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起西班牙,常令人联想到浓烈的异国风情、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斗牛、足球、美食……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是全球世界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2024年秋天首次西班牙之行,目标是东北部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在巴塞罗那完美体验了“高迪建筑”之旅;今年南部安达卢西亚地区,重头戏是从中世纪到大航海时代的多元文化。</p> <p class="ql-block">安达卢西亚(Andalucia)是西班牙17个自治区之一,总面积约8.7万平方公里,略小于我国浙江省,却是西班牙第二大自治区。</p><p class="ql-block">安达卢西亚位于西班牙国土最南端,也是欧洲大陆最南端。其南部边缘有一个明显的“尖角”,几乎与非洲大陆连在一起,欧洲与非洲之间那条“狭窄的水道”就是中学地理课本上的“直布罗陀海峡”,它联通了地中海与大西洋,东边的英属直布罗陀半岛,则是欧洲人心理和文化意义上的“大陆尽头”。</p> <p class="ql-block">(安达卢西亚在西班牙的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9世纪,凯尔特人陆续从中欧迁入伊比利亚半岛;从公元前8世纪起,西班牙不断遭到外族入侵。公元前218~公元414年,这里被罗马人征服;415~711年间,又被西哥特人所占领。</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境内重要罗马遗址分布图~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安达卢西亚特殊的地理位置,如同欧洲与非洲之间的一个跳板。借助这块跳板,北非的摩尔人在公元711年登陆了当时由西哥特人统治的西班牙,他们以安达卢西亚为大本营,在近十年间一路北伐,控制了几乎整个西班牙国土。其后,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收复失地运动”,最终于1492年将摩尔人赶出了西班牙。同年9月,哥伦布第一次远航。</p><p class="ql-block">这最后终结的一幕也发生在安达卢西亚,它完整地见证了摩尔人在西班牙统治的近800年时光。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反复拉扯、较量、妥协,从而诞生了如今“混血范儿”的安达卢西亚。科尔多瓦、塞维利亚、格拉纳达三座古城,就是我们此行的重中之重。</p> <p class="ql-block">(安达卢西亚最重要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座古城)</span></p> <p class="ql-block">到达科尔多瓦是下午2点多,远远望见标志性的罗马桥和大清真寺,顾不得初夏地中海阳光灼热,在办理酒店入住手续后立马步入科尔多瓦古城。</p> <p class="ql-block">(第一眼望见的罗马桥和大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这座低洼平原上的古城坐落于瓜达尔基维尔河北岸,一千年前,这里人口就逾百万,曾是欧洲文明程度最高的都市,汇聚着穆斯林、基督徒与犹太人的智慧,既是帝国的首都,也是贸易与文化的十字路口。</p><p class="ql-block">古城的西北区域为历史老街,东南区域连接着新城,每一栋建筑、每一扇门窗都刻画着岁月的年轮。</p> <p class="ql-block">(古城随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科尔多瓦大清真寺</b></p> <p class="ql-block">十多年前,卡塔尔政府力邀贝聿铭先生到卡塔尔首都多哈设计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贝老以90高龄接受新的挑战,他选择的第一处考察点就是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科尔多瓦大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大清真寺进入区域~橘园)</p> <p class="ql-block">1593年在地震中受损的宣礼塔被改建为钟楼,是古城的制高点,几乎在古城的任何位置都能望见它。</p> <p class="ql-block">(宣礼塔~钟楼)</p> <p class="ql-block">大清真寺始建于公元8世纪,据传,后倭马亚王朝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下令拆除西哥特教堂,以古罗马和西哥特石柱为基础,建起了这座伊斯兰世界的奇迹。随着时代的变迁,清真寺规模不断变化,石柱数量时增时减,直至今日仍保存有850多根。</p> <p class="ql-block">穿过厚重的石门,红白相间的马蹄形拱柱如波浪般扑面而来,“数不清的柱子,就像是叙利亚绿洲里层叠的森林”,阳光透过彩窗投下碎金般的光影,仿佛置身于《一千零一夜》的奇妙幻境。</p> <p class="ql-block">(大清真寺的标志~红白拱柱)</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从地面平视是一座清真寺,而从高空俯瞰,则有一座十字形天主教堂嵌入其中。13世纪,基督徒收复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中央被“插入”了这座文艺复兴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卡洛斯一世曾不无懊悔:“你们毁掉了独一无二的东西。”这种撕裂与缝合延续至今~伊斯兰穹顶与基督教祭坛共存;阿拉伯铭文与圣母玛利亚对视;这里成为了文化碰撞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鸟瞰“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主教座堂”~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有一种说法,科尔多瓦的灵魂藏在大清真寺-大教堂的红白拱廊之间。对信徒而言,它的神圣堪比麦加与耶路撒冷;对游人来说,它是建筑史上最震撼的“混血儿”。</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相融合)</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圣器室)</p> <p class="ql-block">看似表面相安无事,其实底下暗流涌动。原清真寺中最重要的标识~米哈拉布(mihrab:指明麦加方向的壁龛)目前并没有指向麦加,而是存在较大的角度偏移。我国穆斯林作家张承志在《鲜花的废墟:安达卢斯纪行》中含蓄地表达了伊斯兰信徒试图走近米哈拉布表达祈念所面临的困境。</p><p class="ql-block">这个区域被用作教堂后长期被遮挡,以至于游客再怎么努力都拍不出一张正向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正向的米哈拉布~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我尽最大努力拍的米哈拉布 😂 )</p> <p class="ql-block">(米哈拉布上方的穹顶)</p> <p class="ql-block">2006年科尔多瓦教会将该建筑秘密登记为教会财产,并曾移除“清真寺”之名。