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危地马拉城国家考古与民族学博物馆(Museo Nacional de Arqueología y Etnología),简称 MUNAE是一座珍贵的博物馆,专注于前哥伦布时期艺术及中美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成立于1898 年6月30日 。</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总藏品量;2万到3万5千件是考古文物,5千到1万5千件是民族学藏品 。</p><p class="ql-block"> 考古文物(Pre-Columbian Archaeology)主要来自哥伦布到来之前的玛雅文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500年间)遗址,如蒂卡尔、乌阿萨克顿等地出土的石碑、陶器、玉器、王座、神庙雕刻等。多用于宗教祭祀、王权象征、丧葬仪式,反映古代社会结构、宇宙观与科技。研究的是历史学、考古学、古人类学,强调的是“过去的文明”。</p><p class="ql-block"> 民族学藏品(Ethnology)主要来自近现代(19世纪至今)生活中的原住民族群体,包括纺织品、传统服饰、节庆面具、木制农具、宗教饰物等,用于日常生活、节庆仪式、社区象征,反映当代多元文化身份,强调的是“活着的传统”。</p><p class="ql-block"> 考古文物展现的是“古代玛雅的世界”,而民族学藏品讲述的是“今日玛雅的延续”。一个是沉默的遗址,一个是仍在跳舞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玛雅文物,涵盖前古典(约公元前2000年 – 公元250年)、古典(公元250年 – 900年)、后古典(约公元900年 – 1524年 西班牙人到来)时期。大量是来自蒂卡尔、Uaxactún、Piedras Negras、Kaminaljuyú 的石碑、雕像、神像、羽毛饰品、玉器、陶片、木樑等 。还有不少模型与复制品,包含大型蒂卡尔地景模型、<span style="font-size:18px;">Uaxactún </span>的结构复制面具、王座等 。</p><p class="ql-block"> 另有民族学展区,主要展示危地马拉丰富的土著民族服饰、舞蹈面具、传统居住帐篷和木雕与纺织品 。</p> <p class="ql-block"> MUNAE 博物馆常设十个主题馆室:</p><p class="ql-block"> 1. 导论室(美洲早期定居、高地与低地概览)</p><p class="ql-block"> 2. 技术与工具</p><p class="ql-block"> 3. 前古典时期</p><p class="ql-block"> 4. 古典时期</p><p class="ql-block"> 5. 玉器室(Jade Room)</p><p class="ql-block"> 6. 蒂卡尔专题室</p><p class="ql-block"> 7. 石碑与王座室(Piedras Negras、Uaxactún)</p><p class="ql-block"> 8. 后古典时期</p><p class="ql-block"> 9. 民族学展区(多民族传统) </p> <p class="ql-block"> 在第一馆大厅的这块展板,以图像与文字并重的方式,清晰地梳理了危地马拉前哥伦布时期各阶段的文化与艺术发展。通过典型器物如香炉、玉器、陶壶和饰品等,展示了玛雅文明的精致工艺与多样信仰,也为观众建立起对时间与地域交织下的文化脉络的直观理解这些器物,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玛雅社会结构、宗教仪式、王权象征和书写传统。如今大多就收藏于此博物馆,是该馆最重要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椎骨碎片,出土于危地马拉雷阿尔城峡谷,古印第安人(公元前 13,000 年 - 公元前 7,000 年)。</p> <p class="ql-block"> 臼齿,出土于危地马拉雷阿尔峡谷城。古印第安人(公元前 13,000 年 - 公元前 7,000 年)。</p> <p class="ql-block"> 彩绘壁画碎片,佩滕省圣巴托洛,前古典晚期(公元前250年 ?)