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锦绣河山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日,参观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博物馆建筑外观融合了地质学、仿生学和天文学特点,曾获湖北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是文教事业标志性建筑,并成为武汉东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p> 夏日阳光透过天窗洒在光滑的地面上, 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远古生命的画卷。左侧的螺旋楼梯仿佛通向生命演化的深处,而右侧的“远古生命足迹”,则像一扇窗,窥见地球的古老过往。据2022年9月博物馆官网显示,逸夫博物馆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5000余平方米,博物馆已开辟了6个常设展厅,分别为地球奥秘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矿物岩石展厅、珠宝玉石展厅、矿产资源展厅和张和捐赠展厅,将开设水资源、环境和地质灾害展厅,还有2个临时展厅和科普教室。 <p class="ql-block">“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展厅位于二层,与地球奥秘展厅相邻,以承载了生命印记的古老化石为线索,向观众展示地球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宽敞的展厅充满现代感,顶部的灯饰与自然光交织,营造出明亮而柔和的氛围。地球的生命历程被娓娓道来,从海洋中的原始生物,到恐龙主宰的中生代,再到如今的哺乳动物世界,时间的长河在图中缓缓流淌。</p><br> 站在“前言”展板前,仿佛听见了生命的低语。它讲述了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动植物的演化历程,强调了生命的顽强与奇迹。展板提到,新元古代时期,大气中的CO₂因岩石风化和海洋藻类的扩张而迅速减少,地球由“温室”变为“冰室”,形成了“雪球地球”。展柜中陈列的化石,从实体化石到遗迹化石,形态各异,大小不一,仿佛在诉说着生命最初的模样。<br><br> <p class="ql-block">关岭创孔海百合化石因其外形似“百合花”而得名。贵州关岭发现的晚三叠纪海百合化石,距今2.3亿年,面积达15平米,特征清晰,保存完整, 单体茎粗冠大与细茎体交错分布,兼具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与海生爬行动物、鱼类等化石共同构成全球罕见的晚三叠纪完整海洋生态系统 。</p> <p class="ql-block">  海百合不是植物,是棘皮动物大家庭中的一员,其表皮组织与内骨骼构造清晰可辨,为研究海洋无脊椎动物演化提供直接证据,与同期鱼龙类化石共生,构成全球唯一保存三叠纪海陆过渡带生态链的化石群。</p> 孩子们在认真观展 <p class="ql-block">生命起源四步曲:化学元素大派对、有机分子手牵手、原始细胞齐登场、生命华章始奏响。南非发现的35亿年前的细菌化石——巴伯顿古细菌,虽仅有10毫米,却让人对生命的起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地质年代表是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的时间单位,表中最大的时间单位是宙,宙下是代,代下分纪,纪下分世,世下分期。 与地质年代单位相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为:宇 、界 、系 、统 、阶 。</p><p class="ql-block">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前寒武系、显生宙。</p><p class="ql-block">前寒武系细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br>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br>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br>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br>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生命的演化。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跨越约46亿年,经历了从简单有机分子到复杂智慧生物的转变,主要分为生命起源与早期演化、大氧化事件、显生宙生物大爆发及人类文明形成四大阶段‌。这一历程包含5次大灭绝事件和氧气革命等关键转折点,展现了生命对极端环境的适应与创新力。‌‌</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见证:化石。简单来说,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石化形成的。其形成过程极为复杂且漫长。当生物死亡后,遗体若能迅速被沉积物掩埋,便有可能开启成为化石的旅程。在地下,矿物质逐渐替换生物组织中的原有成分,慢慢将其石化,最终形成化石。</p> <p class="ql-block">形形色色的化石</p> <p class="ql-block">化石的意义:见证生命的来龙去脉、指示地层的年龄、记录古地理与古气候、作为地壳运动的旁证者。