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 严隽圻</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833478</p><p class="ql-block">美篇图 严隽圻 杨栢昌</p> 2017年3月14日下午16:00我们离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后就来到位于广州市中山二路92号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占地18万平方米,是解放后为纪念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纪念性公园。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主体有正门、广场、陵墓大道、广州起义纪念碑和圆形的封土。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现有景点和游乐场所16处,集纪念、游览、科普于一园。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墓道两旁有20个大花坛,四季鲜花不断;墓上密铺青草,四周松柏常青;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大门石壁上刻周总理题写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气魄雄伟。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园中人工湖还有湖心纪念亭,称为“血祭轩辕亭”亭子横匾上书 “血祭轩辕”四个字,为董必武所题。 血祭轩辕亭始建于1957年,为纪念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的周文雍、陈铁军烈士而建,钢筋水泥结构,建于水泥台基座上,亭平面呈八角形,面阔4.74米,短边长为2.02米。黄琉璃瓦重檐攒尖顶,绿色陶脊和脊兽,上檐瓦面为四角攒尖,下檐瓦面为八角。水磨石米柱及地面,周围设石栏干。四面设台阶,两旁设抱鼓石。 <p class="ql-block">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p> 红花岗四烈士墓,位于广州烈士陵园正门内东侧 (原名红花岗)。 这是一合葬墓。墓道西向,前面建一座四柱三门的石牌坊,坊额横刻“红花岗四烈士墓”7字篆文。红花岗四烈士墓,坊后为一平台, 东边正对石牌坊处,竖立一块“红花岗四烈士之碑”,记述了辛亥革命四烈士为革命英勇牺牲的史实。 平台北面为石级墓道,沿级而上就是四烈士墓。墓坐北向南,墓包圆形,混凝土结构,宽9.3米,高3.2米,前有花岗岩石祭台,为2.45x0.76x0.62米。红花岗四烈士墓,墓碑题 “温生才、陈敬岳、林冠慈、钟明光烈士之墓”。墓前东西两侧,各建一亭,为六角形、琉璃瓦顶、钢筋水泥结构,亭高近8米,气氛庄严肃穆。 建国后,广州市政府在当年烈士牺牲的红花岗兴建了这座富有民族风格的烈士陵园。1957年正式对外开放。陵园总面积18万平方米,分陵区和园区两部分。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园区的人物雕像:周文雍,1905年出生于广东开平百合镇,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广东区委工委委员、广州工人纠察队总队长、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部长兼市委工委书记等职。 1928年2月4日,因叛徒出卖,周文雍与陈铁军同时被敌人逮捕。1928年2月6日下午,两人被押往广州东郊的红花岗刑场。一路上,两人沿途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行刑前,他们决定将深埋在心底的爱情公布于众,并庄严宣布结婚。 刑场上,两人并肩屹立,英勇就义。刑场成为礼堂,反动派的枪声成为他们结婚的礼炮。 2009年,周文雍和陈铁军夫妇一同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 恽代英,原籍江苏武进,出生于湖北武昌。恽代英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恽代英在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宣传部主任,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它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遗著编为《恽代英文集》等。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被杀害于江苏南京,年仅36岁。2009年恽代英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彭湃,乳名天泉,原名彭汉育, 广东省海丰县城郊桥东社人(今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曾用过王子安、孟安等化名。 出身于一个工商地主家庭。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初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在广东海陆丰地区(今汕尾市)领导武装起义后,建立了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民主革命时期,彭湃开展农民运动,撰写的《海丰农民运动》一书,成为从事农民运动者的必读书,被毛泽东称为“农民运动大王”、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2009年9月10日,彭湃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br><br> 杨殷,男,汉族,名典乐、夔礼,字孟揆,化名吕云峰。广东省香山县人(今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人)。是省港大罢工的重要领导者之一和1927年广州起义的组织发动者之一。1929年8月30日被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2009年杨殷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br><br> 苏兆征,原名苏吉,广东香山县淇澳岛淇澳村人(今珠海市淇澳岛人)。他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著名领袖,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27年推举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主席。1928年春,苏兆征赴苏联参加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均当选为执委会委员,并当选为农村工会国际副委员长。在莫斯科期间,苏兆征出席了党的六大,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29年2月25日在上海病逝。