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仲夏时节,为了探寻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以下简称省苏区)一段艰难困苦而又耐人寻味的历史,寻觅他们最后的足迹。我们以福州市永泰县紫山村为中心,先后随访了嵩口镇、闇亭寺、方广岩、能仁寺、官烈村等地,行程368公里。一路上我们边看边听边谈,深入探讨,展开对话。</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紫山村全貌(网络照片),位于福州西端戴云山山脉大山腹地,海拨高度近千米,是福州市最边远、海拨最高的行政村,也是中共闽赣省委、省苏区的最后落脚点。</span></p> <p class="ql-block"><b>老虫:</b> 学习历史,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历史的亲历者,他们的记录和讲述,一般来说是最为真实可靠的;另一层面,就是后人记录的历史,作为后人必须树立唯物历史观,著文论史。不然学习历史的人很容易进入“历史就是一个小姑娘”的困境,或者是“历史从来没有真相”的迷茫。</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学习历史要在浩瀚的历史载体中,思考甄别,多方交叉求证,得出尽量靠近历史的结论。</p><p class="ql-block">再就是毛主席的一句老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条件充许,到历史发生地,通过參观旧地、遗址、展示,获得直观的印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此行就是这个目的。</p> <p class="ql-block"><b>九九: </b>学习历史还要注意,一是断代,这里所指的是一段历史(一个历史事件)的时间,一段历史的起源、延续、结束的各个阶段的时间,要非常清淅;二是节点,在时间轴线上,历史总是有许多事件组成的,形成了一个个节点。简单的逻辑就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切不可彼事此说;三是脉络,一段历史总有“主干”和“分叉”,要抓住主要脉络,但也不可忽略次要事件对主要事件的影响。历史的发展从来没有单纯的历史事件,而一个个历史事件又推动了历史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b>新园</b>: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在学习研究革命史、党史、军史时,一定注意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和方法,去解读无数先辈们的革命经历,我们只有树立唯物历史观,了解当时的历史条件、时空环境,设身处地的研究先辈们为什么这样作,从中受到启迪,以此对先辈们的仰望和缅怀。从本质上讲就是实事求是。</p> <p class="ql-block"><b>老虫: </b>是的。那么中共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以下简称省苏区)在中国革命史的地位,以及成立和发展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b>九九</b>: 在中国革命史上,曾先后成立过两个中共闽赣省委,前闽贑省委存续时间1933年4月到1935年5月,后闽赣省委存续时间1936年6月到1938年1月,两者均成立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此次我们探寻的是前中共闽赣省委。</p> <p class="ql-block">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后,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毛泽东在会上首次强调:<b>“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b></p><p class="ql-block">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经过三湾改编上了井冈山,建立井冈山根椐地。</p><p class="ql-block">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的农军,与毛泽东领导部队在开冈山地区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p><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向赣南出击,并向闽西发展。1930年春,赣南和闽西根椐地形成,先后成立了赣西南和闽西苏维埃政府。</p><p class="ql-block">到了1930年3月,全国创立革命根椐地和武装斗争蓬勃发展,毛泽东领导的赣西南、闽西根椐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根椐地,逐步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6月,蒋介石调集数十万军队先后三次“围剿”中央根椐地。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彻底粉碎国民党军的三次“围剿”,同时全国各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也取得胜利。</p> <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63人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p><p class="ql-block">此时中央苏区范围扩展到28个县,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拥有15座县城,人口250多万。1933年秋,中央苏区鼎盛时期,共辖4省(江西、福建、闽赣、粤赣)1直辖县(瑞金),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占据县城18个,人口453万。</p> <p class="ql-block"><b>新园: </b>从八一南昌起义开始到1933年革命根椐地的发展和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成立,虽然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仍是力量薄弱、处于劣势,但还是经历了中国革命的新高潮。</p><p class="ql-block">那么,为什么土地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椐地名称引人注目,比如鄂豫皖、闽浙赣、湘赣、闽赣、闽粤赣、川陕等等,连红军长征后创建根椐地,也称陝甘宁边区。可以发现,这些苏区都位于两省或数省交界的边区,且远离国民党统治各个地区的中心地带。</p> <p class="ql-block"><b>老虫: </b>行前做了一些案头。