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底,八路军129师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奔赴抗日前线。遵照党中央关于“建立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129师紧紧依靠地方党组织和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随着冀南、晋冀豫等根据地相继开辟、巩固与壮大,逐步连成一片,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共进行超过3.1万次战役战斗,消灭了42万余日伪军,收复198座县城。其中,长生口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香城固伏击战等战役战斗,更是有力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 两次伏击长生口:临机决断与精心谋划。八路军129师386旅在井陉的长生口地带,分别于1937年10月和1938年2月,对日军先后实施了两次伏击战斗。1937年10月中旬,日军占领井陉后,继续西犯山西,而位于冀晋交界的井陉长生口成为日军必经之路。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日军一部经板桥、长生口、核桃园向山西的旧关进发,企图迂回至娘子关背后,夹击国民党军。为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八路军129师命陈赓的386旅在长生口一带伺机打击敌人。386旅772团于10月20日到达长生口附近的支沙口准备阻击日军。21日晚,在部队赶到长生口河沟即将登上西部山坡时,突然发现从板桥方向开来一队日军。副团长王近山立即命令战士们迅速散开,选择河沟两侧有利地形准备伏击敌人。当日军进入伏击圈后,战士们的机枪、步枪、手榴弹一起向敌人猛烈开火。毫无准备的日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一边还击一边退守。战斗持续一个小时,除少数逃跑外,日军50余人被击毙。</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这次长生口伏击战是临机决断,那么4个月后的第二次长生口伏击战就属于精心策划了……</p> <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22日,129师386旅在长生口设伏,击毙日军13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图为战斗中缴获的日军山炮。1938年2月8日,129师按照八路军总部命令与正太路北的八路军115师协同向正太铁路阳泉至井陉一带的敌人进击,以切断日军后方交通,配合晋南、晋西正面战场作战。129师领导刘伯承等人经过精心策划,决定采取“佯攻诱敌、攻点打援”的战术,以769团袭击旧关,吸引井陉日军出援,以386旅主力在长生口设伏歼敌。</p><p class="ql-block"> 22日凌晨,一切布置妥当。凌晨4时,769团开始围攻旧关日军碉堡,但并未切断电话线。不出所料,受到惊吓的旧关之敌急忙向井陉日军电话求救。很快,井陉日军200余人乘8辆汽车前来增援。6时,全部进入长生口伏击圈。陈赓指挥771团、772团突然发动袭击,首先击毁第一辆日军汽车,迫使后面的汽车无法动弹。遭到突袭的日军惊恐万分,乱作一团。一阵射击后,八路军指战员端起刺刀冲向敌群。经激战,击毙包括警备队队长荒井丰吉少佐在内的日军130余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迫击炮3门、重机枪2挺、步枪50余支。</p><p class="ql-block"> 两次伏击战虽然规模都不大,但八路军反应迅速又善于谋划,速战速决,充分体现了对游击战的熟练运用,大大鼓舞了军民抗战信心。</p><p class="ql-block"> 响堂铺伏击战:“伏击战的典型范例之一”。两次长生口伏击战后的3月16日,129师在山西潞城县神头岭再次伏击日军,取得了歼敌1500余人的辉煌战绩,并截断了敌人的运输线。神头岭伏击战后,日军在黎城、涉县之间的东阳关增设了据点,并在邯(郸)长(治)大道上用汽车运输,支援晋东南、晋西日军进犯黄河各渡口。3月26日,129师决定由副师长徐向前指挥部队在邯长公路黎城至涉县间的响堂铺地区设伏,歼灭日军的运输车队,彻底切断日军补给线。</p><p class="ql-block"> 响堂铺是涉县一个小村庄,位于涉县县城以西、黎城县东阳关以东的邯(郸)长(治)大道上,是日军由邯郸进犯山西、翻越太行山的咽喉之地。响堂铺南北两侧均是海拔上千米的高山,南侧多悬崖,不易攀登;北侧地形复杂,多谷口,便于隐蔽和出击。两山之间是一条长长的峡谷,公路就在峡谷内。