚硬,腹中空空,可制成水瓢、酒壶等器具,也可在泅渡时系在身上,增加浮力,作用类似于现在的救生圈、跟屁虫。“焉能”的“焉”,是用于反问的副词,怎么。“系”,悬,挂。“系而不食”,光挂着却不让人吃,形容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另外也有观点认为,匏瓜指天上星名,《天官星占》中有记载:“匏瓜一名天鸡,在河鼓东。”按此解释,那么“系而不食”是指不能像匏瓜星那样悬在天上,成为不可食之物。孔子认为,君子的道德学问,可贵之处就在于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像瓠瓜一样只是白白地挂在那儿,却无法为人们所食用,那只不过是一个废物而已,这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既然如此,对于这次佛肸的召唤,孔子还是准备去,当然他也会有一些随机应变的计谋策略来应对。所以君子不去坏人那儿的说法,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要看具体情况和具体的人。孔子表明自己无法像匏瓜那样光是挂着而不让人食用,不愿在世间做无用之人,应该为了践行大道,出仕为官,有所作为。</p> <p class="ql-block">在与子路的谈话中,孔子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充分表达出持守正道而不固执,遇事能通权达变的思想。君子具有坚定的原则性,其道德定力不受外界玷污,同时又保持实践的灵活性与社会责任感‌,积极入世,实现自身价值,在坚守本真的同时影响他人,改变世道,推动社会进步。这种辩证思维对后人的处世之道产生了深刻影响。之前孔子想去见公山弗扰时,他的自我期许是要使周朝的先王之道在东方复兴,而对于佛肸的召请,他则自信有着坚定的意志和纯洁的德性,不必惧怕,可以去试一下机会。由此可见,圣人的道德和智慧确实非常伟大,面对危局,想到的是要尽力去改变它,同时自己不被改变。不妨反过来设想一下,要是自身不具备这种意志和德性,却想去经受各种磨炼和考验,那就惨了,很有可能会遭到羞辱,甚至性命不保,又怎么谈得上去改变世道呢?所以一个人立身处事,首先要坚定道德意志,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去考虑如何采取行动。本章的成语较多: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匏瓜空悬系而不食</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乐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学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原创,乐道也回到春秋读论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