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等文章中,科学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思想。</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指出:“<b>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事”。“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因为这种奇怪现象必定伴着另外一件奇怪现象,那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b></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进一步指出:“<b>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b></p><p class="ql-block">白色政权之间长期战争,势必造成两省或数省交界敌人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边区又处于中国广大的农村,经济落后百姓穷苦,便于中国共产党建立红色区域。正如毛泽东指出的“<b>湘赣边界的割据,就是这许多小块中间的一小块”。</b></p><p class="ql-block">在土地革命时期,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密切结合起来,就是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中心内容。现在看来,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的底层逻辑;中国革命的胜利的唯一出路,没有之二。</p> <p class="ql-block"><b>九九: </b>1932年底,中央苏区在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位于闽赣边界的建(宁)黎(川)泰(宁)、信(江)抚(河)和闽北三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中央苏区的西北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了巩固这一区域的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闽赣省。</p> <p class="ql-block">1933年4月22日,中共闽赣省委在黎川县成立,顾作霖任书记。闽赣省委前后经历四任省委书记,即:顾作霖、邵式平、赖昌祚、钟循仁。</p> <p class="ql-block">4月26日,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后称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邵式平、顾作霖、万永诚、余泽鸿、毛泽民、钟世斌、肖劲光、周建屏、黄道、薛子正、方志纯等25人为委员,邵式平为主席。省苏区先后有两任主席,即:邵式平、楊道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红色中华》刊登闽章省革委会成立报道。</span></p> <p class="ql-block">6月,闽赣省军区成立,肖劲光任司令员兼政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共闽赣省委、省苏区领导机关设在黎川县湖坊乡桥头龚家大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闽赣省军区领导机关设在黎川县湖坊乡吴氏家庙。</span></p> <p class="ql-block">闽赣省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余万。省委下辖建宁中心县委、资溪县委和闽北分区委,下属有建宁、黎川、泰宁、光泽、邵武、资溪、崇安、建阳、铅山、上铅、广浦、广丰等12个县委和金南、贵南、金资、浦西等4个特区委。</p> <p class="ql-block"><b>老虫:</b>中共闽赣省委、省苏区、省军区成立后,在存续时间内担负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使命是:建立完善各级党组织、苏维埃政权、地方武装;进行土地革命,深入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动员一切力量投入革命战争,特别是扩红支前、筹粮筹款,积极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军团作战,为粉碎敌人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作出突出贡献;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牵制国民党军对中央根据地的围攻,掩护中央主力红军转移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钟循仁,时任中共闽赣省最后一任省委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钟循仁(1905—1981年),江西省兴国县人。1927年参加农民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兴国县委书记、福建省苏区主席、中共闽粤省委执行委员、中共赣南省委书记,1935年1月接替赖昌祚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p><p class="ql-block">从钟循仁简历看,他先后担任过四个省的“省级”领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道民,时任最后一任省苏区主席。</span></p> <p class="ql-block">杨道明(1910—1999),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参加农民运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兴国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4年8月接替邵式平担任闽赣省苏区主席。</p> <p class="ql-block"><b>九九</b>:1932年厎,中共中央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干预下,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内横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受到指责,他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被错误撤销。</p><p class="ql-block">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发动对革命根椐地的第五次“围剿”,调集了100万军队向各地红军发动进攻。