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杜甫诗歌的后世影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杜甫去世后,他的诗歌才放射出光辉,得到中晚唐诸贤一致推崇,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白居易云"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说杜甫"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杜牧云"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读韩杜集》),李商隐云"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漫成》)。</p><p class="ql-block"> 杜诗之集大成,在元稹的话中呼之欲出,到宋代已成为共识。秦观《韩愈论》曰:"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认为"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陈师道《后山诗话》云:"子瞻谓:杜诗、韩文、颜书、左史,皆集大成者也。"杜甫转益多师,诗中的叙事与写实受《诗经·小雅》的影响,爱国忧民的情怀与《离骚》相近,即事名篇,缘事而发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慷慨悲凉的格调具有建安诗歌的风格。在诗的表现方法及形式、诗的语言及意象等方面,他吸收的更为广泛。就诗人而论,杜甫非常推崇曹植、陶渊明、谢灵运、谢朓、鲍照、庾信,特别对于阴铿、何逊,他说自己"颇学阴何苦用心"。他不薄今人爱古人,对陈子昂、四杰、孟浩然、王维、李白更是推崇备至,从而使他成为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 杜甫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诗人,清代叶燮总结得很好:"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澹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然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句为前人之诗也。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幕,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十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原诗》卷一)杜诗兼有各家风格,崇尚古调,兼取新声,语言雄浑古朴,修辞清丽华美;句法、炼字都到了惊人的地步。杜诗千锤百炼,可为人典则;不仅是唐诗发展的转折,而且深刻影响到后来的诗歌创作。元稹、白居易继承杜甫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韩愈、李贺受杜甫奇崛、炼字的影响,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技法,他们都学杜甫的一枝一节,而开新诗派。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其影响历千年而不衰。</p><p class="ql-block"> 更重要的是,杜甫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品质:仁民爱物与忧国忧民的情怀、自觉的社会良知、崇高热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南宋朱熹赞赏杜甫,将他与诸葛亮、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并列,认为杜甫足以与那些道德高尚、功业彪炳的名臣同样光耀史册。这五个人遭遇不同,但毫无私心,"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王梅溪文集序》)。杜甫崇敬诸葛亮,49岁作《蜀相》,55岁有《八阵图》《武侯庙》《古柏行》及《咏怀古迹》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二人人品高洁,可相提并论。历代士人仰慕杜甫,主要因为他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宋抗金将领宗泽临死时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正是千载英雄有同感。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兵败被俘,有《集杜诗》二百首,自序云"凡我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又有《读杜诗》"耳想杜鹃心事苦,眼看胡马泪痕多"。 杜甫的思想情操影响至今。闻一多称他为"一等的"诗人,认为他是文学与良心二者皆备的代表,指出杜甫有着"伟大的人格",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杜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