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解析经典歌曲背后的故事: 系列篇章【第899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口琴演奏《游击队之歌》</span></p> <p class="ql-block">《游击队歌》是贺绿汀在1937年创作的歌曲,1938年1月6日由贺绿汀指挥“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一队”在八路军干部会议上首次演唱,1966年由音乐出版社以单曲形式发行。</p> <p class="ql-block">《游击队之歌》是贺绿汀于1938年创作的经典抗战歌曲。口琴与手风琴合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乐曲特点:歌曲为G大调,4/4拍,是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节奏密集,以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弱拍后半拍起为特点的节奏型充满动感。旋律轻快流畅,以四度大跳后上下级进为主,音域集中在低音区到中音区,生动刻画了游击队员乐观、机智、顽强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乐器配合:口琴音色纯净、明亮,可担任主旋律演奏,通过轻快的单音吹奏,展现游击队员的灵活敏捷。手风琴音色丰富、节奏性强,负责提供稳定节奏支撑和丰富和声背景,通过风箱拉动,营造出坚定、宏大的氛围,增强音乐感染力。两者配合时,可在引子部分由口琴先吹出旋律,手风琴以简单和声衬托,主体部分旋律相互交织,共同描绘游击队员的战斗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演奏技巧与表现手法:口琴可运用舌伴音等技巧,使音色更丰富,演奏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保持轻快感觉。手风琴可通过快速的音阶、琶音演奏,以及不同风箱力度变化,表现出乐曲的强弱对比。在表现游击队员战斗场景时,手风琴加快节奏推动音乐,口琴紧跟节奏,增强音乐的紧张感与力量感;在一些抒情或强调乐观精神的段落,口琴可演奏得更悠扬,手风琴则以柔和和声辅助,营造轻松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情感表达:歌曲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口琴与手风琴合奏需传达出游击队员在敌后艰苦环境中,依然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信念,以及对胜利的坚定信心。通过轻快的旋律、紧凑的节奏和有力的和声,让听众感受到抗战时期军民的顽强斗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p> <p class="ql-block"><b>创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文化界成立演剧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到中国各地宣传抗日救亡,贺绿汀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一队。他来到山西抗日前线,为抗日部队演出。在城郊的一个八路军办事处(临汾尧都区刘村镇),他们与指战员有了更直接的接触,并对游击战法产生了兴趣。尤其在听取了朱德、任弼时、贺龙等首长的报告后,对抗日战争的形势和策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认识到,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不仅要靠正规战,也要靠运动战、游击战。贺绿汀对着油灯,将那些零碎、片断的音乐形象缀成一个整体,开始创作《游击队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贺绿汀参加了上海文艺界抗日演剧团,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贺绿汀是在防空洞里创作该曲的,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他先谱曲,再根据曲谱编写歌词。写歌词时也和演剧队员商量过的。在曲词的结合上,他把不重要的字或衬字全都摆在轻拍上,把重要的字摆在长音或强拍上,根据曲调的节奏变化与旋律线的进行,考虑每一句歌词的具体安排,使歌词与曲调吻合。这样,虽然每一句歌词的长短都不相同,但词与曲的起、迄、问、答完全一致,曲调既充分表达了歌词的意义,唱起来也朗朗上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