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之行 兴城古城 20250701

鼓捣当年

<p class="ql-block">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深入学习历史文化,享受太平盛世。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一定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是葫芦岛市的兴城古城。一大早驾车东进,沿着京哈高速直奔关外。一路上时雨时阴,我们努力赶在降雨带的前面,但是相互纠缠,未能逃脱。好在杨同学勇挑重担,分担了司机老师傅的负担,并开了个很好的先例。京哈高速辽宁段整修,西向封闭,双向共用东向五车道,限速80。</p><p class="ql-block">10多年前出差到过葫芦岛,打车简单环绕过古城内外,原汁原味。当时为了袁崇焕的泼水为冰的宁远大捷和个人的悲惨结局唏嘘不已。民族英雄永垂史册。</p> <p class="ql-block">兴城古城,又称“宁远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地处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老城区中心,东临首山,西北临京沈铁路及京沈高速公路,兴城河与兴城东河环绕城墙并环城入海。它是一座明代卫城,城墙南北长821米,东西宽816米,周长3247米,占地面积0.7平方公里,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p><p class="ql-block">兴城古城由镇守辽东总兵官巫凯、都御史包怀德及奏请朝廷修筑,宣德五年(1430年)竣工,时称宁远卫城,是明朝关外防御体系中集卫城、所城、堡城、驿城、烽台、海防、海岛、屯田、屯粮于一体的重要军事重镇。清代重修后,改称宁远州城。古城大致呈正方形,四面正中均设有城门,门外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高高筑起炮台,用于架设红夷大炮。古城内正中央有一座钟鼓楼,东南角建有魁星楼,蓟辽都师府位于古城西门内。兴城古城原分内城和外城,历经近600年风雨侵蚀,外城已不复存在,内城经历代维修基本保持原貌。古城内有兴<b>城城墙、钟鼓楼、祖氏石坊、兴城文庙、蓟辽督师府、将军府</b>等历史古迹。</p><p class="ql-block">1983年,兴城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兴城城墙与钟鼓楼、祖氏石坊、兴城文庙合并为兴城古城,并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兴城古城入选“中国十佳古城”,同时它还是国家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一张通票一百元,六十岁以上半价。包括南城墙、钟鼓楼、督师府、文庙、将军府。</p> <p class="ql-block">按照功课路线,先去周家。周家住宅位于古城内南二街,建于民国年间,是保存完整的具有辽西特色的囤顶民宅四合院,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主人周永吉是城内富庶大户。周家住宅结构严谨,宽敞明亮。正房七间,为出廊抱柱,青砖所砌。左右厢房各三间,门房六间。</p> <p class="ql-block">还是蛮朴素的。摆设是七十年的家庭模样,针头线脑能够唤起回忆。</p> <p class="ql-block">习惯性地打开锅盖。永远和人民同甘共苦。</p> <p class="ql-block">兴城古城内的两座石牌坊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是明思宗朱由检为表彰镇守辽西的将领祖大寿、祖大乐兄弟的抗清功绩而建。这两座牌坊不仅是明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也是研究明清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祖大寿牌坊(忠贞胆智坊)‌。建于崇祯四年(1631年),高约11.5米,宽15米,采用花岗岩筑造。</p><p class="ql-block">上层南面刻有“忠贞胆智”,北面刻有“廓清之烈”,均为明末大学士孙承宗所题。</p><p class="ql-block">中层刻有“四世元戎少傅”,记载祖氏四代为将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精细有加。</p> <p class="ql-block">抚摸狮子可以祈福祛病。</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晚了。</p> <p class="ql-block">‌祖大乐牌坊(登坛骏烈坊)‌。建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高约16.5米,宽13米,采用赭色岩石筑造。</p><p class="ql-block">上层南面刻有“登坛骏烈”,北面刻有“元勋初锡”,由巡按辽东兵部侍郎方一藻题写。‌‌‌‌</p> <p class="ql-block">兴城钟鼓楼位于辽宁省兴城古城正中央,始建于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建筑高度17.6米,采用重檐歇山卷棚顶围廊式楼阁结构。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楼内现存直径2.25米的亚洲第一大军鼓,成为核心文物特色。</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历经清代五次修缮仍保持原有形制。现存建筑格局形成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大规模修葺期间,保留了明代城防建筑的空间组织特征。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p> <p class="ql-block">蓟辽督师府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初称总督府,后由兵部尚书孙承宗于天启二年(1622年)迁至宁远卫城(今兴城古城)。作为明代管辖辽东、蓟镇、天津等地的最高军政机构,其战略地位显著,袁崇焕曾在此指挥宁远大捷等战役,巩固明朝边防。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撤离时焚毁,现存建筑为2001年兴城市政府按明代规制复建。‌‌‌‌</p> <p class="ql-block">督师府是明清战争的关键指挥中心,见证宁远大捷等经典战役,被誉为“一座宁远古城,半部明清战史”。‌‌</p><p class="ql-block">‌袁崇焕在此驻守七年,其军事才能与爱国精神得以彰显,乾隆年间平反后更被追认为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号自如(一说为字),广东东莞人(另有广西藤县、平南两说,参见“人物争议-籍贯之争”目录),明朝末年大臣、名将。</p><p class="ql-block">袁崇焕出身商人家庭,在读书应举的同时亦爱好军事。