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描淡寫夏至南風

荷塘秋色

<p class="ql-block">  夏至日长雨夜凉,</p><p class="ql-block"> 早晨难醒想赖床。</p><p class="ql-block"> 昼夜失衡风催梦,</p><p class="ql-block"> 偶尔瞌睡真难防。</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人到夏至边,走路要人牵。”这是因为夜短睡少梦还不够,昼长风轻还有睡意。黄道亦道开天辟地,季节造化由不得人。</p><p class="ql-block"> 想当初,是因为“气之清轻者上浮为天,气之重浊者下凝为地”时,受气之重浊者下凝失衡。使得地球当年在形成之时,由于它不经意间的瞌睡,才落下了头重脚轻的顽疾。倘若视它环绕太阳公转的轨迹,是天球平面上的黄道,而且这条黄道与地球赤道的夹角是23.5°。也就是地球对太阳而言的倾斜程度,已经达到了23.5°。因此,地球表面在接受日照的时候,因为不同时间段的偏差,所以地球表面才出现了温热寒暑的自然气象。咱们的祖先,最早根据时间段中的温热寒暑变迁,把黄道一周平均分成四段,其中的每一时段为一个季节,这就是春、夏、秋、冬四季的由来。然后再把每一个季节平均分成六份,其中的每一份称之为节气。依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轨迹,即黄道时间为一年。于是,再依照地球自转一周时受日照影响,所形成的昼夜为一天来计算,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在29天至30天之间。所以,咱们的祖先又将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视为一个月。一个月究竟是29天还是30天,这就得由天象的朔(新月)望(满月)晦(无月)来确定。从地球上看月亮而言,首先是由新月(朔)、鹅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满月或圆月(望)、亏凸月、下弦月、残月、无月(晦)来确定。也就是朔为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晦就是农历中的每月卄九,或者是三十。因为农历中的十二个月中,只有354天左右,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轨迹需要一年,即地球绕太阳一周的黄道时间在365天和366天之间。所以,农历一年的时间与黄道一年的时间,就相差了11天多,两年下来相差就是22天多,三年相差33天多,五年相差55天多,也就是阴历与阳历在五年之内就相差了近两个月时间。如此类推,历经时间的演变后,阴历年与阳历年不但不同步,而且还会大相径庭。因此,阳历与阴历之间的不同步,不但给农耕带来了不方便,而且还给地球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应该有的困惑。所以,咱们的祖先就将阴历慢慢的演变成了农历,也就是咱们民族独树一帜的阴阳历法。所谓阴阳历法,就是阴历按月算,阳历按年算。初时五年内闰两个月,来作为农历年来均衡阳历年,和阴历年之间的差异。所以,祖先们一直都没有间断在研究闰年与闰月之间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究竟是闰哪年哪月呢?祖先们首先将地球环绕太阳运行轨迹,视为天球平面上的黄道,以日照对地球表面上的黄道,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为四等分。然后,将每个季节按六等分,共分为24个节气,其中,单数叫节气,双数叫中气。其中的每一个节气与中气,如果按照现在的算法,是将黄道一周按360°来计算,分成24等分,每等分为15°。按照当时的时令,把黄经315°定为立春¹。然后,自西向东依次便是雨水²330°、惊蜇³345°、春风⁴360°或0°、清明⁵15°、谷雨⁶30°;立夏⁷45°、小满⁸60°、芒种⁹75°、夏至¹⁰90°、小暑¹¹105°、大暑¹²120°;立秋¹³135、处暑¹⁴150°、白露¹⁵165°、秋风¹⁶180°、寒露¹⁷195°、霜降¹⁸210°;立冬¹⁹225°、小雪²⁰240°、大雪²¹255°、冬至²²270°、小寒²³285°、大寒²⁴300°。农历中的节气,与中气的设定,咱们祖先主要是依据农耕规律。特别是在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操作践行中,来实施农作物的翻耕施肥、适时播种、中耕除草、收割收藏。并且在四季与节气的安排上,也是依据黄道受日照的位置影响而确定。例如∶春风与秋风设定在黄道的位置是0°和180°。这样一来的日照时间点,也就是地球昼夜各半均分位置。再例如∶夏至和冬至,分别在黄道的90°和270°时,此时的日照时间点,又正好是另一个特殊位置,即春风、秋风两点间的天球平面直径,与夏至、冬至两点间的天球平面直径,相互是垂直的。也就是地球自东向西自转的同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也从春风0°沿着黄道,移向夏至90°的高峰点后,便是一路走低移向秋风180°后,又到了平分昼夜的位置点。然后,继续走低移向冬至270°的最低点位置后,再由低移向高处,攀升到春风0°时,昼夜又到了平分点的位置。