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顺着史铁生的轮椅印记走进他的地坛

小贝必胜

<p class="ql-block">   6月24日晚上,耕山书社月度读书分享活动在曹溪一家名唤“老茶馆”的大众茶社举行。主持人是曹松老师,分享的主题是史铁生著的《我与地坛》读后感。此前曹老师发出阅读书目后,我马不停蹄地网购到这本书,并如饥似渴地翻阅起来。老茶馆的陈设很有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风格,在这环境里聆听史铁生的人生故事,更能走进他的“地坛”和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 在史铁生笔下的《我与地坛》里,我跟随他的视角,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命运是公平的,每个人都会经历风雨,不会是一帆风顺。作者起初在介绍他与地坛的“交往”,在这个属于他的小世界里,地坛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和内心活动,聆听他纠结生死、接受命运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上帝为他紧关一扇门,定会再为他敞开扇窗。当他心态有所转变,不再想着结束自己的生命后,拾起乐观心态,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身残志坚四字在他身上有了具像化,用手中笔与腹中墨,重塑出更完美的自己,完成了他最初的愿望,写作是为了让他母亲高兴。</p><p class="ql-block"> 在文中,史铁生记录下时间对应四季,那时的他每日摇轮椅出入地坛,由于瘫痪也常埋冤命运的不公,可尽管如此,在他眼中仍能察觉到许多美好事物,心怀善意去对待素未谋面的陌生人。</p> <p class="ql-block">  史铁生母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他二十一岁起的轮椅人生里,曾有位用无声的爱陪伴自己孩子的母亲,悄悄跟在他身后给予他鼓励,常在地坛中循着轮椅印找到他并偷偷观察,如此小心翼翼,用沉甸甸的母爱保护史铁生的自尊心,又有多少担忧和痛苦需要自己承受。我也曾在母亲腹中生活,怀胎十月她经历无数艰辛;曾经脐带将我们紧紧相连,从腹中的小生命到如今长大成人,经历外地上学、工作,背后有无数次来自母亲的全力付出与托举,却与母亲的距离渐行渐远了,我想应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珍惜眼前人。</p><p class="ql-block"> 在汗流浃背和工作劳累中学会知足,双脚坚实踏在地上行走或奔跑是种莫大的幸运,能够感受冷热交替,肌肉酸痛,联想到曾有在山荱菜地干农耕有过被蚊虫叮咬的经历,庆幸拥有健康的体魄能够在户外劳作、收获体验,而非像作者一般躺在冰冷黯淡的病房中,双眼直瞪天花板的那种苦楚难熬。史铁生曾双脚麻木,其母亲花费许多心思寻得药方,坚持不懈地为他治疗,却也难见成效。</p> <p class="ql-block">  史铁生曾用双手写出的文字改变他的人生,还奋力为他自己撇去麻木生活中的阴霾。人生的确不必太内耗,学会接受与宽容,少纠结无法改变的事实,尝试为自己搭建“地坛”,加强自愈的能力与速度,将乐观心态嵌实,向阳而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