面对“里斯本主教座堂归葡萄牙国家所有;巴黎圣母院归法国国家所有;科隆大教堂归德国国家所有;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归英国国家所有……为什么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主教座堂归教会所有?”的质疑,经过科尔多瓦市民们的不懈努力,终于恢复了“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主教座堂”的正式名称。</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UNESCO</span>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萨拉戈萨(Federico Mayor Zaragoza)领衔的专家委员会专门调研了该建筑的产权问题。2024年12月费德里科·马约尔·萨拉戈萨逝世,《科尔多瓦日报》发布讣告时,着重强调他是“科尔多瓦清真寺-主教座堂公有化的捍卫者”。</p><p class="ql-block">无论如何,希望暂时平息的风波不会长久影响世界遗产的保护。</p> <p class="ql-block">(1855年出版的《西班牙的回忆与美》中再现了穆斯林在清真寺中面向米哈拉布跪拜的场景~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1880年左右,美国画家Edwin Lord Weeks游览科尔多瓦后根据想象在清真寺场景中加上了参与星期五礼拜的人物~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基督教国王城堡</b></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国王城堡即昔日的科尔多瓦王宫,它犹如一本石砌的史书。14世纪,基督教国王在摩尔堡垒的废墟上建起宫殿,伊莎贝拉女王曾在此接见哥伦布,谋划收复格拉纳达后,慎重考虑对哥伦布远航的“风险投资”。</p> <p class="ql-block">(石头堆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城堡内大厅中展示着古罗马风格的壁画与壁毯,我深感文化不同于权势和财富,一旦散尽就无影无踪;文化有根、有气、有脉,只要播下了文化的种子,就会长久形成文化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城堡大厅中的古罗马风格装饰)</p> <p class="ql-block">国王城堡花园体现典型的山地造园手法,即在山坡上开辟一系列平整的台地,局部区域围以高大挺拔的树木或果木,加强庭院的私密性氛围。每一层台地通常布置有水景,创造出舒适宜人的小环境,整体上形成郁郁葱葱、富有层次的山林景色。</p> <p class="ql-block">(城堡花园景色)</p> <p class="ql-block">(庭院景色及“双王”会见哥伦布雕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科尔多瓦历史中心</b></p> <p class="ql-block">自从摩尔人被赶出伊比利亚半岛以及大航海时代的开启,科尔多瓦开始进入漫长的衰落期,再也没能恢复元气。</p><p class="ql-block">尽管昔日的鼎盛早已湮灭,但古朴的街道上,每一步仍然能踏响历史的回音,每一眼依旧能撞见文明的瑰丽。 <span style="font-size:18px;">科尔多瓦历史中心于1994年扩展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科尔多瓦历史中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庭院节”百花巷与“庭院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据说五月的科尔多瓦,空气里都飘满茉莉与天竺葵的香气,人们蜂拥而至,只为一睹“庭院节”的烂漫。我们晚了一个月,也许错过了最沁人心脾的花香,但还是领略了非遗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庭院节”百花巷局部场景)</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庭院博物馆”的维亚纳宫 (Palacio de Viana)是一座拥有500多年历史的贵族宅邸,最初的主人是当地一户贵族。与苏州古典园林类似,几经易主后,每一任主人都根据时代的审美和实用需求进行改扩建,从而形成今日融合了哥特式、摩尔式、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的独特建筑群。19世纪末,它成为维亚纳侯爵(Marqueses de Viana)的私宅,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最吸引人的12座风格各异的庭院,每一座都有独特的名字与故事~迎宾庭院、橙树庭院、贵妇庭院、列柱庭院、水池庭院、园丁庭院、教堂庭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铁窗庭院等等</span>……如今是科尔多瓦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安达卢西亚庭院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独特的庭院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罗马桥</b></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桥横卧于瓜达尔基维尔河已经20个世纪,这座桥最初是在凯撒战胜庞培后修建,后在罗马桥的基础上改建为一座摩尔桥。</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桥晨昏及夜景)</p> <p class="ql-block">桥南端的建筑“卡拉奥拉塔”是12世纪摩尔人的堡垒,如今成为讲述文化共生的博物馆;北端的“波萨达桥塔”披着文艺复兴的华服,守卫着通往老城的花径。桥的北侧还有一个古老的伊斯兰式水车。</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式水车)</p> <p class="ql-block">(卡拉奥拉塔~摩尔人的堡垒)</p> <p class="ql-block">(波萨达桥塔~文艺复兴风格的城门)</p> <p class="ql-block">连续两个清晨,我们赶早在罗马桥上等待河上的日出。这座公元1世纪始建的石灰岩拱桥,两千年来送走了罗马军团、阿拉伯商队与基督教骑士……</p> <p class="ql-block">(清晨古罗马桥周边)</p> <p class="ql-block">连续两个黄昏,我们在夕阳下漫步桥边,桥下的河水曾映照过塞内卡的哲思、哈里发的权杖,或许还有哥伦布远航前的最后一瞥……</p> <p class="ql-block">(黄昏古罗马桥周边)</p> <p class="ql-block">全盛时期的科尔多瓦建有约300座清真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5000座园林、</span>数不清的宫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公共建筑,当初能与</span>君士坦丁堡、大马士革和巴格达的辉煌繁荣相媲美。</p><p class="ql-block">历史波澜壮阔滚滚向前……科尔多瓦的魔力在于,它让历史的厚重转化为平淡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古今之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