</p> <p class="ql-block"> 下面展出的人面像雕件,出土地是危地马拉卡米纳尔胡尤(Kaminaljuyú),前古典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 – 公元250年)</p><p class="ql-block"> 这组人面造型的陶质或石质雕刻,属于中美洲最早期的艺术作品之一,出自危地马拉高原上的重要遗址——卡米纳尔胡尤。这些人面像(rostros antropomorfos)具有浓厚的象征性与神秘感,通常表现出简化但富有神韵的五官特征,或许代表祖先、神灵或神圣人物。</p><p class="ql-block"> 在玛雅文化尚未兴起之前,卡米纳尔胡尤作为前古典时期的重要都市,已发展出精致的宗教与艺术传统。这些人脸雕像很可能用于宗教仪式、墓葬陪葬或神圣空间的装饰,反映出古代高地文化对人神关系、祖先崇拜及宇宙观的早期表达。</p> <p class="ql-block"> 前古典时期(公元前 2000 年 - 公元前 250 年)出土的,塑像和拟人雕像 (出土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危地马拉卡米纳尔胡尤)</span></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玻璃橱窗宛如时光的匣子,静静地陈列着一件件精美的玛雅文物。透过晶莹的玻璃,那些陶器、香炉、玉饰与石雕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千年前文明的辉煌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 柔和的灯光洒落在器物的纹饰上,细腻的图腾与古老的符号在光影中浮现,如梦如幻。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带着远古的气息,在沉静中散发出庄严与神圣,让人仿佛穿越密林与废墟,走入玛雅的神殿与王宫。</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个球赛记分牌 ,出土于危地马拉卡米纳尔胡尤,前古典时期 (公元前2000年 - 公元250年)。 </p><p class="ql-block"> 古球场为长方形,中间有狭长的通道,两侧略倾斜,墙上常装有石环(类似垂直安装的圆圈)。使用一种叫 “橡胶球”(rubber ball)的实心球,直径约为20–25厘米,重可达3–4公斤。球员通常只能用臀部、大腿、胸部或肘部击球,不能用手或脚。目标是将球穿过石环,虽然这种得分极难,但是直接能取得胜利。球的反弹和控制极具挑战,比赛对体力和技巧要求极高。</p><p class="ql-block"> 有时,球赛是祭祀活动的一部分,胜利者或失败者中会有人被献祭,但学界有争议,不一定是输家被处死。球赛也用于解决城邦间争端,具有外交或象征性的“战争替代”作用。</p> <p class="ql-block"> 这组展品展示了前古典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250年)玛雅人使用的黑曜石原料与工具。这些光泽深黑的石块与石片出产自著名的El Chayal矿区,是古玛雅文明最重要的黑曜石来源之一。</p><p class="ql-block"> 左侧陈列的是黑曜石核心(núcleo de obsidiana),为工匠从中敲制出工具的原石。右侧则为由核心敲下的石片(lascas de obsidiana),它们锋利而坚硬,可被加工为刀刃、箭头、刮削器等实用或仪式性器具。这些黑曜石制品不仅体现了玛雅人在石器技术上的高超工艺,也见证了远距离贸易网络与社会复杂化的早期迹象。</p><p class="ql-block"> 透过这些晶莹闪亮的石片,我们仿佛能窥见古代工匠在火光中敲击石器、赋予黑曜石以锋芒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危地马拉的古代玛雅人极为崇尚玉,特别是翡翠(jadeíta),这在玛雅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宗教、政治与社会意义。</p> <p class="ql-block"> 蒂卡尔出土的玉佩与翡翠挂件,不仅工艺精美、纹饰繁复,更承载着古玛雅人对权力、神灵与生命的深刻信仰。