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五薹山

河 牛

钟情山水叩苍穹。在我的旅游经历中,游山是最重的一个版块。我感觉,较多的名山都与佛寺有不解之缘。人间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上五台山之前是上山看寺庙,进殿见佛僧。到了五台山,眼前的景象似乎有颠覆性的改观。寺庙不再是山川的点睛,而是群峰融汇寺庙之间;僧人不仅在寺中,台怀镇的街巷几乎无处不见,而且衣着颜色和样式也不再单一。以前看寺庙,总感觉是千篇一律的辉煌巍峨;僧人们凝重的礼佛,给我只是一种“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仪轨。参观五台山的众多寺庙后,感觉佛教中的文殊菩萨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寺庙不仅是菩萨的殿堂,更是建筑与山水的融合;寺庙和牌坊赋予五台山生态哲学的灵魂与可视性。 五台山处于太行山脉北端,方圆五百余里。我们旅游的核心地带为五台县的台怀镇,距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五台山最高峰(北台)海拔达3061米为华北最高峰,号称“华北屋脊”。五台山气候寒冷,故早期被称为“清凉山”。&nbsp; 五台山的神奇莫过于位立四方拱卫中宇的五座山峰,如五根擎天巨柱拔地而起、 巍然矗立。更奇的是:山不见峰,顶平如台,故名五台山。五台山因其自然风光旖旎、清凉避暑,加上古建艺术、历史文物、佛教文化,等独到的优势,1982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8个世界遗产,第二个世界文化景观。&nbsp; 五台山地域神奇旷古恒留,而真正让其名扬四海的是五台山与佛教的佛缘。据说,五台山仅台怀镇就有寺庙68座,这还不包括五个台顶及周边所建的寺庙。来到五台山,不是进山朝寺庙而是寺庙环抱群山。五台山有“十大青庙”(汉传佛教),“十大黄庙”(藏传佛教)。五台山是我国唯一“青庙”和“黄庙”共存一地的佛教道场;这也是我们在五台山台怀镇随处可遇到穿青灰布僧人和着红紫色佛袍喇嘛的缘由。在台怀镇有些僧人和我们一样,也是远道而来的游客。我们在台怀镇的农家菜馆,常与青衣僧人拼桌;而红紫衣的喇嘛则多是从餐馆买来馒头在空地上席地围坐分食。 公元1409年,我国藏传佛教著名活佛宗客巴大师在拉萨创建甘丹寺。宗客巴大师首创信徒戴黄色桃形帽,彰显藏传佛教格鲁派与其它教派的区别。因此,藏传佛教格鲁派又被称着“黄帽派”即“黄教”。我国历史上清朝初期,朝廷以佛教怀柔蒙、藏、青地区,选五台山作为“圣地”。五台山“菩萨顶”为黄庙之首,并领辖“罗睺寺”“般若寺”,等十座黄庙系统的寺庙,称之为“十大黄庙”。据我们所住民宿的老板说,我们在街面上看到的黄教喇嘛,多是从西藏、青海和四川来五台山朝圣的僧人。 我们来到台怀镇,一座高大的白塔最引人瞩目。她就是塔院寺的大白塔;五台山的地标建筑。 五台山最早的寺庙---显通寺及塔院寺、殊像寺、金阁寺,等为汉传佛教的“十大青庙”,统领五台山的青庙佛事。僧人着青灰色服饰。 <p class="ql-block">五台山除台怀镇内的寺庙外,五座山顶及周边均建有寺庙。其中,<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东台名望海峰</span>,海拔2796米。建有望海寺,<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供奉聪明文殊菩萨。</span>东台视野极为开阔,气势磅礴,突兀高峻,在这里可看到壮观的日出景色。该寺始建于隋朝,元代和明代均被重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西台名挂月峰</span>,海拔 2773 米,建有法雷寺。<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供奉狮子吼文殊菩萨。</span>法雷寺始建于隋开皇十一年(591 年)每当明月高悬,月光洒在寺庙和周围的山峦上,景色十分清幽,“西台挂月” 便是五台山的著名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南台名锦绣峰</span>,海拔 2489 米,建有普济寺,<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供奉智慧文殊菩萨。</span>南台是五台山春季来得最早、冬季来得最晚的台,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山峰耸峭,山上植被丰富。