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毓秀:享誉国内外的女高音歌唱家

云心💧崔

<p class="ql-block">“我当年真的是幸运儿”</p><p class="ql-block">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艺术领域大家辈出、灿若星辰。郎毓秀身处的上海,更是艺术的一大中心。郎毓秀在才华需要展露和发展的时候,正好处于文化艺术的中心。当时她和父亲交往的人现在听来都是鼎鼎大名,如贺绿汀、冼星海、梅兰芳、徐悲鸿、潘玉良、梁思礼、叶浅予……</p> <p class="ql-block">(郎毓秀和父亲郎静山合影,摄于1931年)</p><p class="ql-block"> 她说:“我当年真的是幸运儿。至今感谢那个年代和那些给过我帮助的前辈。16岁时在上海国立音专,学长贺绿汀因为喜欢我的声音,就请我在他录制的《湖堤春晓》中担任女高音;《渔光曲》的作者任光那时正在百代公司担任经理,听到《湖堤春晓》,就立刻找我父亲代我签约;通过百代唱片,《杯酒高歌》、《天伦歌》等歌曲被东南亚的听众广为知晓;戏曲大师梅兰芳指导过我唱京剧、昆曲;冼星海送给我许多外国歌谱,还热心支持我赴比利时留学……”</p> <p class="ql-block">舞台和教学都是最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郎毓秀曾上千次上台歌唱,举办过近百次个人独唱音乐会。新中国成立后,她不仅多次成功地举办个人音乐会,还和四川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孙滨一同参加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慰问团赴朝鲜慰问演出。1956年,她参加中央对外文委组织9人文化代表团出访欧洲瑞士、意、法三国,并在罗马、伯尔尼、日内瓦、巴黎、里昂等城市举办了7场独唱音乐会,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在国外举行音乐会的歌唱家,为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文革”后的1981年冬,63岁的郎毓秀开始了她的“告别舞台音乐会”,她在昆明、重庆、成都、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七大城市,共举行17场独唱音乐会,并和音乐界人士举行了研讨会,得到专业界同行吕骥、喻宜萱、王莘等人高度评价。1993年6月,美国休士顿当地报纸刊登消息说,郎毓秀76岁高龄登台演唱60年前唱红的歌曲《天伦歌》,演出由儿子指挥,女儿钢琴伴奏,还有学生赶来同台演唱,在休士顿乐坛上创下了一台母女儿子、师生同台演唱的纪录。她从事音乐教育60多年,桃李满天下。至今还带着一个博士研究生,每天都亲自上课。她说:“舞台和教学都是我的最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写和翻译音乐专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事国外音乐专著的翻译工作,也是郎毓秀的一大贡献。她撰写与翻译的作品有:《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嗓音的科学培育》、《伊丽莎白·舒曼的教学》、《西洋艺术歌曲二十首》、《意大利语讲义初级本》、《歌唱学习手册》、《美声学派的原理和实践》、《首席女高音(玛利亚·卡拉斯)的生平》、《英、法、德、意四国语言简易拼读》、《美声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等共几十万字。一位卓有成就的著名歌唱家,能有这么多的译著成果,令人称奇。郎毓秀与译著结缘还得从《卡鲁索的发声方法》这本书说起。“文革”之中,她被禁唱九年。但她通晓4国语言,自谓:虽不能唱歌,默默地翻译一些东西总还可以吧。这本书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1984年终于得以出版。仅这本书出版后就再版了五六次。这使她的译著工作一发不可收拾了。在计算机还不普及的20世纪90年代初,她凭着英文功底和弹钢琴练就的灵活手指,很快就熟练掌握和使用电脑打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告诉记者:“写作和翻译书稿都是自己打字。前些年,虽然忙,里里外外的杂事干扰很多,但每天必抽空翻译。常常是晚上十时之后,夜深人静时开始工作,一直到午夜才入睡。时顺手,一天可以译两千来字,有时碰到疑难,要查找资料,只译几百个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今耄耋之年的郎毓秀仍然笔耕不辍,由世界男高音歌王帕瓦罗蒂作序的《罗莎·庞赛尔——一个歌唱家的生平》将很快脱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两个小时的采访,92岁高龄的郎毓秀毫无倦意。记者刚见到郎毓秀时,惊叹她既有高级知识女性的优雅、聪慧,还能保持着像小姑娘一样的热情和率真。采访结束时才读懂,内心的满足和感恩的情怀才是她永葆魅力的秘诀。因为整个采访中,她的谈话从始至终充满着感恩的情怀:感恩于父爱;感恩于造就了她的年代;感恩于支持理解她的丈夫;感恩于一切帮助过她的人……当青春韶华已逝,星眸不复当年灿烂,这种感恩是对事业、对人生多么享受的一种情怀;是令她把所有的艰苦、劳累,都变成甜美、快乐、恢弘的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郎毓秀简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8年出生于上海。1934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俄籍苏石林教授主修声乐。1937年出国在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和美国俄亥俄州辛辛纳提师范学院音乐系学习。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郎毓秀于1941年回到上海从事声乐教学。1948年任华西协合大学音乐系教授、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到四川音乐学院任教,1957年起任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兼声乐系主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0年第8期责任编辑: 谢先红</p><p class="ql-block">郎毓秀大师已于2012年7月7日去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