它们多用于王族装饰与宗教仪式,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沟通神灵与宇宙秩序的神圣器物,折射出玛雅文明高度发展的艺术与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 玉项链、玉耳环、戒指等玉做的首饰,在古玛雅文明中,玉被视为天地间最神圣的宝石,远非凡俗装饰之物。它那温润的绿色,象征着生命、丰饶与永恒,宛如大地初生的嫩芽,又似神灵之气的凝结。对玛雅人而言,玉是通向神界的媒介,是王者权威的象征,更是灵魂在死后得以重生的护符。王族将玉佩于胸、置于口中、随身入葬,以求永生与神性的归返。在那充满信仰与仪式的世界里,一块玉,不仅是一块石头,而是一份献给天地与祖灵的神圣誓言。</p> <p class="ql-block"> 马赛克花瓶,出土于蒂卡尔,佩滕,晚期经典(公元 600 年 - 公元 800 年)。</p> <p class="ql-block"> 香炉盖,出土于危地马拉北部地区,古典期(250 d.C. – 950 d.C.)。这件香炉盖曾笼罩神圣香烟,升腾于神庙之中。它不仅是器物,更是通向天界与神祇的门户。盖顶可能是一位驾车的勇士,香烟升起时,便是祈愿之言在神域中回响。</p> <p class="ql-block"> 这件出土自蒂卡尔的𤠣形陶器,年代可追溯至玛雅古典早期(约公元250–600年),是一件具有象征性与实用性的器皿。陶器以动物造型制成,可能代表某种神圣动物或象征图腾,如𤠣、蛇,鹫、青蛙或美洲豹,这些动物在玛雅信仰中具有重要意义,常被视为神祇的化身或通灵的中介。器身造型生动,结构上既可作为容器,也可能用于宗教仪式,如盛放香料、液体或献祭物。它不仅体现了玛雅人在雕塑与陶艺上的高度技巧,也承载着人与自然、动物与神灵之间深刻的精神联系</p> <p class="ql-block"> 拟人雕像,古典时期 (公元前 250 年 - 公元前 600 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描绘孕妇的器皿。出土地卡米纳尔胡尤,早期古典时期(公元前250年 - 公元前600年)。</p> <p class="ql-block"> 人形陶哨,是晚期古典时期(公元600–800年),这件人形陶哨以写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或为祭司、舞者或神灵的拟像。陶哨可能用于宗教仪式中的音乐表演,声音具有召唤或驱邪的象征意义,反映出玛雅人在仪式中对声音与形象的高度重视。</p><p class="ql-block"> 人形陶偶,出土地:坎昆(Cancuén),晚期古典时期(公元600–800年)这件小型陶偶呈现一位人物的立体形象,细节如发饰、表情与服饰反映出其身份地位。陶偶可能作为家庭祭坛的供品、祖先象征或儿童玩具,也可能随葬于墓中,用以陪伴亡灵进入来世。</p><p class="ql-block"> 动物形香炉,出土地:瓦沙克顿(Uaxactún),早期古典时期(公元250–600年)。此香炉以动物为造型基础,可能代表某位动物神祇,如美洲豹或鸟神。香炉用于焚烧树脂等香料,烟雾在仪式中象征神灵现身或祈愿升腾,是沟通人神世界的重要器具,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p> <p class="ql-block"> 香炉,出土于危地马拉卡米纳尔胡尤,早期经典(公元前 250 年 – 公元前 600 年)。</p> <p class="ql-block"> 动物香炉,同样是玛雅早期经典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剧场式香炉,出土于危地马拉南海岸,早期古典时期 (公元前250年 - 公元前600年)。</p> <p class="ql-block"> 彩色香炉,后古典时期(公元 950 年 - 公元 1524 年)。</p><p class="ql-block"> 玛雅香炉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然动物崇拜到人神拟象化、再到戏剧性、叙事性强烈的复合艺术品的演变过程。每一阶段的香炉都不仅是祭祀工具,更是一种象征世界观、宇宙观与政治权威的视觉语言。从早期的简朴实用,到后期的精美复杂,香炉见证了玛雅文明宗教艺术的高度繁荣。