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起家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进京参加大计之际请缨出山海关,投身抵御后金、收复辽东的前线,由山海监军累迁宁前兵备道,任上辅佐督师孙承宗构筑关宁锦防线,并于天启六年(1626年)在宁远阻挡后金汗努尔哈赤的攻势,取得宁远大捷,讨论因功擢为辽东巡抚。天启七年(1627年)取得宁锦大捷,不久即因同后金议和等行为受到非议而辞职,翌年被崇祯帝起用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袁崇焕复出后,誓言“五年复辽”,主张“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抚西虏(蒙古)以制东夷(后金)”,并处死了东江总兵毛文龙。崇祯二年(1629年)冬,后金汗皇太极大举入塞,绕过袁崇焕在蓟州的防线,直逼北京城下,是为己巳之变。袁崇焕在北京广渠门、左安门击退后金军,随后被崇祯帝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崇祯帝以谋反大逆罪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讨论直至清修《明史》认定其死于皇太极所设的反间计,袁崇焕才重获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宁远之战是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后金与明朝在宁远(今辽宁兴城)进行的作战。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p><p class="ql-block">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于是率领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后金军抵达宁远,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麒拥兵山海关,不去救援宁远。</p><p class="ql-block">宁前道袁崇焕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以死守城。采用坚壁清野的方略,将防守器具运往城内。</p><p class="ql-block">除内奸,保军粮率领军民誓死保卫城池。并在作战中重用西洋大炮。</p><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将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宁远,并让其劝袁崇焕投降,但遭到袁崇焕的拒绝。</p><p class="ql-block">于是努尔哈赤举大军进攻宁远城,并让士兵举着盾牌攻凿城墙。而袁崇焕让罗立等人指挥西洋巨炮,炮轰后金军,后金军在巨炮的攻击下溃不成军,连续攻城两天,损失惨重,努尔哈赤被迫下令退军。</p><p class="ql-block">这场战役后金方面,努尔哈赤起兵以来首次未能攻下明朝城池。这也是明军与后金军交战以来所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p><p class="ql-block">明熹宗称“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p> <p class="ql-block">明军损失‌:阵亡约500人左右,多为觉华岛守军(该岛遭后金突袭失守)。‌‌宁远主城守军伤亡轻微,史载"全城无一处垛口被攻破"。‌‌</p><p class="ql-block">‌后金损失‌:死亡约2—3000人。‌‌包含18名牛录额真(相当于团长)级别军官。‌‌</p><p class="ql-block">红衣大炮造成心理威慑,史载八旗兵闻炮声"皆股栗不前"。‌‌</p> <p class="ql-block">‌袁崇焕四重防御创新‌:</p><p class="ql-block">首次大规模使用西洋火炮集群(11门红衣大炮射角覆盖270°)。‌‌</p><p class="ql-block">首创「炮台外凸」工事设计,消除射击死角。‌‌</p><p class="ql-block">实施「焦土战术」:焚毁城外30里内所有房屋粮草。‌‌</p><p class="ql-block">设置「听炮手」岗位,专门判断弹着点调整射击角度。‌‌</p> <p class="ql-block">最重要的是努尔哈赤被大炮击伤,8个月后不治而亡。虽有疑点,但仍有一定可信度。</p> <p class="ql-block">进入辽宁为代表的东三省包括内蒙古东部地区,必须对当地的历史变迁加以了解,不然对目前的状况就理解不了。</p> <p class="ql-block">辽朝(916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又称大契丹,民间或称大蕃。</p><p class="ql-block">与北宋、西夏并立。共传九帝,经历二百零九年。</p><p class="ql-block">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p><p class="ql-block">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灭后晋,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改年号为“大同”。</p><p class="ql-block">辽圣宗时期,太后萧绰和圣宗耶律隆绪在韩德让等蕃汉臣僚的辅佐下,对契丹社会实行了全面改革,是辽的全盛之世。</p><p class="ql-block">兴宗后期,辽朝统治显露衰败迹象;道宗和天祚帝时期,则是危机四伏。1125年被金朝所灭。</p><p class="ql-block">辽朝亡后,辽朝宗室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建立西辽,1218年被蒙古所灭。</p><p class="ql-block">辽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东北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和山西北部,包括幽云十六州。幅员万里,是中国北方历史上著名的草原游牧帝国。</p><p class="ql-block">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后吸收农耕技术,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分开管理,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辽朝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p> <p class="ql-block">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完颜阿骨打(完颜旻)所建。西与西夏、蒙古等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共传十帝,享国119年。</p><p class="ql-block">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1115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国,国号金,建元“收国”。