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颂党恩:联奏《阿瓦人民唱新歌》《浏阳河》

騎士

<p class="ql-block">解析经典歌曲背后的故事: 系列篇章【第898集】</p> <p class="ql-block">《阿佤人民唱新歌》是由杨正仁创作词曲的歌曲,创作于1964年冬,诞生于1965年春。该曲由西盟边防军老八团战士业余文艺宣传队首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浏阳河》是湖南民歌,由徐叔华作词,唐璧光原曲,朱立奇、齐芝田等集体编配,最终版本于1971年8月完成。这首歌自创作以来,相继有多位演唱家以不同方式及风格进行演绎,包括蒋大为、李谷一、宋祖英等,流传甚广。</p> <p class="ql-block">口琴联奏《阿瓦人民唱新歌》《浏阳河》是两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深厚情感内涵的作品,以下是相关解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阿瓦人民唱新歌》:创作于1964年冬,由杨正仁根据佤族民歌《白鹇鸟》重新填词创作,旋律具有浓郁的佤族风格。歌曲节奏明快,大量运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具有明显的佤族舞蹈音乐特点。歌词如“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瓦人民唱新歌”,描绘了阿佤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画面,表达了对共产党的歌颂以及对新生活的赞美。口琴演奏时,可选择复音口琴以突出欢快节奏,也可选用半音阶口琴应对复杂旋律,适当加入打音和滑音,能增强旋律的流畅性和民族风格,同时要根据旋律强弱变化控制气息,融入喜悦之情,让演奏更具感染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浏阳河》:是一首湖南民歌,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以湖南土改中农民送粮场景为灵感,通过描绘浏阳河,抒发了人们对家乡、领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歌曲采用2/4拍,节奏轻快有弹性,旋律以级进为主,偶尔有小跳进,整体流畅自然,如潺潺流水。较多运用协和音程,具有浓郁湖南地方特色,同时装饰音和滑音让旋律更加灵动婉转。口琴演奏时,要控制好气息平稳均匀,长音部分保持稳定输出,可运用气颤音增强表现力,单音吹奏需清晰准确,合理运用滑音技巧模拟浏阳河水流的流畅感,营造出清新、悠扬的氛围,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等情感。 </p> <p class="ql-block"><b>创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阿瓦人民唱新歌》是由解放军通讯兵战士杨正仁于1964年根据佤族民歌《白鹇鸟》创作的一首红色歌曲,常思思演唱了该歌曲,其创作灵感源于佤山军民联欢活动与佤族民歌元素。原唱者常思思将该歌曲收录于专辑《红》中,并陆续推出多个版本,包括与焱森合作的演唱版(2023年)、伴奏版(2022年)等。截至2024年,该歌曲被王强强、黑鸭子演唱组、斯琴格日乐、清风、周强、萧民制作等多位歌手及团体翻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9月,徐叔华作为湖南省湘江文工团土改工作队成员,到长沙市东郊浏阳河畔的黎托乡与队员们帮助农民土改分田,同时创作反映农民新生活的文艺作品。过程中,徐叔华创作了一部“送粮路上”的小歌舞剧《双送粮》,并在第三段中套用了《小放牛》的曲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