</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的作战部署是:386旅771团和385旅769团在北侧山地设伏,并各派出一股部队到南侧山脚下设伏,以防敌人逃窜。同时,769团抽出几个连在椿树岭、河南店、王堡等地设伏,阻击可能由涉县西援之敌,并掩护该团左翼安全。386旅772团主力集结在771团右后方之马家拐,并派出小部队向东阳关附近之苏家峧游击警戒,阻击可能由黎城、东阳关来援之敌,以保护伏击部队右后方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 经过耐心等待,31日上午9时,由黎城经东阳关开往涉县的日军180辆汽车和170余人的掩护部队进入伏击圈,徐向前一声令下,步枪、机枪、迫击炮一齐开火,指战员勇猛冲杀,经两小时激战,日军除30余人逃走外,其余均被歼灭。</p><p class="ql-block"> 在响堂铺伏击战打响的同时,担负警戒任务的772团击溃了由黎城出援的日军300余人;769团一部击退了由涉县出援的日军400余人,歼其一部,击毁汽车1辆。16时,日军出动飞机12架,在响堂铺上空狂轰滥炸,但此时129师的部队早已撤出战斗,安全转移。</p><p class="ql-block"> 响堂铺伏击战,129师以伤亡300余人的代价,共歼灭敌森木少佐以下官兵400余人,击(烧)毁敌汽车181辆,缴获各种枪130余支、迫击炮4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充分展示了八路军游击战术的特长,给近距离观战的30余名国民党高级将领上了一堂生动的“实战教学课”,被刘伯承称为“伏击战的典型范例之一”。</p><p class="ql-block"> 香城固伏击战:平原歼敌第一役。为实现其“先控制平原,后进攻山地”的作战方针,1939年1月,日军纠集3万多兵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配合下,沿平汉路和津浦路夹击推进,对冀南根据地开展大规模“扫荡”,企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面对严峻的战争局势,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分析敌情,发现日军每次受到八路军袭扰后,必定派出部队追击。于是决定利用日军骄纵的报复心理,在威县以南的邱县香城固一带,打一次诱伏战斗,并把此项任务交给386旅。386旅是八路军129师的主力,在抗战期间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连挫日军,被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称赞为“中国最好的一个旅”。</p><p class="ql-block"> 2月4日,八路军386旅旅长陈赓、政委王新亭奉命率领“六旅集团”一部,按计划埋伏在威县以南的邱县香城固一带。接着,派出小股部队诱袭威县城内日军,以诱敌出城。2月8日,新1团和补充团分别袭击曲周与威县城。新1团一个营袭击曲周城南街,毙敌10余人。补充团袭击威县城,激战2小时,击毙东门城楼守敌10多人。2月9日晚,补充团第1营再次诱袭威县县城。</p><p class="ql-block"> 2月10日上午,担任诱敌任务的骑兵连在威县城南一带飞马扬鞭,所到之处沙尘滚滚。驻威县城内的日军第10师团第40联队补充大队一部和安田步兵加强中队得到报告后,在补充大队长的带领下,分乘9辆汽车冲出县城,直扑骑兵连。骑兵连且战且退,引诱敌人步步深入,于第什营突然集中火力射击日军。敌人的翻译官和向导当即被击毙,日军补充大队大队长受了重伤。骑兵连对日军进行突然打击后,又旋即撤离阵地。日军恼羞成怒,穷追不舍。就这样骑兵连牵着日军的鼻子,一步步将其拖进了预设的伏击圈。</p><p class="ql-block"> 在进攻的号角声中,埋伏在香城固、张家庄、落马堡的688团和补充团一齐向日军发起猛烈进攻。战至下午,敌人伤亡惨重,向西北方向突围,部署在这里的新一团迎头阻击,切断敌之退路。犹如笼中困兽的敌人仍做垂死挣扎,大肆施放毒气弹。在毒气弥漫中,新一团战士仍顽强战斗,坚守阵地,直至将敌人全部歼灭。此次战斗共击毙日军大队长以下200余人,缴获山炮1门、九二式步兵炮2门、迫击炮1门,长短枪数十支,烧毁汽车8辆。</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得到八路军总部的表扬,朱德总司令赞扬新一团是“模范青年团”,129师刘伯承师长称赞这次战役是“平原上的模范伏击战”。香城固伏击战,开创了平原歼敌战光辉范例,被称为平原歼敌第一役。它的胜利对整个冀南解放区震动很大,坚定了华北平原抗日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2025年07月0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