如此轮回的一年四季中,即有了民间谚语中的天象所指∶“夏至日长冬至日短,和春风、秋风昼夜平分”的说法。同时也有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中,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象。更有了“春江水暖鸭先知、清明下种、谷雨整高田”,以及“芒种麻打刀,夏至要禾苞”,和“寒露不出真不出,霜降不黄真不黄”的农耕时令,以及“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所表达出文人墨客向望美好意境的诗句来。</p><p class="ql-block"> 古时在自然年中的农耕,即少不了春夏秋冬四季,也离不开一年中24个节气的陪伴,还少不了农历,也就是阴阳历法的默契配合。若要农历年,与阴历年和阳历年同步。关键是怎么样来决定闰年和闰月?祖先们首先是灵活机动的采用了一年十二个月,或者是一年十三个月的办法,来决定哪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其次是利用24季节,来保证自然年的农耕循环。最后,还要利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的组合,也就是用“六十花甲”的轮回计数法,来确定精准的选择方案。</p><p class="ql-block"> 凡事都不是一蹴而就,首先是根据天象规律随意而定。然后,才是琢磨、探索天象的规律而定。最后,才是祖先们凭着自己的智慧来研究决定。</p><p class="ql-block"> 从研究中,祖先们终于知道了一个朔望月,平均有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是12.368个朔望月,其中小数0.368的近似数是1/2、1/3、2/5、3/8、4/11、7/19。即两年和一个闰月,或是三年和一个闰月,5年2个闰月,八年和三个闰月,十一年和四个闰月,更或是十九年和七个闰月来比较。通过研究,终于发现7/19=0.3684210526最为相似。然后,选定了19年中,用七个闰月来补充为好。实际上,19个回归年等于6939.6018日,而19个农历年+7个闰月(有235个朔望月)也等于6939.6910日。两者相比较,得出了相差甚少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2025年是闰年,还闰六月呢?这是因为今年乙巳年农历六月后一月中,只有节气“立秋”,没有中气。中气“处暑”则是在六月后的下下一月的初一,即闰六月后的七月初一。所以,六月后的一月便是闰六月了。意思是,在农历中若是没有中气的一月,就是上个月的闰月,闰月是没有中气的。通俗讲闰月只有一个节气,这一年有13个月,也叫闰年。</p><p class="ql-block"> 再说农历中的“伏天”,和“三九”天也是有讲究的。首先,大家知道一年中的暑热天气中有三伏天,所谓的暑热,一般包括小暑、大暑和处暑。其间伏天有30天,或者是40天。其中初伏和末伏各是10天,中伏可能是10天,也有可能是20天。究竟哪日进伏?中伏是10天还是20天?末伏又从哪天开始?这就要看从夏至日起,到立秋日之前,有几个庚日了。</p><p class="ql-block"> 农历中是这样规定的∶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第四个庚日是二伏。倘若立秋前只有四个庚日,则二伏就只有10天,因此,第五个庚日便是三伏。倘若夏至日至立秋前有五个庚日,则二伏是第四个庚日的同时,还有20天。所以,三伏就是笫六个庚日。出伏是笫七个庚日。</p><p class="ql-block"> 例如今年,2025年6月21日,夏至日是农历乙巳年的五月卄六,即辛酉日。夏至日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30日,即六月初六是庚午日;第二个庚日7月10日,六月十六是庚辰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20日,六月卄六是庚寅日入伏;第四个庚日是7月30日,闰六月初六,是庚子日中伏;因为自夏至日始,至8月7日,闰六月十四立秋之前,只有四个庚日。所以,今年2025年的中伏,只有十天。所以,末伏是8月9日即闰六月十六。是夏至日以来的笫五个庚日庚戍日。出伏是8月19日,闰六月卄六,是庚申日。处暑是8月23日,七月初一。值得注意的是处暑虽然不是伏天。但是,仍然处在暑热之中,民间流行的“秋老虎”也是不可忽视的。俗话说∶“七月半看牛伢崽伴堤坑,八月中秋节两头冷中间热”,也就是白露、秋风、寒露、霜降时节了。如果这时候的晚稻还未成熟,其后果就是果粒无收了。</p><p class="ql-block"> 所谓数九天,实际上就是每一年中的数九寒天。意思是每一年中,都有9x9=81天的寒冷天气。俗话虽讲∶“冬至进九,冷在三九,六九打春头”。但是,咱也不能忘记了每一年的三九后,一般都是酷寒冰冻的天气,虽然说六九时已经立春。但是,也不能忘记了还有一个倒春寒。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就是告诫切莫轻信“春来一日水热三分”的谎言。真是∶</p><p class="ql-block"> 眼下无论是寒暑,窗下依然有清风。</p><p class="ql-block"> 散热自然由心静,凉生还靠室内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