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醉红斋文心漫笔之二</b></h5> 现在是早上四点半,习惯摸出枕边手机看时间,首先浏览微信,果有永礼弟留言,一段温馨文字恍如三春甘露倏然沁入心脾。<br>沈先生永礼弟是老熟人,早就仰慕他的学识才华,不料近几天读了他的几篇文章却给我一片新大陆,一片新时空,让我眼前豁然一亮,方始感到他不仅是一位纯粹的人,而且是位富有的人。纯粹,在他的心地,他的情怀,依旧如赤子一般。甲子沧桑,不受世俗污染,依然孩童般纯净,怎不让爱煞。富有,不在物质,而在精神,在他的好学,在他的谦逊。身边朋友读书好学者不少,但像他这般如饥似渴般勤奋嗜读者,确是难见。他妥妥地是我的榜样。 看了他的一段留言,接着又读了他的《寻路记》——《礼德大行》发布,凌晨23分!<br>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文章暖心感人自不必说,亲切朴实的文风更让人爱不释手。<br>忽又念及“礼德大行”来。我编发公众号已有六年,但那是工作,个人玩公众号者也不少,但需有一群庞大的粉丝队伍。真真不敢想永礼弟居然于人生这个季节玩起公众号来,这份赤子情怀怎不让人爱而又敬! 身边朋友常有感叹,说当下还能捧起纸质书本孜孜以求者不多矣。所以能遇上永礼弟这一同道,更值得庆幸。又有人说“皓首穷经”与现代传播多有违和,殊不知这正是读书人最可珍贵的赤忱:如同苏轼在黄州赤壁望见“大江东去”却写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永礼弟能将青灯古卷化作星火,在数字时代的夜空里织就一片连接古今的璀璨星河,怎不让人敬煞而又爱煞。<br>静坐书斋,捧着手机的掌心微微发烫。这枚连通五湖四海的电子设备,此刻分明是王羲之醉书《兰亭集序》的银毫,是张岱湖心亭看雪时温酒的陶炉,更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奇文共欣赏”的杏坛。忽然悟出何以古人总将知己相逢称作“金风玉露”:当两个以书为杖的跋涉者在文字旷野相遇,刹那间迸发的光芒,不正悄然穿越时空么? 于是想起杨绛先生,想起她那句“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恍然惊觉读书最动人的力量,恰是将孤独的朝圣路化作同行者的春山漫步。在这个算法织就信息茧房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这种“雪夜围炉读禁书”的雅趣,共情“僧寺钟来隔岸声”的会心。<br>读书,与志同道合者一起读书,才真切感受到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br>行文至此,不觉东方既白,感慨万千,思潮起伏。只愿在读书求真、自我修行的路上,与永礼弟,与更多志同道合者书舟同渡,共赴精神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