此时中央临时负责人博古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他们不顾中国革命和红军的实际情况,搬用正规的阵地战战术,又采取消极防御方针,与裝备优良的敌人打堡垒战,使红军日益陷于被动。</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彻底失败,已无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10月,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被迫踏上退却转移的征程,开始了长征。</p><p class="ql-block">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中央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p> <p class="ql-block"><b>新园:</b>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至暗时刻。</p> <p class="ql-block">老虫: 是的。福建、江西的革命根据地,遭到国民党军轮番“清剿”。蒋介石调集的国民党军采用“石过刀、草过火、人换种”的残暴手段,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摧毁革命基点村,到处是田园荒芜、十室九空的惨象。“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省苏区被杀害和被迫流亡致死的群众有35万人,被灭绝的有86319户,被烧毁和并村折毁的房间有43万余间,被毁灭的村庄有2564个,荒芜的耕地达200万亩”。(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编《福建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廖开助的“福建三年游击战争概述”,第7页)。</p> <p class="ql-block"><b>九九:</b>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后,作为中央苏区西北门户的闽赣省遭受了巨大损失。</p><p class="ql-block">面对敌人的反复“围剿”,闽赣革命根据地的形势逐步恶化,省委和省苏区机关及所属部队不断在退却转移。</p><p class="ql-block">1933年9月,黎川城失守,闽赣省机关转迁至邵武县金坑乡关上村。</p><p class="ql-block">1933年12月11日,在建宁县城文庙召开闽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闽赣省委同时迁驻建宁。</p><p class="ql-block">1934年5月,建宁县城陷落,闽赣省机关迁至建宁县伊家乡都上村。6月,迁驻宁化县安远镇里坑村。8月,闽赣省机关移驻宁化县城。</p><p class="ql-block">1935年3月底,闽赣省机关移驻将乐县龙栖山余家坪余氏宗祠。闽赣省电台与留守根椐地的中央分局作最后一次联系,中央分局指示,大意是中央分局今后不再用电报与闽赣联系,闽赣根据地的斗争必须独立自主地坚持下去。</p><p class="ql-block">在余家坪,中共闽赣省委召开了一次有500余人参加的军民大会。省委书记钟循仁讲话,号召群众振作起来,坚持开展游击战争。</p><p class="ql-block">1935年4月,闽赣省机关约600多人转驻位于尤溪县坂面镇京口村。</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闽赣省机关到达最后的落脚点——永泰县洑口乡紫山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紫山村扬家祖厝龙山堂,中共闽赣省委、省苏区最后的驻扎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堂内设“革命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b>老虫: </b>按照以上大致转移路线,我用地图计算了距离,全部行程大约890公里。他们离开闽赣根椐地后,一路向东南,直指闽中地区。行走路线处于闽西北地区,山高水远,层峦叠嶂;中间还要穿越海拨1856米最高峰的戴云山脉。就是到了最后的落脚点紫山村,海拨近千米,33公里的盘山公路蜿蜒绵亘,1930年代有没有这条公路也无从考证。</p><p class="ql-block">离开根椐地后,机关和部队的后勤保障极端困难,人员缺吃少穿;更为重要一路上遭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随时处于危险之中,经过数次战斗,部队损失惨重;转移后期没有电台,与上级党组织完全失去联系,全靠自己开展游击斗争。</p> <p class="ql-block"><b>九九: </b>闽赣省机关在登上紫山村前,在尤溪遭遇敌人的伏击,队伍被打散,经过一番收拢后,部队伤亡严重,无法继续南进,只好在永泰县洑口就近渡过大樟溪,登上紫山村。</p><p class="ql-block">省委书记钟循仁立即召开省委扩大会议,研究部队的行动方针,钟循仁主张转移到闽西坚持斗争,而有些领导则表示反对。实际上,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领导机关开始出现思想分裂。此时队伍出现脱逃和投敌现象。</p><p class="ql-block">不久国民党军得到情报,开始上山围剿。面对数倍于我的敌人,闽赣省机关和所属部队完全失去了战斗力,部分牺性大部分被俘。钟循仁、杨道明等七人成功突围,隐蔽在紫山山区。</p><p class="ql-block">至此,中共闽赣省委、省苏区和省军区的革命活动全部结束。</p> <p class="ql-block">钟循仁等七人在紫山一带,面临着到哪去的现实问题。有人提出回兴国老家,钟循仁和杨道明表示同意,但是他们两个人的大名,回去定有不测。钟循仁和杨道明选择留下,其他五人回老家。</p> <p class="ql-block">钟循仁和杨道明也试图寻找党组织,然而3月份中央分局的最后一封电报后,他们就彻底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现在连中央分局在哪里都不清楚,而敌人却在这一带到处搜捕红军。</p><p class="ql-block">一日他们路过位于永泰县长庆乡的能仁寺,想到寺庙容易躲藏,先躲到寺庙中。这座寺庙的方丈妙智法师见两个人,便猜测出几分,他认为自己的这座寺庙不方便藏人,就指引他们到深山古刹闇亭寺去落脚。</p> <p class="ql-block"><b>老虫: </b>他们来到闇亭寺后,闇亭寺方丈品香法师也是江西人。交谈之中方丈便知道他们二人的遭遇。为隐藏他们的身份,品香法师亲自主持为他们二人剃度出家。钟循仁法号为妙圆,杨道明法号为磐扬,除了品香法师外,再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p><p class="ql-block">二人从此隐姓埋名,遁入佛门。此时钟循仁30岁、杨道明25岁。</p><p class="ql-block">据一些史料记载,中央分局领导项英、陈毅知道闽赣省革命运动彻底失败,钟循仁和杨道明下落不明。