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印记,——呼兰天主教堂游记

一蓑烟雨任平生

<p class="ql-block"> 时光里的印记</p><p class="ql-block">——呼兰天主教堂游记</p><p class="ql-block"> 文图/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 五月,春风恰似灵动的精灵,轻拂着北疆大地。滔滔呼兰河水,悠悠东去,两岸桃红柳绿,生机勃勃。从京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心中满是轻松与喜悦。这趟归乡,就像是为疲惫的心灵寻到了宁静港湾,每一口呼吸都弥漫着熟悉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回乡时间虽短,我却想着一定要好好感受家乡的变化,去那些承载着记忆故事的地方走一走。于是,在一个闲适的午后,我和爱人相伴而行,前往了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小城的街道上,感受着老城百余年独有的烟火气。小城不大,却处处透着繁华,步行其间,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让身心得到极大的愉悦,一天之内,便能将小城的景致尽收眼底。不知不觉,便来到了东大街原五中学校内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  这座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教堂,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静静矗立在岁月的长河里,见证着小城的变迁。它的主体建筑是双塔型法国式教堂,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建筑,塔顶直插云霄,仿佛要与天空对话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2世纪中叶的法国,在中世纪的欧洲极为盛行,最初多用于教堂、大教堂和修道院,后来才逐渐延伸到城堡、市政厅等建筑。呼兰天主教堂建筑面积836平方米,如今教堂外面已扩建成为集观光游览,健身娱乐的广场,拆掉原有校园,拓建广场,给人感受是开阔空旷之感。它高35米,青砖外墙,历经风雨的侵蚀,却依旧散发着古朴的韵味。东西长18.3米,南北宽23米,双塔造型和巴黎圣母院颇为相似,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是有一定道理的。</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欧式穹隆大厅宽敞明亮,两排红漆明柱整齐排列,似乎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教堂两侧的圣母亭与耶稣亭,宛如两位忠诚的守护者。圣母亭内供奉着圣母像,耶稣亭中则是耶稣像,亭内为木质六柱结构,外部设有铁护栏,显得庄重而神圣。教堂主体西侧是天主教堂牧师楼,那是一座仿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二层小楼,与教堂主体相互呼应,共同展现出同一时期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 。</p> <p class="ql-block">  呼兰天主教堂在1999年被列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第四批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哈尔滨市下辖的区县,拥有萧红故居、萧红纪念碑、萧红墓、方台穆昆城址、团山子遗址、呼兰文庙等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全省都是不多见的,足见呼兰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经,呼兰天主教堂下辖石人城、兰西、木兰等地的天主教堂,它青砖瓦土木结构,满满的欧式建筑艺术风格,外观和法国巴黎圣母院极为相似。建筑中所有的门、窗都用青砖砌成拱形,精致而独特。主体建筑两座塔楼中央顶端,镶嵌着红铜制成的十字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神秘的光芒;第二层楼两塔中间处,悬挂着黄铜铸造的大钟,钟体通高1.05米,周长0.95米,想象着它曾经被敲响时,那悠扬的钟声必定传遍了小城的每一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  1908年,法国神甫戴治达主持修建了呼兰天主教堂,在筹建期间,还引发了著名的“呼兰教案”。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没落的满清朝廷进行了的抗争,这段历史为教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1947年,在土改中,教堂被没收;文革时期,又遭到严重破坏,那些珍贵的历史痕迹在动荡中饱受摧残。直到2002年,保留教堂,拆掉五中学校,移地重建,古老的教堂迎来了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教堂前,看着广场上人们悠闲地散步、聊天,孩子们欢快地奔跑嬉戏,东侧广场上二人转风趣表演,吸引游客驻足观看,面对这愉悦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这座古老的教堂,不仅是家乡历史文化的象征,更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牵挂。它见证了家乡的兴衰荣辱,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呼兰人的回忆。每一块青砖、每一道拱门,都像是一位位沉默的老者,讲述着悠然远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历史离我们很远,百年久远苍茫,驻足百年古建前,俯仰之间,红尘岁月已逾百年,我们能够知晓的故事有多少,历史遗留给宝贵文化遗产,保留至今的,还有多少呀?这或许就是我们喜欢追溯历史的根源所在。</p><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寻了一家临街的小酒肆,临窗而坐,点几道家乡特色小菜,畅饮百年品牌的啤酒。在品尝着家乡的美食同时,举目窗外欣赏着古老教堂时光流转的影像。酒入肝肠,思乡之惆怅,化作了满心的温暖与感动。教堂之行,算不上旅游,虽走马观花,却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家乡深厚的文化魅力,让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愈发深沉。</p><p class="ql-block"> 离开教堂时,春辉温润,照在身上暖融融的。心灵深处由衷感慨,无论未来走到哪里,家乡的山水,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记忆的深处,永远不会褪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