夏季,漫山遍野的花草盛开,犹如锦绣一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北台名叶斗峰</span>,海拔3061米,面积达400余亩,是五台山最高峰,也是华北最高峰,堪称“华北屋脊”。北台建有灵应寺。殿内<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供无垢文殊菩萨</span>,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顶,左手持青莲花,右手握双刃剑。登北台朝拜无垢文殊菩萨,会使你心地纯净、一尘不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中台名翠岩峰</span>,海拔 2894 米,建有演教寺,<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供孺童文殊菩萨。</span>中台岩石呈现出奇特的翠绿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山峦幻彩因此得名翠岩峰。演教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寺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多种元素,庄重而典雅。</p> 我们到五台山时,一过景区入口,抬眼远望,只见盘山公路上,一辆辆面包车排队似的在山间蠕动。景区工作人员说,那便是景区定制、朝拜“五台”的专车。如今,定制专车可以带着游人免去登山跋涉的辛苦游遍五个台,但,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山路上。这在以前连皇上都望尘莫及。相传,乾隆皇帝曾几次欲上台顶进香,但到了台怀镇却因风雨所阻而未能如愿。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皇帝将黛螺顶住持青云和尚诏入行宫:“听说你在中台顶演教寺住过20年,我怎么一次也上不了台顶?”青云和尚将五座台顶变化莫测的山间风雨禀告皇上。乾隆虽放弃了登台顶,但,天子至高无上的威仪让他于心不甘。乾隆金口发话:“五年后朕再来时,既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台文殊。”一时间,五台山各大寺庙的方丈均惶恐焦虑。一个名叫妙慧的小和尚想出一个好办法,将五座台顶寺庙中的五方文殊塑像,集中重塑于黛螺顶正殿之内。这样一来,皇上不必亲登五座台顶也能朝拜五方文殊。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月,乾隆顺利地进到台怀镇最高的黛螺顶,在大殿内朝拜了五方文殊。心悦诗兴起,挥毫落御笔。乾隆题作《登黛螺顶作》 “山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栈曲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曼殊像,阇黎疑未识真宗。”&nbsp; 从此,黛螺顶香火旺盛,名闻遐迩。而寺内的乾隆御碑便成了一道吸引游客的亮丽景观。现在,从台怀镇有直通黛螺顶的索道,游人十来分钟即可到达“大螺顶”牌坊。参拜五台的文殊尊容在一个大殿即可了却心愿。但,仍有不少僧众长途跋涉亲登五个台顶。真可谓:心各有愿拜文殊,长跪额揖皆礼佛。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信仰是五台山佛缘的基石。佛缘之源想必是每位朝圣文殊的僧人和游览五台山远客都愿探究的历史,否则,游历人文和自然天道合一的五台山,只会是悦目一时的远足。五台山是佛教中国化历程中熠熠生辉的典范。 佛教传入五台山始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 朝廷为这两位僧人居住和保存他们带来的经文,建造一座僧院---白马寺。次年(公元68年)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看到清凉山一带的山势奇伟,与他们曾经驻锡的印度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认定此处为文殊菩萨应化之地,如是奏请汉明帝刘庄御旨,在此地建成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前身)。