他们多方派人打探,却始终杳无音讯。直到有一天,陈毅报纸上看到,闽赣省的核心机构与军事力量已遭覆灭,钟循仁、杨道明均被击毙。消灭传来,同志们异常悲痛。</p> <p class="ql-block"><b>为了寻觅钟循仁和扬道明最后的佛迹,我们决定拜访这两座禅寺。从永泰县嵩口镇出发到闇亭寺,行程23公里,却是最为坚险的历程。盘山公路蜿蜒曲折,路面窄小湿滑,又经年失修,路边的绿树促拥,穿山越岭却走了一个多小时。</b></p><p class="ql-block"><b>行驶至一处大山垴,天色豁然开朗,闇亭寺三面环山,面对远处的青山,青山数丈以下潺潺流水,水声飘荡在山涧。好一处风水宝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闇亭寺,也称暗亭寺,是一座深山古寺,位于永泰县盖洋乡的赤岭村,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后多次重修,寺庙坐东南向西北。</span></p> <p class="ql-block"><b>闇亭寺靠山朝天,造形小巧玲珑,飞檐翘角,三维平衡,极具美感。寺内楼高三层,大殿、法堂、禅房、膳堂,一应俱全。寺庙正面的影壁上书写四个大字“峰迴路转”,一语道破天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年时的妙圆法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左为妙圆法师,右为磬扬法师。</span></p> <p class="ql-block"><b>新园</b>: 在寺庙内遇见一位僧人,向他合十行礼,轻轻地对他说,我们不代表任何组织,更不是两位法师的后人,只是单纯了解他们的情况。僧人欣然放松(也许这么多年来抱着各种目的的人士,打扰了寺内的清静)告之: 寺内没有妙圆法师和馨杨法师的资料、遗物和石碑,他们的修行都是口口相传。两位法师长期潜心修练,法深德高,受到我们后辈僧人的敬仰。</p><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两位法师从未公开过去的身份,解放前国民党特务和土匪多次袭扰寺庙,他们到过福州西禅寺、莆田广化寺避难。</p><p class="ql-block">两位法师看破红尘步入空门,一直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尤其是妙圆法师,一直到他圆寂,世人都不知道他出家前的身份,这即是法门戒律,也是为人品性,我们寺庙的僧侣非常尊敬和怀念他。</p><p class="ql-block">这位僧人一番讲述令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9年闇亭寺全体僧侣合影,后排右二为妙圆法师,左二为磬扬法师。</span></p> <p class="ql-block"><b>离开闇亭寺后,我们驱车折返到钟循仁、杨道明第一次躲避的能仁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能仁寺,旧时名叫寄林寺、九落寺,位于永泰县长庆乡下漈村,创建于唐天祐二年(905年),经年多次翻建,是永泰县的首寺。</span></p> <p class="ql-block"><b>九九</b>: 在能仁寺内的“磬杨法师纪念馆”的展示和他的自述中,我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闽赣省革命失败后,钟循仁与杨道明牺牲的事情逐渐被人认可。</p><p class="ql-block">1966年杨道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向老家的政府说明了自己的身份。但是钟循仁一直对杨道明交代,早己步入佛门,身为法师隐姓埋名,始终不肯向外界吐露真实身份。</p><p class="ql-block">1981年4月,钟循仁在圆寂之前,把杨道明叫到身边,嘱咐他为自己的身份保密。1981年4月29日,妙圆法师(钟循仁)在闇亭寺圆寂,享年76岁。</p><p class="ql-block">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杨道明以闇亭寺主持的身份,参加县、省佛教界工作,担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一直到1989年,他深感自己体弱多病,年近80岁。于1990年1月3日给有关部门写信。他作证说道:“我交待太迟了,我年逾80岁,如不向组织交待,我死后就没有人知道钟循仁就是妙圆法师。1981年4月29日钟循仁死的前一天,还告诫我不要向他家通信,也不要向上级反映”。信中详细的敍述了他们一生的历史,有关部门多方调查并认定事实。</p><p class="ql-block">妙圆法师在圆寂九年之后,身份终将广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年的妙圆法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年的磬扬法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妙圆法师诗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磬扬法师的墨宝。</span></p> <p class="ql-block">1999年5月14日,磬杨法师(杨道明)在能仁寺圆寂,享年89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能仁寺内,磬扬法师和妙圆法师合葬的灵塔。</span></p> <p class="ql-block"><b>老虫</b>: 两位法师终其一生,大半个岁月佛法之界,终日青灯古佛、黄卷经书,在晨钟暮鼓之交中尘土相归,尽赴极乐世界,也许是他们最好的归属。我们无意揣测他们从革命者到僧侣的心路历程,用“如果”的假设词,没有任何意义。</p> <p class="ql-block"><b>九九</b>: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p> <p class="ql-block"><b>1936年6月,以黄道为书记新的中共闽赣省委成立,继续领导根据地的人民进行艰苦卓越的游击战争,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b></p> <p class="ql-block"><b>这次探寻学习如果说有什么收获和启迪,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们的信念中,又嵌进一枚淬过火的钢钉。</b></p><p class="ql-block"><b>千万不要忘记,中国革命的每一次胜利都是无数次失败铸就,每一个光荣都是无数个苦难编织。历史证明了毛主席的伟大论断:</b></p><p class="ql-block"><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谨以此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b></p><p class="ql-block"><b> ——写于7月1日</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