展板下方的插图展示了不同地区的化石,如莱德利慕虫、中华震旦角石和微小欣德牙形石,它们跨越地域,揭示了地质时代的统一性。展厅中,一群穿着绿色背心的学生正认真观察一幅巨大的化石壁画,他们的身影让我感受到科学探索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前寒武纪生物界</p> <p class="ql-block">科学与艺术的交汇:融合了DNA双螺旋结构与恐龙图案,背景是星空效果,仿佛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雪球地球”事件。即全球冰冻现象, 是地质史上的一个名词,指地球表面从两极到赤道全部被结成冰,地球被冰雪覆盖,变成一个大雪球。</p> 地球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雪球地球事件,一次是在大约距今约8亿到5.5亿年之间,地球表面从两极到赤道全部结成冰,只有海底残留了少量液态水。还有一次则出现在地球刚刚出现生物的时候。 <p class="ql-block">埃迪卡拉生物群:距今5.75亿年。透明玻璃后,互动装置与模型让人仿佛置身于远古海洋。蓝色的背景营造出科技感,而展板上的螺旋图表则清晰地展示了从早期生命到恐龙、哺乳动物的演化过程。</p> <p class="ql-block">“早古生代生物界”展区展示了多个岩石标本,其中一块较大,表面光滑,下方陈列着几块小标本。右侧的金属锁具仿佛在守护这些远古的宝藏。展柜中的化石标本,如底栖动物化石和黄铁矿化的菊石化石,让我对早古生代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p> 生命大爆发。海水中对早期动物有毒害作用的硫化物和钡离子的移除,促使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发现为寒武纪早期海洋氧化与生命大爆发之间的互馈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p class="ql-block">柱体叠层石、米亚尔叠层石和遗迹化石标本依次陈列在玻璃柜中,每一块都带有独特的纹理与颜色。它们仿佛在诉说着远古海洋的故事,让我对生命的演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柱体叠层</p> 蓟县叠层石 米亚尔叠层石 <p class="ql-block">俄罗斯毕氏太阳鲨齿列(模型)</p> <p class="ql-block">菊石化石表面布满螺旋纹理, 让人不禁感叹远古生物的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实体化石(沟珊瑚)。化石外模、内核模型一同展示,化石呈深褐色,表面粗糙, 内部轮廓清晰。这种对比让人对化石的形成过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欧姆贝外模</p> <p class="ql-block">遗迹化石</p> <p class="ql-block">“克鲁斯迹”化石,来自武汉汉阳,时代为泥盆纪。 </p> <p class="ql-block">三叶虫</p> <p class="ql-block">大型U型潜穴 ,这种独特的形态让人不禁想象它曾经历过的地质变迁。</p> 底栖动物化石 <p class="ql-block">史前象科动物的壁画,描绘了它们在森林与草地中生活的场景,背景是连绵的山脉与蓝天白云。 旁边的说明牌详细介绍了恐龙化石的来源与特征。</p> 恐龙(Dinosaur)是一组爬行动物的俗称,通常体型非常大,最早出现在大约2.45亿年前(中三叠纪开始时),在全球范围内繁衍了近1.8亿年。大多数在大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灭绝,但现在许多证据表明,一个谱系在大约1.55亿年前进化成鸟类。 <p class="ql-block">一具大型恐龙骨架矗立在展厅中央,骨骼结构清晰可见,脊椎、四肢、尾巴都保存完好。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它身上,仿佛它仍能随时苏醒,回到那个属于恐龙的时代。</p> 近距离感受它们的庞大与震撼 <p class="ql-block">阳光透过天窗洒下,仿佛为这些远古巨兽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p> 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部分非鸟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中最彻底的形态变化之一是尾骨缩短。 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191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质学家乔治·D·劳德伯克博士和R·R·莫斯博士在自贡市发现恐龙化石。 2022年3月,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的脊椎动物研究团队发现科氏玉溪龙,是在亚洲发现的迄今最早的有甲类恐龙。 <p class="ql-block">滔河扁圆恐龙蛋</p> <p class="ql-block">滔河扁圆恐龙蛋</p> 合川马门溪龙 <p class="ql-block">登上三楼俯看二楼的展厅</p> 恐龙骨架化石有三层楼的高度,很震撼! <p class="ql-block">恐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神秘而有趣的生物。恐龙展能够满足公众对于这些史前生物的好奇心,尤其是能够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来自百度</p>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