2009年,苏兆征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br> 张太雷原名曾让,字泰来,学名复,自号长铗,参加革命后初名春木、椿年,后改太雷,男,汉族,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他是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的使者、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派往青年共产国际的使者之一,是党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1927年12月12日,他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被敌人枪击,中弹身亡,年仅29岁。张太雷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2009年9月10日,张太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叶挺,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广东归善县(今惠阳区)客家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 、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叶挺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br> 叶剑英,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陈郁,广东省宝安县(今深圳市)南头陈屋村人,1901年11月11日出生于贫苦海员工人家庭。曾担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三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省长、燃料工业部部长、煤炭工业部部长等职务。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三次武装起义,包括8月1日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 1927年12月11日,由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领导的广州起义,经过了3天英勇战斗后失败了。敌人在广州屠杀了起义军民5700余人,部分烈士遗骸丛葬于红花岗。 广州起义纪念碑位于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正门陵道北端,是解放后为纪念1927年12月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于1987年建成。 广州起义纪念碑高41米,共9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底部雕塑(1~2 层)和顶部雕塑(3~9 层)组成。 1—2层为展现广州起义“起义前的准备”“攻打伪公安局的战斗”“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情景”“观音山退兵一战转移农村”的四面浮雕,3—9层则是手臂紧握系着标志起义的红布带的汉阳造步枪的造型雕塑。 1927年12月11日凌晨,张太雷、叶挺、叶剑英、苏兆征、聂荣臻、徐向前等发动广州起义,崔镛健等150 多名朝鲜人和苏联驻广州领事馆人员也参加了起义。在14日至19日的6天时间里,有5700 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牺牲或惨遭杀害。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核心景观"广州公社烈士之墓"呈圆丘形封土结构,朱德题写墓名,红日东升时墓墙与芳草交辉形成独特景致“ 红陵旭日”。 广州旧八景之一的红陵旭日是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景观的雅称。196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东湖中心的血祭轩辕亭景区,有三座以轩辕亭为中心向外连接的拱桥:东拱桥、南拱桥和西拱桥。 这些单孔混凝土麻石拱桥始建于1957年,散落在绿树红花之中,与轩辕亭、人工湖等其他景点共同构成了岭南园林风格的景区。湖面上的拱桥倒影,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p class="ql-block"> 在广州起义的队伍中有许多来自朝鲜和苏联的共产主义战士。</p> <p class="ql-block"> 因此在陵园东部建有中朝人民血谊亭和中苏人民血谊亭。1957年,为纪念广州起义中牺牲的朝鲜和苏联烈士,决定建造中苏人民血谊亭,与中朝人民血谊亭相对。</p> 中苏人民血谊亭平面呈II型,采用中国古建筑形式,对称布局,中间主题部分双重檐,面阔三间,钢筋混凝土结构。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爆发,苏联人民曾给予中国人民无私的支持,起义失败后,有10多名苏联人被国民党逮捕,其中5人遭到杀害。为了纪念他们,1957年广州市政府兴建此亭。 中朝人民血谊亭位于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东面。为纪念在1927年广州起义时,英勇牺牲的150多位朝鲜同志,1964年广州市政府兴建此亭。 该亭坐南朝北。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黄色琉璃瓦,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亭面阔三间12.85米,进深三间13.06米,高二层,四角攒尖顶。上悬“中朝人民血谊亭”匾额。 中朝人民血谊亭中有纪念碑,纪念碑正面刻“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万古长青”,落款为“叶剑英”,题于“1964年十月一日”。 背面镌刻着著名书法家吴子复书写的碑文,对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朝鲜青年的事迹作了简明的介绍。 1962年7月,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被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列为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是全国红色之旅百个经典旅游景区之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被市委、市政府、市精神文明办评为广州市“十佳旅游景点”之一。2016年12月,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大约17:00左右我们走出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本来准备去中共三大会址的。 我来广东之前知道位于广州东山恤孤院三十一号(现恤孤院路三号)是中共三大会址,由于时间太晚了,我们只好坐上地铁一号线换2号线回三元里了。 我和杨老师从三元里站出来后,我们还是到丰华快餐店用了晚餐。 因为这几天我们都是在这家快餐自选超市用餐,感觉不错,所以最后一顿晚餐我们仍然选择这里。 晚餐后我俩步行回到位于三元里大道603号个维也纳国际酒店火车站店,在833房间我写下了2017东南访友行的第8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