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国子监还早四年!寻访通州运河畔的“三教圣地”

华耀传声

<p class="ql-block"><b>三教庙</b>,又称“<b>三庙一塔</b>” ,坐落于北京市通州区旧城北部、京杭大运河北端。它由三座宗教建筑和一座佛塔组成,分别是:儒家学府——文庙(孔庙)、佛教寺庙——佑胜教寺、道教道观——紫清宫,以及燃灯佛舍利塔。相传清朝时,经大运河远道而来的南方商人,远远望见这座燃灯佛舍利塔便会激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b>文庙(孔庙)</b>:通州文庙始建于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比北京国子监尚早4年,它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孔庙,也是仅存的州县级孔庙,历史上曾是州学所在地。通州文庙亦称学宫,供奉至圣先师孔子,在元、明、清三代历经22次修复和扩建。自建成至光绪末年科举废止,共有2363名五贡以上人员从这里步入仕途,其中包括2名状元、178名进士、688名举人和1497名五贡。</p> <p class="ql-block"><b>佑胜教寺</b>:俗称“塔庵”,据传始建于北齐(公元550—577年),位于燃灯塔东侧,殿内供奉燃灯佛。康熙版《通州志》记载其名为佑胜教寺,殿前存有民国二十五年“重修通县胜教寺记”碑文,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历史上规模宏大,经历岁月磨难,现保存有山门、天王殿、燃灯宝殿、三圣殿、观音殿各一座及寮房数间。</p> <p class="ql-block">寺内还生长着一株树龄逾350年的国槐,古树在三米多高的主干出已然折断,虽历经战火与自然灾害的洗礼,却依然顽强挺拔,枝叶繁茂。</p> <p class="ql-block"><b>紫清宫</b>:俗称“红孩儿庙”,始建于明代中期,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包括山门、正殿和东、西配殿各一座。正殿东山墙铭文记载了清光绪年间重修始末,西配殿内有水井一口,山门东侧有古槐一株。旧时民间有来此求雨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b>燃灯佛舍利塔(燃灯塔)</b>:始建于北周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地区建造年代最早、最高大的佛塔之一。现存古塔为辽塔形制,高56米,为密檐式实心砖木结构。塔身共13层,塔檐悬挂2248枚铜铃,雕凿佛像415尊。塔刹内原有一面直径24.5厘米、圆周1米的铜镜,现藏于通州博物馆。燃灯塔是大运河千年漕运的航标。清代诗人王维珍<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b>的诗句以及“古塔凌云”(通州八景之首)的美誉,都生动描绘了它的标志性地位。</p> <p class="ql-block"><b>《一团和气图》</b>:此画由明宪宗朱见深于成化元年(1465)创作的工笔人物画,原作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因其新颖别致、寓意深刻,堪称故宫传世之瑰宝。文庙内的画作则是由河南省宝丰大博瓷画创始人张柳松先生赠予。</p> <p class="ql-block">画面粗看如盘坐的笑面弥勒佛,细观实为儒、释、道三人合一:左侧戴道冠的老者与右侧戴方巾的儒士各执经卷一端,相对微笑;中间只露出光光头顶的僧人(为佛教代表)手搭两人肩上,捻动佛珠。</p> <p class="ql-block">燃灯塔的铜铃在风中轻响,仿佛低语着百年的沧桑……</p><p class="ql-block">三教庙不仅是一组古老的建筑群,更是一座活的博物馆:它讲述着大运河如何滋养多元的文明,也昭示着包容与韧性的永恒价值。当现代城市的脉搏在四周跳动,这座北运河畔的圣地依然以其沧桑之姿与和谐之韵,为匆匆时代提供着一方沉思的坐标。它以静默的坚持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是历经劫波后的屹立,是殊途同归的共生,更是深植于水土且永不凋敝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