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词创作中诗眼的判断与摞眼的规避探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古典诗词创作的璀璨星空中,炼字、炼句是打造经典佳作的关键环节,而诗眼的选定与摞眼的规避,更是关乎作品艺术水准的核心要点。诗眼如灵动的眼眸,赋予诗词独特的神韵与深邃的意境;摞眼则似暗藏的礁石,稍不留意便会破坏作品的韵律和谐与艺术美感。深入探究诗眼的判断方法与摞眼的规避策略,对传承和创新古典诗词创作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诗眼的界定与特点解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诗眼的定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望岳诗校讲义对诗眼的表述为:“所谓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词句。是作品中的点睛传神之笔。”王力先生也提及炼句(炼字)中,诗句里最重要的字通常是谓语的中心词(谓词) 。综合来看,诗眼是诗歌里能精准、有力地传递情感、开拓意境、凸显表现力,且在句法结构中承担关键谓语功能的字词,是诗词艺术魅力的集中体现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诗眼的特点归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表现力最强</p><p class="ql-block">诗眼要以一字或一词之微,展现出广阔的意境、复杂的情感或独特的画面。比如“僧敲月下门”的“敲”字,“推”“敲”故事千古流传,“敲”字以动衬静,在万籁俱寂的月夜,敲门声打破宁静又瞬间融入静谧,凸显出寺院的清幽与夜晚的安宁,比“推”字更具生活实感与艺术张力,将环境与人物动作、心境完美融合,表现力冠绝。</p><p class="ql-block">2. 谓语中心词(谓词)属性</p><p class="ql-block">这是诗眼最核心的特点。诗眼在句子语法结构中,承担着谓语的关键功能,是句子表意的核心动力。无论是五言、七言,还是其他句式,只要字词在句中作为谓语中心,驱动表意,就具备诗眼的核心特质。像“过桥分野色”的“分”字,描绘过桥时,原野色彩仿佛被“分”开,将人物行动与自然景色的互动生动呈现,是谓语中心,推动诗句从静态场景描述转为动态的画面流转 。</p><p class="ql-block">3. 词性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p><p class="ql-block">动词天然具备动作性、动态感,能赋予诗句活力与情节;形容词可精准描绘事物形态、色泽、性质等,渲染氛围、塑造意境。“恨别鸟惊心”的“惊”字(动词),因诗人“恨别”的悲痛心境,连鸟儿的鸣叫都似令人心惊,把情感对环境的影响具象化;“万树腊梅鲜”的“鲜”字(形容词),简洁勾勒出腊梅鲜艳欲滴、生机勃勃的姿态,让画面瞬间明亮鲜活 。</p><p class="ql-block">4. 位置分布规律与灵活性</p><p class="ql-block">多数诗眼出现在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这与古典诗词的节奏、音步结构相关。五言诗节奏多为“二二一”或“二一二”,第三字常处于节奏转换关键位置;七言诗节奏如“二二二一”“二二一二”等,第五字是节奏节点。但诗眼位置并非绝对固定,在创作创新与表意需求下,可灵活变动。“摇尽心头多少事”的“摇”字(第一字),开篇即以强烈动作带动情感抒发;“雪沃中原肥劲草”的“沃”字(第二字),迅速勾勒出大雪覆盖中原,滋养劲草的画面;“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第四字),打破七言第五字常规位置,却以独特的色彩动词化用法,成为经典诗眼;“数九严寒初绽蕊”的“绽”字(第六字)、“寒天寂寂风尘锁”的“锁”字(第七字),都因表意需要,突破常规位置,却精准传递神韵,说明诗眼位置可因情、因境、因艺灵活调整,只要承担谓语中心功能、表现力强即可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摞眼的概念与典型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摞眼的定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讲义中对摞眼的表述为:“‘摞’即‘叠’的意思,一般指诗的中间二联四句中的诗眼在同一位置上像砖头一样叠起来,被视为诗病。” 