</p> <p class="ql-block"> 看这个阵仗,层层拱门通道尽头的橱窗中一个多彩图案神祇陶杯,不停地旋转着,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它辉煌的历史,讲述一个个古老的玛雅神话……(出土于佩滕省中部低地,古典时期 公元250年 - 公元950)</p> <p class="ql-block"> 这件彩绘陶杯以丰富的色彩和细致的线条描绘了多位玛雅神祇的形象,是玛雅宫廷艺术的杰出代表。陶杯的用途可能包括仪式性饮用,如可可饮料,也可能是贵族交流、赠礼或宗教祭祀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的神祇造型充满象征意义,展现出对自然、时间、祖先与神圣权力的崇敬。其色彩通常以红、黑、赭和白为主,搭配书写玛雅文字(象形文字),常描述神话故事、贵族姓名或重要事件。这类作品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是传递权力、信仰与文化认同的艺术载体。</p> <p class="ql-block"> 这组出土自危地马拉不同遗址的陶器作品,跨越了玛雅文明从前古典到古典晚期的三个重要阶段。</p><p class="ql-block"> 第一件展现了陶艺技法与宗教、仪式用途的多样性。来自瓦夏克顿(Uaxactun)的三足响盘(Plato trípode con sonaja)可追溯至古典晚期(600–800年),其支脚内部藏有响球,摇动时发声,可能用于宗教或舞蹈仪式。</p><p class="ql-block"> 第二件是卡米纳尔胡尤出土的啸音陶器(Vasija sibilante),属于前古典晚期(公元前250年–公元250年),其独特结构可通过吹气发声,可能象征神灵之声或灵界交流。</p><p class="ql-block"> 第三件为来自佩滕的多彩图盘(Plato policromo),属古典时期,饰有精美的图案与颜色,反映当时宫廷文化的华丽与象形文字的成熟表达。这些陶器不仅是日常与仪式生活的器具,更是玛雅文明美学与宗教信仰的凝结物。</p> <p class="ql-block"> 彩绘盖碗(Cuenco con tapadera policromo)早期古典(250 - 600年)。这是一件精美的多彩陶器,带盖,器身绘有复杂图案,可能描绘神话故事或仪式场景。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贵族器物中的精品。器身施有多彩绘饰,通常采用红、黑、橙等天然矿物颜料,描绘几何图案、神祇肖像或象形文字。</span>它显示出陶艺高超的技艺与色彩运用,反映精英阶层的使用习惯,也是研究早期玛雅社会结构的重要线索。 <span style="font-size:18px;">盖的设计增加了其实用性,可能用于盛放香料、贵重物品或仪式性食物,如可可饮料。在玛雅王国的重要中心之一,这类碗通常与贵族生活、王权仪式密切相关,既是实用器具,也是一种身份象征。它所承载的不只是食物与香料,更是一个文明对色彩、神圣与仪式生活的热烈表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它可能</span>展现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玛雅神话: 夜降临时,太阳神金·奇’尼奇悄然坠入冥界,手捧绘有天地图腾的圣碗,前往与冥界之王议和。在黑暗深处,他以火与光为誓,交换每日重生的权利。从此,太阳得以穿越死亡之门,每日黎明再现。</p><p class="ql-block"> 这只碗,正是那次神圣契约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乐器,玛雅地区已知的乐器包括鼓、龟壳、骨刮器、沙球、摇铃、喇叭(由海螺制成)、哨子、笛子和嘶嘶声器皿。这些乐器可以发出一种或多种音调,由音乐家控制,产生悦耳的声音,用于葬礼、庆典、仪式和宗教活动。</p> <p class="ql-block"> 这些陶制哨子出土自玛雅文明的南海岸、低地地区及佩滕,年代集中于古典至古典晚期(约公元200–800年)。它们以人形、动物或神祇造型呈现,体积虽小,却融合了音乐、工艺与信仰元素。部分哨子发声清脆悦耳,可能用于儿童玩具、节庆表演,或宗教仪式中模拟神圣声音。不同地域的风格也各具特色:南海岸的哨子较为简洁,佩滕及低地出土者则更重视装饰与象征,可能与特定神话或仪式角色相关。