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代:战国(公元前475—221年)</p><p class="ql-block">来源:秦家山二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级别: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内涵:整块玉雕呈人面形,制作独特,工艺精湛,极其罕见。</p> <p class="ql-block">“幎目,覆面也。”</p><p class="ql-block">缀玉幎目指在幎目上穿缀玉片,由若干各种形状的玉片组成人的面部形象,也称缀玉面罩或玉覆面,为葬玉品种之一。完整的“缀玉幎目”出现于西周晚期。</p><p class="ql-block">西周·《缀玉幎目》 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长44cm,宽40cm。</p> <p class="ql-block">【组玉佩】</p><p class="ql-block">时代:战国(公元前475—221年)</p><p class="ql-block">来源:冯家冢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级别: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内涵:由多件不同种类如璧、环、管、玦、璜、珩、佩、珠等穿缀在一起的玉器组合。《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中的“杂佩”即组玉佩。与身份、君子、淑性、美德相关。</p> <p class="ql-block">玉龙人凤佩(战国中期,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p> <p class="ql-block"><b>人执龙形玉佩</b></p><p class="ql-block">时代:战国(公元前475—221年)</p><p class="ql-block">来源:院墙湾一号楚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级别: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内涵:由一人、二龙、二凤组成。人着网格纹右衽深衣居中,头顶圆形璧,双臂张开各执一龙。二龙相对,龙身虬曲,龙背各栖一凤鸟。造型独特,寓意深刻,浑然天成,巧夺天工。1</p> <p class="ql-block">玉龙佩(战国中期,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p> 玉璧(战国早期,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 玉璧(战国早期,荆州望山桥一号墓) 玉璧(战国早期,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 玉璧(战国早期,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 玉璧(战国中期,荆州熊家冢北侧殉葬墓) 玉璧(春秋晚期,荆州雨台山桃树林墓地) 玉环(战国中期,荆州院墙湾一号墓) 玉璧(战国晚期,荆州高台一号墓)玉珩(璜) 玉珩和玉璜形制大同小异。璜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即有使用,但仅作项饰,到周代开始成为礼器。西周时期,璜是组玉佩中的主要饰物,两端向上,弧背朝下。春秋晚期玉组佩组件增多,璜的重要性下降,变为弧背朝上,两端向下,名称亦随之改变为珩,含有平衡、平稳之意。 玉珩(战国中期,荆州望山桥一号墓) 玉珩(战国中期,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 玉珩(战国中期,荆州凤凰山七十号墓) 玉珩(战国中期,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 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楚地玉器纹饰。 象生形玉佩 荆州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中,象生形玉佩是造型最为复杂、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的一个类别。最常见的玉龙佩出现于春秋晚期,流行于战国时期。其造型包括单体龙,龙凤结合和龙、鸟(凤)、 人、螭结合三种。 龙凤结合的题材是楚人尊龙崇凤的观念的体现,其造型有龙体附饰凤鸟、龙体凸饰凤鸟、龙凤同体和凤首龙身等多种形态。楚国对凤鸟的崇拜尤其浓重,虽然许多时候凤鸟站在龙身上且龙的个体都更大,但至少比凤鸟把虎踩在脚底下的形态还是和谐多了。 玉龙凤佩(战国中期,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 玉龙凤配(战国早期,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 玉龙凤配(战国早期,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 玉龙凤配(战国早期,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 玉龙首虎身佩(战国中期,荆州院墙湾一号墓) 玉龙佩(战国中期,荆州望山桥一号墓) 玉龙佩(战国早期,荆州凤凰山七十号墓)组玉佩 组玉佩是由多件玉器编联而成的装饰品或礼仪用品。楚式组玉佩的主要特点是: 1. 组件品种少,一般以璧、环、珩为中心,兼配玉龙佩、玉瑬,其他玉器基本不用。 2. 组佩多属明器,材质多为青玉,也有美石杂玉,器表加工比较简单,极少抛光。 3. 组佩的编联遵循两侧对称的原则。有些组件敛葬时并未串联,只是仿照组佩的形式进行摆放。 组玉佩(战国中期,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 <p class="ql-block">组玉佩(战国中期,荆州冯家冢北侧殉葬墓)玉瑬/玉剑饰/玉带钩 玉瑬出现于春秋中期,流行于战国,是一种扁长条形挂饰,是玉组佩中常见的配件。 玉剑饰从西周晚期延续至清代。春秋战国时期玉剑饰以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四种最为常见。 战国是玉带钩的鼎盛期,楚式玉带钩以截头状最具代表性。</p> 玉瑬(春秋晚期,荆州院墙湾一号墓) 玉瑬(战国早期,荆州熊家冢南侧 殉葬墓) 玉剑首(战国晚期,凤凰山七十号墓)、玉剑格(战国中期,天星观二号墓) 玉剑璏、玉剑珌(战国晚期,凤凰山七十号墓) 玉带钩(战国中期,荆州二龙戏珠墓地)楚地出土其他玉文化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交通发达,玉器作为精神文化方面的特殊产品,在列国间的交流和传输尤为频繁。在楚墓中,经常发现楚式玉器和其他文化玉器共存。 秦式玉器主要为玉璜,纹饰皆为单线阴刻,线条细而僵直。中山式玉器以一件内外边缘饰间隔长方形网纹玉壁为代表。越式玉器质地一般为石质,纹饰为多圈排列的圆圈纹。东夷式玉器品种则主要有滑石璧、玉髓珩、玉髓环或水晶环等。 中原式玉龙佩(战国中期,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 中山式玉璧(战国早期,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 秦式玉璜(春秋晚期,荆州秦家山二号墓)珠玉琳琅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中,有些玉器发现数量较少,难以统一归类,还有的属于广义玉石范畴。因此最后一个单元集中展示这些Others。 中原周人的玉覆面都是在丝质的瞑目上缝缀若干小玉片,组成人脸的形状。第一次见到用一整块大玉片制作玉覆面,还阴刻有毛发和五官,周边有小孔以供缝缀之用,倒有点大辽的金银面具的样子。其完整的形态,是把它缝在一块方形的丝巾上,再在丝巾的四角分别系上一件小玉佩,入殓时覆盖在墓主的面部。秦家山出土的玉覆面应是楚国玉工借鉴了中原的玉覆面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形式,以满足楚国贵族的需求。 玉印章(战国中期,荆州院墙湾一号墓) 镂雕玉刀首(战国中期,荆州院墙湾一号墓) 玉管、玉玦、玉管 琉璃珠(战国中期) 水晶珠、紫晶管链(战国中期,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 玉髓环(战国中期,雨台山范家坡墓地)、玛瑙环(战国中期,天星观二号墓)<h3>全文完,感谢阅读,喜欢请三连。</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XXQeSLcjVJL4hk08bI7ry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