古典诗词讲究韵律和谐、节奏变化、句法灵动,中间二联(律诗的颔联、颈联 )是展现艺术功力的关键部分,若诗眼位置单一重复,会使诗句节奏呆板、表意单调,破坏作品的艺术美感与感染力,故为创作所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典型案例剖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案例一</p><p class="ql-block">诗句:“词拈秋菊韵,赋慕雁乡心。身系苍生苦,情牵宝砚深。”</p><p class="ql-block">诗眼“拈、慕、系、牵”均处于第二字位置。从节奏看,四联诗句的节奏因诗眼位置固定,呈现出“一(诗眼)+ 多”的单调模式,缺乏节奏变化带来的跌宕感。“词拈”“赋慕”“身系”“情牵”,句式结构雷同,都是名词 + 诗眼动词的模式,让中间二联在表意推进上显得机械。同时,此诗还存在四平头问题(“词、赋、身、情”作为句首字,性质、功能相似,缺乏变化 ),与摞眼叠加,使作品更显呆板,如同流水线生产的文字组合,而非灵动的诗词创作 。</p><p class="ql-block">2. 案例二</p><p class="ql-block">诗句:“峻岭连天碧,平畴映日红。关情吹玉笛,逐梦挽雕弓。”</p><p class="ql-block">诗眼“连、映、吹、挽”位于第三字位置。“峻岭连天”“平畴映日”“关情吹笛”“逐梦挽弓”,虽场景不同,但诗眼位置固定导致句法结构趋同,都是名词短语 + 诗眼动词 + 宾语(或补语 )的模式。读者阅读时,易因节奏、结构的重复产生审美疲劳,且四平头之嫌(“峻岭、平畴、关情、逐梦”句首结构相似 )加剧了这种单调感,使中间二联本该有的意境层次、情感递进被呆板的形式束缚,无法充分展现诗词的艺术魅力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规避摞眼现象的策略探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从句式结构与音步角度规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避免音步雷同</p><p class="ql-block">古典诗词的音步(节奏单位 )有其内在规律,五言诗常见“二二一”“二一二”音步,七言诗有“二二二一”“二二一二”等。中间二联创作时,要让各句音步组合多样化。比如写五言颔联、颈联,可将“二二一”与“二一二”音步交叉运用。假设创作“翠柳摇春岸,红桃绽晓园”(“二二一”音步,诗眼“摇”“绽”在第三字 ),颈联可调整为“清风穿竹径,细雨润花田”(“二一二”音步,诗眼“穿”“润”在第二字 ),通过音步变化,打破诗眼位置可能的雷同,让节奏灵动起来。</p><p class="ql-block">2. 破除平头问题</p><p class="ql-block">平头指句首字词在词性、功能、表意范畴上过于相似。创作中间二联时,句首可选用不同词性、不同表意方向的字词。如避免都用名词性短语开头,可穿插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像“峻岭连天碧,平畴映日红”存在平头(“峻岭”“平畴”均为名词性偏正短语 ),可修改为“峻岭连天碧,流霞映日红。幽怀吹玉笛,壮梦挽雕弓” ,“流霞”(名词性 )与“峻岭”不同类,“幽怀”(名词性但表意情感化 )、“壮梦”(名词性且含志向 )与前不同,既丰富句首表意,也辅助避免诗眼位置因句式单一而摞眼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强化诗眼“谓语中心词”属性与位置多样化意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坚守谓语中心功能</p><p class="ql-block">创作时,时刻明确诗眼作为谓语中心词,是驱动诗句表意的核心。在构思中间二联每一句时,先确定谓语动词或形容词的表意方向,再结合意境安排其位置。比如想表达“思念友人,凭栏望归”的情境,写颔联“凭栏思旧友”(诗眼“思”在第三字,五言“二一二”音步 ),颈联可写“倚槛盼归舟”(诗眼“盼”在第三字,若担心位置重复,调整为“归舟盼倚槛”?不,语法要合理,实际可改为“归舟遥盼处” ,诗眼“盼”调整思路,或换句“暮云遮望眼,归雁引离愁” ,诗眼“遮”(第二字 )、“引”(第三字 ),因坚守谓语功能,且位置变化,避免摞眼 ),通过聚焦谓语功能,自然带动诗眼位置调整,不让其固定在同一位置。</p><p class="ql-block">2. 主动设计诗眼位置变化</p><p class="ql-block">创作中间二联前,规划好各句诗眼位置,有意识地让它们分布在不同节奏点。比如第一句诗眼在第二字,第二句在第四字,第三句在第三字,第四句在第五字(针对七言 )。以七言为例,写“清风拂柳香盈路(诗眼‘拂’在第二字 ),皓月穿云影过楼(诗眼‘穿’在第四字 )。倦客听蝉愁满鬓(诗眼‘听’在第三字 ),离人看雁泪沾裘(诗眼‘看’在第三字?不行,调整为‘离人望雁泪沾裘’ ,诗眼‘望’在第三字,这里没变化,重新来:‘清风拂柳香盈路(二 ),幽笛穿云韵绕楼(四 )。