这些吹奏器物不仅是声音的载体,也是古玛雅人与神灵、自然和日常生活之间互动的生动见证。</p> <p class="ql-block"> 这些出土自危地马拉高地地区(基切与伊希姆切)的耳饰与头饰,年代属于玛雅文明的后古典晚期(约公元1200至1524年),展现了玛雅贵族阶层精致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装饰艺术。耳饰(aretes)与耳塞(earplugs)通常用玉石、金属或陶土制成,佩戴在拉大的耳垂上,是身份与美的体现;而头饰(diademas)则常用于仪式场合,象征王权、宗教权威或部族领袖的尊贵地位。这些饰品不仅反映了当时工艺技术的高超,也传递出玛雅社会中权力、身份与信仰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贝壳马赛克,托波克斯特,佩滕</p><p class="ql-block">古典晚期 (公元600年 - 公元800年)。</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个大迴廊展馆(石碑与王座室),陈列着许多珍贵的玛雅石碑(estelas)和王座,这些文物大多出土自重要的古玛雅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博物馆中,它们排列有序,高矗展厅,仿佛依然守护着一座座沉睡的古城,让观者得以与遥远的玛雅世界正面相遇。这些石碑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艺术与信仰的载体。</span></p> <p class="ql-block"> 它们主要包括以下几类:</p><p class="ql-block"> 一纪念王者的石碑,最常见的类型,通常雕刻一位国王的立像,身披仪式服饰,手持权杖或象征物。石碑上常刻有玛雅象形文字,记载王的名字、即位、战争胜利或献祭等重大事件。代表地点:蒂卡尔(Tikal)、科潘(Copán)、卡拉克穆尔(Calakmul)等。</p> <p class="ql-block">二,宗教仪式石碑,描绘国王或祭司在举行祭祀、血祭、焚香等仪式,背后常有神灵或祖先显现。具有强烈的神话与宇宙观色彩,可能与特定历法日期或天文事件相对应。代表地点:阿瓜特卡(Aguateca)、皮埃德拉斯内格拉斯(Piedras Negras)。</p> <p class="ql-block"> 玛雅文字碑</p> <p class="ql-block">三,天文与历法石碑,刻有玛雅长纪历(Long Count)的日期系统,记录重要纪元、神圣历与太阳历的对应。部分石碑功能类似“纪年碑”,帮助我们理解玛雅的时间观与宇宙秩序。代表地点:基里瓜(Quiriguá)出土的巨型石碑是这一类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四,战功或结盟石碑,描绘战俘跪地、敌王被捆绑,纪念军事胜利或联盟缔结。有时也用于震慑对手、强调王权正当性。代表地点:尤萨克纳(Yaxha)、南部低地遗址群。</p> <p class="ql-block"> 王座1,佩滕 (Petén) 彼德拉斯·内格拉斯 (Piedras Negras),晚期经典(公元 600 年 - 公元 800 年)</p><p class="ql-block"> 这座出自危地马拉佩滕省彼德拉斯·内格拉斯古城的玛雅石质王座,这个被称为“王座1”,雕刻精美,铭文丰富,是晚期经典时期(公元600–800年)权力象征的杰出范例。王座上方浮雕展现两位贵族人物对坐场景,可能象征统治合法性或重要盟誓。座面和腿部环绕着密集的象形文字,记载了城邦神圣中心“Paw Stone”(Muk’ijtuun)的建立、王权更替、贵族晋升及政权交接的关键事件。特别是,它铭记了国王K’inich Yat Ahk II的继位过程,以及他在前任Ha’ K’in Xook去世后的即位仪式。这座王座不仅是一件礼仪家具,更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玛雅史诗,见证了佩滕丛林中一座王朝的兴衰荣光。</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王座</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块块形态各异的玛雅石碑,宛如沉默的时光守望者,静静矗立在展厅之中。