这就是五台山佛教寺庙的起源;也是五台山文殊道场的信仰体系的萌芽阶段。<br> 五台山成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是由孕育、成长、兴盛等,历经几个朝代由三大因素促成:经典文本、高僧实践、帝王推崇与地域文化合力推举的结果。 距五台山二百公里的大同古城,曾是我国北魏的都城(城中至今仍有魏都大道)。大同华严寺与五台山文殊信仰均来自于佛教大乘《华严经》。北魏时期,随着《华严经》的译释,五台山逐渐成为文殊信仰的核心载体。孝文帝扩建大孚灵鹫寺;兴建清凉寺、佛光寺等寺院,此时的华严学者将文殊菩萨视为毗卢舍那佛的化身,强调其 “智慧本尊”地位。 五台山文殊信仰形成的第一大推手是皇家推崇与宗教融合。隋文帝于开皇元年(581 年)下诏在五台山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供奉文殊像,正式确立五台山作为文殊道场的官方地位。唐太宗视五台山为 “祖宗植德之所”,敕建十所寺院,推动五台山佛教蓬勃发展。武则天将五台山文殊信仰推向顶峰。她敕令重建清凉寺、铸造玉石文殊像;命高僧绘制《文殊化现图》、撰写《清凉山略传》使五台山声名远播至吐蕃、西域等地。长安三年(703 年),武则天册封德感法师为清凉寺主持,掌管全国僧尼事务,标志着五台山成为国家宗教中心。帝王的推崇使得佛教界在诵经佛法实践中彰显文殊信仰。不空三藏(唐代四大译经家之一)奏请朝廷在全国寺院建文殊阁,将文殊菩萨列为上座,使文殊信仰通过日常修行渗透至僧众群体。他还在五台山创建金阁寺,以铜铸瓦、涂金饰顶,象征 “金阁浮空” 的圣境,进一步神化五台山的地理空间。 宋代帝王延续对五台山的尊崇,宋太宗、真宗多次下诏修葺寺院、铸造文殊像,并赐额 “太平兴国寺”“奉真之阁” 等。辽金时期,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虽无法直接朝拜五台山,却在境内仿建清凉山、文殊院,形成 “替代性朝圣” 的文化现象。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封藏传佛教萨迦派领袖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八思巴驻锡五台山一年,撰写《文殊菩萨名义赞》,并铸造玛哈噶拉像供奉;推动藏传佛教在五台山扎根。五台山成为汉、藏佛教交流的枢纽,形成 “青庙(汉传)与黄庙(藏传)并立” 的格局。<div>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迎请西藏高僧葛哩麻尊者至显通寺。清朝,康熙、乾隆多次巡幸五台山,敕建菩萨顶、罗睺寺等黄庙。五台山不仅是宗教界的圣地,更成为联结蒙、藏、汉等民族的文化纽带。</div> <font color="#ed2308">&nbsp; &nbsp; &nbsp; &nbsp;文殊菩萨骑狮子像(翻拍于《五台山》书中扉页)</font><div>到五台山“大朝台”是各个历史时期僧众乃至帝王礼佛的最高仪轨。五台均建有供奉文殊菩萨的庙宇,彰显了五台山文殊信仰在全国的至尊地位。何为“文殊信仰”?我乃一个佛门之外的看客是很难、也无力说明白的,但从几天参观五台山大大小小的寺庙后感觉,寺庙的一面墙雕“慧”字,是文殊信仰的精髓。世间的智慧不是与生具有而是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文殊菩萨代表“智慧”。&nbsp; &nbsp;&nbsp;</div> 五台山在佛教经典译释、帝王推崇、僧人实践和地域文化的推手下,塑造了五台山作为 “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的地位,更成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 “神圣空间建构” 的典范 --- 它将印度佛经中的抽象描述转化为具体的地理实体,通过信仰实践、建筑艺术表达与佛教仪轨延续,最终升华为中华文明的地标之一。五台山是佛教中国化最典型、最成功的典范。 史料选编自《五台山》(山西经济出版社,作者王宝库、王 鹏);搜寻网络(包括《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网站》;设问网络AI而选编其给出的资讯)。向原作者致谢!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河 牛&nbsp; &nbsp; &nbsp; &nbsp;2025年7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