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慎立身,循道而行,解码老子不败智慧

南天一柱

<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内容及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p><p class="ql-block">-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p> <p class="ql-block">以“慎”立身,循“道”而行:解码老子的不败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外国人常困惑于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差异。而其中关键的一点在于,日本人追求必胜,中国人则以不败为上。必胜需要诸多条件支撑,并非口号所能实现,不败却可由自己牢牢掌控。这一智慧,与老子在《道德经》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不谋而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处世之道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为我们阐述了立于不败之地的方法。“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安定之时,局势清晰,便于规划;事物尚在萌芽,征兆细微,提前谋划能占得先机;脆弱之物易消解,问题细微时易解决。这启示我们做事要把握时机,在事物未显乱象、尚处萌芽或脆弱阶段时,就用心观察变化,做好整体规划。时机稍纵即逝,唯有敏锐捕捉,方能掌控全局。正如商业领域,优秀的企业家往往能在市场趋势初现端倪时,就布局战略,在同行尚未察觉时抢占先机,从而在竞争中站稳脚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进一步强调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在事情未成型、未混乱时行动,阻力小、效果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宏伟目标都需循序渐进。但人们常急于求成,老子对此警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违反自然规律、盲目作为易致失败。圣人无为,不妄为,不固执,遵循规律,故而不败。历史上,王莽改制,急于推行不切实际的政策,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最终以失败告终;而汉初的“无为而治”,顺应社会恢复发展的需求,成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人们做事常“常于几成而败之”,临近成功时因松懈而功亏一篑,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慎”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做事初始,人们往往谨慎,但随着进展顺利,便易大意。只有做到“慎终如始”,始终保持谨慎,抵御外界诱惑,坚守初心,才能避免失败。如古代将领在战事胶着时,不因一时优势而轻敌,始终周密部署,才能取得最终胜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老子还提出“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欲不欲”是以“不欲”为欲,不患得患失,如孔子虽有做官抱负,不得志时也能坦然接受,另寻人生方向;“不贵难得之货”是不看重身外之物,以免因物累身;“学不学”是学习要深入,避免一知半解、自以为是;“复众人之所过”则是以自身德行引导他人改过从善。以“道”为准则,顺应万物自然发展,不过度干预,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老子的思想穿越千年,在当今社会依然熠熠生辉。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将知识转化为德行,以“慎”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工作,遵循规律,不盲目冒进。如此,方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人生价值,推动社会和谐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