它们有的高大挺拔,铭文密布;有的轮廓圆润,雕刻着神祇与王者的身影。斑驳的表面上,仍可辨认出精细的图案——人物衣纹飘逸、神兽张牙舞爪,仿佛仍在诉说着千年前的神圣仪式与历史事件。灯光掠过石面的阴影,使碑文浮凸如生,古玛雅的宇宙观、王权神话与时间纪年在此凝固成永恒。每一块石碑,都是一段文明的回声,一页刻在岩石上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 危地马拉的吃住行</p><p class="ql-block"> 危地马拉对公众开放的主要机场只有两个,一个是拉奥罗拉国际机场(GUA)首都世场(国家枢纽)<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全国最繁忙、设施最完善的国际,接收来自美国、墨西哥、萨尔瓦多、哥伦比亚、西班牙等国的航班。</span>另一个是沃蒙多·马亚国际机场(FRS) – 前往玛雅遗址的门户,就是我们前往蒂卡尔到达的机场。其他有几个小机场则为小规模用途,或供军事、救援和私人飞行使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沃蒙多·马亚国际机场</p> <p class="ql-block"> 危地马拉目前没有火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城市与地区之间主要依赖公路交通。但在历史上,铁路曾是国家经济命脉之一,是由美国帮助建立的单轨火车,其遗迹仍在部分地区留下独特的文化印记。</p><p class="ql-block"> 危地马拉城市之间的公共汽车服务十分活跃,种类多样、价格层次分明,有经济型的巴士(Camionetas),色彩斑斓、热闹拥挤,由退役美式校车改装,价格便宜,覆盖乡村与中短途路线。还有舒适的长途豪华巴士和专为游客设计的接送服务。在没有铁路的情况下,长途汽车是大多数人最主要、也最实用的跨城市交通方式。</p><p class="ql-block"> 在首都危地马拉城,主要交通工具就是下面这种绿色大巴,到处可见上下班的人群在巴士站排着长队等车。</p> <p class="ql-block"> 城中有一条著名的第六大街(以为之后有时间去走走,就沒有拍照),我们乘坐的巴士从这条大道通过时,正是下班高峰,车道上堵满大小汽车,骑摩托的人则拖家带口地在停着走不动的大车小车中绕行……看着漂亮大街两旁的高楼大厦,这里就像是城市中被精心雕琢的一块“橱窗”,展示着危地马拉城希望呈现的文化面貌与公共空间愿景……离开这条街不远,到处昰更现实的城市中心,老旧楼房、密集市集、喧嚣交通与安全隐患。</p><p class="ql-block"> 第六大街既是文化复兴的象征,也是一个象征性的“理想城市缩影”,它的存在提醒人们,危地马拉城正在变革与矛盾中前行,历史与现代、理想与现实在这里交汇碰撞。</p> <p class="ql-block"> 第六大街有一段步行街,经过精心修复与艺术化改造,街道干净整洁,建筑外立面保留着历史风格,常见街头表演、文艺展览和露天市集,充满了欧洲式广场的闲适感与文化氛围。而这与城市其他区域——例如交通拥挤、建筑混杂、基础设施老旧、社会阶层差异明显的城区——形成了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危地马拉城,我们住在巴塞罗那酒店<span style="font-size:18px;">(Barceló Guatemala City),它曾</span>是该市的五星级城市酒店,整体评价颇高但也有优劣并存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房间是个边间,有两个阳台。这个酒店最大的好处就是离机场近,免费提供去机场的接送。</p> <p class="ql-block"> 和我们住的其他酒店一样,早歺和晚歺均是自助歺。每个酒店的歺厅环境都不错,看上去各类食品也很多,但喜欢吃的东西实在是太少。</p> <p class="ql-block"> 包着奶酪的小饼,不太好吃,难咽,还有这里的主食玉米饼也不太好吃。</p> <p class="ql-block"> 没有标明是什么汤?每次都要先打开来看一下……</p> <p class="ql-block"> “Picante”标签用粉红色粉笔手写在小黑板上,意味着这一区域提供的是辣味食物,可能是辣酱、辣汤或辣肉类料理等。</p><p class="ql-block"> 后方有一个陶壶形状的装饰品,带有玛雅或危地马拉传统陶艺风格和身着民族服装的玩偶,背景绿色灯光照亮植物,营造出浓厚的热带气氛。