古渡停舟思旧雨(三 ),长亭折柳送新秋(五 )’ ,诗眼“拂”(二 )、“穿”(四 )、“思”(三 )、“送”(五 ),分布在不同位置,既保证谓语中心功能,又避免摞眼,让中间二联节奏多变,表意丰富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对“音步交错即无摞眼”说法的辨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只要音步交错,就不存在摞眼”这一说法不准确。音步交错是避免摞眼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判断标准。判断摞眼最核心的是:四句诗的诗眼是否放在同一位置。即便音步有变化,若诗眼位置仍单一重复,依然构成摞眼。比如某诗中间二联音步是“二二一”“二一二”“二二一”“二一二”交替,但诗眼都在第三字(五言 ),如“春花绽野径(三 ),夏草漫溪湾(三 )。秋月辉林麓(三 ),冬云锁岭关(三 )” ,音步有“二二一”(“春花绽” )和“二一二”(“夏草漫” )等交错,可诗眼“绽、漫、辉、锁”都在第三字,节奏变化因诗眼位置固定被抵消,依然是摞眼。所以,音步交错是辅助手段,核心还得看诗眼位置分布,要将二者结合,既让音步灵动,又让诗眼位置多样,才能有效规避摞眼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诗眼与摞眼在诗词创作中的实践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诗眼的创作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精准表意,深化意境</p><p class="ql-block">诗眼能以简洁字词承载丰富内涵,让诗词意境瞬间鲜明。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将春风的无形化为有形,把江南岸从寒冬到新春的色彩变换、生机复苏精准呈现,使诗句意境从平淡叙述转为充满画面感与生命力的艺术境界,让读者眼前一亮,沉浸于诗人营造的春日江南美景中。</p><p class="ql-block">2. 传递情感,引发共鸣</p><p class="ql-block">借助诗眼的动词或形容词特性,诗人能将内心细腻情感外化为具体可感的文字。“恨别鸟惊心”的“惊”字,把诗人因战乱与亲人分别的痛苦、对时事的哀伤,传递给鸟儿,使鸟的“惊心”成为诗人情感的投射,读者透过“惊”字,能深切体会到那份深沉的悲痛与无奈,实现情感共鸣,让诗词跨越时空,连接起诗人与读者的心灵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规避摞眼的创作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保障节奏韵律,提升审美体验</p><p class="ql-block">规避摞眼能让诗词中间二联节奏多变、韵律和谐。律诗中间二联本就承担着拓展意境、深化情感、展现艺术技巧的重任,若因摞眼导致节奏呆板,会使整首诗的韵律美感大打折扣。通过合理分布诗眼位置,让各句节奏灵动,如音乐中的旋律变化,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给读者带来流畅、丰富的审美体验,使诗词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悠长 。</p><p class="ql-block">2. 促进句法创新,展现创作功力</p><p class="ql-block">避免摞眼要求诗人在创作中不断调整句式结构、诗眼位置,这促使诗人钻研古典诗词句法,尝试新的表意组合。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创作技巧得以提升,能探索出更多样、更独特的句法表达,让诗词既传承古典韵味,又融入个人创新,展现出深厚的创作功力,为古典诗词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结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诗眼是古典诗词创作中点亮意境、传递情感的璀璨明珠,其判断需紧扣表现力、谓语中心属性、词性与位置规律(及灵活性 );摞眼是创作中需警惕的诗病,会破坏作品节奏与美感,规避它要从句式结构、诗眼位置设计等多方面入手。深入理解诗眼与摞眼,对创作者而言,是提升作品艺术水准的阶梯;对古典诗词传承与发展而言,是守护其艺术魅力、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今后的诗词创作与研究中,我们要持续深耕诗眼的挖掘与运用,严守摞眼规避的创作规范,让古典诗词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不断书写属于当代的诗词华章,让千年诗韵,永续流传、熠熠生辉 。</p> <p class="ql-block">李小英,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市,毕业于浙大,文学学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