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

琪花瑶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称:琪花瑶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453447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推荐景点: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文:琪花瑶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6月22日,我与老伴从西安启程,搭乘清晨的航班奔赴呼伦贝尔。此行的目的是参加呼伦贝尔风光摄影团的七日游。落地后我俩顾不上旅途疲惫,马不停蹄把“自由活动”的时间用在了市内的“深度游”。其中,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是我们关注、安排的“重点”。一场跨越千里的历史文化探秘之旅,在此拉开帷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满都拉街,2022年6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是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文化活动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博物馆建筑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与草原文化元素,既彰显呼伦贝尔地区远古文明的底蕴,又凸显游牧文化的特色,刚柔相济的设计传递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气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提到呼伦贝尔,人们十有八九会第一时间想到“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草原盛景。而当你踏入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穿梭于陈列的文物与史料之间时才会发现,这片土地的魅力远不止于草原的辽阔壮美,那些静默的遗存,正诉说着更深厚的过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小插曲,在我们打车去历史博物馆的路上,年轻的司机师傅一直在滔滔不绝地向我们“炫耀”,为这个博物馆“义务”做“广告”。简直感觉博物馆在他心中差不多要和呼伦贝尔大草原“齐名”了,至少可以感觉到博物馆已经成为呼伦贝尔人心中的骄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共设11个展厅,展出文物2866件(套),涵盖史前至近现代的呼伦贝尔展等5个通史展厅及文物数字化展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等。馆藏文物7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209件(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鹿纹金饰牌是镇馆之宝之一,为汉代文物,出土于扎赉诺尔圈河鲜卑墓。金饰牌以镂空工艺雕琢三只灵动的鹿,造型精美,线条流畅,既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精湛的制作技艺,也蕴含着独特的图腾崇拜与文化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纹金带饰为东汉鲜卑族遗物,出土于呼伦贝尔市满洲里扎赉诺尔。它呈马蹄形,以浮雕呈现奔驰飞马,挺胸昂首、身有翼,线条简洁粗犷,生动展现北方游牧民族对动物的高超塑造能力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狼相斗铜牌饰,属战国至汉代文物,呼伦贝尔本地考古出土。牌饰以写实手法,刻画骏马昂首嘶鸣、奋力抵御,恶狼弓身扑咬、獠牙毕现的激烈场景,动态张力十足,生动再现古代草原狩猎风貌与游牧民族艺术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猛犸象化石,是冰河时期的珍贵遗存,在当地出土。化石骨骼巨大完整,展现出猛犸象生前雄壮的体态,它不仅是远古生物的见证,更承载着第四纪地质变迁与生态演化的重要信息,具有极高的科研与科普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镞是镇馆之宝之一,多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物,呼伦贝尔本地遗址出土。器型多样,有亚腰凹底三角形、直边凹底三角形、弧边凹底三角形等,刃部锋利,经精细打制或磨制而成,是古代狩猎与战争的工具,体现了早期人类的智慧及草原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桦树皮箭囊也是镇馆之宝之一,为隋唐时期室韦遗物,1998年出土于谢尔塔拉墓地。它以桦树皮纵向缝制呈长筒状,囊口露12枚铁镞分2层摆放,极具北方游牧部落特色,见证着古代狩猎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蜜蜂纹金盒为明代文物,呼伦贝尔本地出土。它采用多重镂雕技法,以蜜蜂为纹饰,造型美观,工艺精细,是盛放胭脂或香料等化妆品的容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玉莲叶纹带板,是元代珍贵玉器文物。其采用青玉材质,以精湛工艺雕琢出莲叶纹饰,造型精美,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色与审美观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印章(印拓)多为古代官印,涵盖辽金元等时期。内容含官职、人名等信息,是研究当地历史职官、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移相哥石碑,出土于额尔古纳河西支流乌卢龙圭河上游的哈撒尔后裔齐王府遗址附近,是现存最早的蒙古文石刻。碑文以回鹘蒙古文刻写,该碑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埃尔米塔什博物馆。我们看到的是复制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间关系,我们主要只看了5个通史展厅。离开博物馆时,来自最不缺“历史”的古城西安的我俩也深有感触:呼伦贝尔不是只有草原,在岁月长河的冲刷下,它还承载着多民族交融的深厚底蕴,书写着无数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草原的尽头,是历史的起点;草原之下,是万年文明的沉淀。呼伦贝尔的辽阔,不仅是地理的尺度,更是历史的纵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