</p><p class="ql-block">1125年灭辽朝;1127年又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1130年,宋高宗赵构上降表对金朝称臣。</p><p class="ql-block">金熙宗开始逐渐汉化。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北方政局平稳,政治经济达到巅峰,史称“大定、明昌之治”。金章宗在位后期急剧由盛转衰,卫绍王时期为蒙古所败,内忧外患频繁。金宣宗继位后,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国南侵,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p><p class="ql-block">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于蔡州。</p><p class="ql-block">金朝鼎盛时期疆域包括东北、华北、关中、中原和黄淮地区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南至大散关至淮河一线,与南宋对峙;西北与西夏接壤;东北地区达外兴安岭,东临日本海。外有高丽和西夏称臣。</p><p class="ql-block">金朝初期采取贵族合议的勃极烈制度,后逐渐由二元政治走向单一汉制。军事上采行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p><p class="ql-block">金朝的陶瓷业与炼铁业兴盛,对外贸易的榷场还掌控西夏的经济命脉。</p><p class="ql-block">金朝在文化方面也快速汉化,杂剧与戏曲在金朝得到相当的发展,金代院本为后来元曲的杂剧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兴城文庙,亦称孔庙,为旧时祭孔之所。它位于兴城古城内东南隅,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占地面积16800平方米,是东北三省最古老的、辽宁省境内最大的一座文庙。</p><p class="ql-block">兴城文庙分为内外院,内院有棂星门、泮桥、戟门、大成殿、崇圣祠、祭器库、更衣亭、乡贤祠、名宦祠等建筑。外院以绿化为主。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包括照壁、棂星门、泮桥、戟门、大成殿、崇圣寺等。东西两角的下马碑彰显了孔子的威严。文庙为三进院建筑,每一进院都有其独特的布局和功能,从第一进院的照壁与南垣墙,到第二进院的泮桥和戟门,再到第三进院的大成殿,每一处都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精妙和对孔子的尊崇。</p><p class="ql-block">1984年被列为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雨中气压低,庙里湿度高。</p> <p class="ql-block">比起内地的文庙,这里简单多了。</p> <p class="ql-block">兴城古城将军府是辽宁省现存保存较为完整的中西合璧四合院建筑群,与沈阳张氏帅府并称"北张南郜"。建筑主体为郜家住宅及附属花园"么园",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现设有"郜汝廉将军生平事迹展"等专题展览。</p><p class="ql-block">该建筑群始建于民国时期,原主人郜汝廉曾担任张学良中将参谋长,1947年前居于此地,其建筑形制反映了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将领府邸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郜汝廉(1882一1961),字浚泉,兴城市西关人。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毕业。历任直隶陆军排长、连长、团副,第一混成旅参谋长、陆军第二十三师九十一团团长、四十五旅旅长、直隶筹办东荒垦植局局长等职。</p><p class="ql-block">1922年,郜汝廉任东三省镇威军总司令部顾问。1925年,任东北陆军第四师参谋长,兼代理一、三联军参谋长。1926年,任镇威军第三、四方面军少将参谋长、中将参谋长,东北军第十一师师长等职。</p><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前夕,郜汝廉解甲归田,在兴城城内东南隅建筑宅院,题悬“知止”匾额,人称“郜家花园”。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他在宅院内创办了私立斌英女子中学,自兼校董,课程全仿公立学校。“九·一八”事变后,该校被伪县公署教育局接管,改为兴城女子初级中学。</p><p class="ql-block">日伪统治时期,郜汝廉以体弱多病为由,没有出任伪满高级官吏,后在日本人严密控制之下,于1936年在本县任伪协和会会长,其妻张静华任伪兴城妇女会负责人。</p><p class="ql-block">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郜汝廉隐居家中。1947年举家迁往北平。1955年,被辽宁省人民委员会聘任为参事室参事。他接到通知后,遂即剃须戒烟欣然就任。1956年12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在北京人民政协礼堂举行“西安事变”20周年座谈会,张学良旧部200多人应邀参加,郜汝廉也被邀与会。1961年病逝北京,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最后登上南门城楼。延辉门。</p> <p class="ql-block">马道。</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p> <p class="ql-block">东南角上的魁星楼。</p> <p class="ql-block">说是著名的红衣大炮摆在东门外,驾车穿城,不能错过。</p> <p class="ql-block">令金军闻风丧胆。</p> <p class="ql-block">红海滩栈道。出了古城,来到海边吹吹风。兴城是著名的避暑疗养地,多年前二老还来过疗养过一段时间。</p> <p class="ql-block">退潮后红海滩,初露真容。</p> <p class="ql-block">赶海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模拟辽宁舰的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银鹰为我们遮风挡雨。</p> <p class="ql-block">这份清凉。</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的游览在淫雨霏霏中结束。与古城宁远的悲怆人物袁崇焕悲愤人生结局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这是两顿饭的集锦,好吃不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