</p> <p class="ql-block"> 水煮混合蔬菜</p> <p class="ql-block"> “Papas Campesinas” 直译为“乡村风味土豆”或“农家土豆”,是一道在中美洲或拉丁美洲常见的家常菜。通常这道菜会包含:切块或切片的土豆,洋葱、青椒、红椒'蒜、香草(如香菜或百里香),有时会加入培根、香肠或火腿,略带烟熏或炒香的风味。</p> <p class="ql-block"> 烤牛肉,切成大片大片的,一点味道也没有,吃时需要加料汁。</p> <p class="ql-block"> 藜麦(Quinoa) 是一种原产于南美安第斯山脉地区的古老谷物,近年来在中美洲(如危地马拉)的高端或健康饮食场合也越来越常见。它富含蛋白质、纤维、不含麸质。</p><p class="ql-block"> 藜麦蔬菜沙拉,后边还有几个穿着民族服饰的布偶,增强了整个布置的本地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炸大蕉,有时有切成一段段煮似大蕉.</p> <p class="ql-block"> 土豆、胡萝卜等</p> <p class="ql-block">豌豆饭</p> <p class="ql-block"> 黑豆酱,那里都有的这个.</p> <p class="ql-block"> 主食台,豆酱、红薯、玉米面饼等。</p> <p class="ql-block"> Chipilin 玉米粉蒸肉(猪肉)这也是地非常传统的美食.淡绿色的面团因 Chipilín 而带有植物清香,猪肉酥烂入味,与柔软的玉米糊完美融合,是节庆、家庭聚会或周末传统餐桌上不可缺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 早歺,放在盘子里的食物只为填饱肚子……</p> <p class="ql-block"> 晚歺,歺厅里当地的食品不论是豆类、米饭、蔬菜和肉类都像是水煮似的没有味道,必须再加上不同的汤计和调料,中国胃很不习惯……</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酒店的汤还可以,甜点看上去就是没味口,也没发现有什么当地特色的甜品。</p> <p class="ql-block"> 中午一般自己在外就歺,最好吃的居然是这家的牛肉汉堡,但量太大,只能吃掉一半……旅游团里的人本来都不准备在此店用歺,看到我们要的食品,不少人也都选择了这家。</p> <p class="ql-block"> 对我来说,这种简单的南美洲食物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 还有就是在蒂卡尔公园歺厅里吃的这顿蔬菜意面,玉米饼就算了吧,汤和甜点全部"拿下"!</p><p class="ql-block"> 谁会想到,在危地马拉城最后的一顿晚饭,选择的是酒店旁边的麦当劳,要了份特别的炸鸡汉堡套歺,鸡块又大又香,<span style="font-size:18px;">炸土豆块味道也很不错,价格比牛肉汉堡还稍贵一点,食物的质量和数量</span>比美国的麦当劳强多了,但也是量太大,实在是吃不完……在麦当劳就歺的多数是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 在危地马拉旅行期间,最让我惊讶的一点是,这里的公共场所从来看不到有人抽烟。无论是在热闹的市场、街头巷尾,还是在餐馆、酒店,即使是在集市上,从来没有看到任何人抽烟,原来国家曾经颁布过禁烟条例,这充分反映出当地人对健康和公共环境的重视。这样的社会风气令人敬佩,也让游客感受到一种文明与关爱,为彼此的呼吸空间保留一份纯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旅行途中,仅从与导游的交流中,就能感觉到这里的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实在是少的可怜啊!在街上遇到当地民众,虽然不能用语言交流,但打招呼时,他们脸上都会露出笑容。记得在安提瓜中心广场时,没想到几个可爱的当地女学生,拿着她们的手机主动要和我一起照相留念…… </p><p class="ql-block"> 真希望她们今后有机会能到中国去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