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古韵﹒两户人家

且让

这天要拜访的,是位于古城扬州皮市街的耿家大院。<br><br>曾在江都任职的潘市长已经80高寿,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特别提到他辛勤打理的祖宅——耿家大院已经整修完毕,遂有了这次不虚此行的造访。<br><br>小院闹中取静,皮市街著名的“边城书店”对面,耿家巷进去直行,窄到似乎只能容一人行,却别有洞天。<br><br>连续三个门牌号码原来是一家,潘市长的外祖父是扬州名中医,且医术传承六、七代,不仅在古城扬州享有盛誉,更传到全国。 第六代传人耿鉴庭是潘市长的舅舅,1955年,耿鉴庭奉卫生部调令,赴京参加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的建院工作。<br><br>走进修缮一新的耿家大院,修旧如旧的人字顶、木架梁,随处可见的旧碑帖、假山石,还有后院内造型优美的老根枇杷树、盆景银杏……<br><br>更让人饶有兴趣的是听潘市长“讲古”,说到当年宾客盈门、谈笑有鸿儒,更提到外公悬壶济世、悲悯苍生。<br><br>因为得到赠书《前辈风流——扬州耿家巷记忆》,回来迫不及待展卷阅读,看到那么多串联起来的人物关系,更看到许多名人趣事。<br><br>书的另一作者耿刘同是著名园林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颐和园副园长、总工程师,北京市园林局副总工程师。参与主持了颐和园成功申请世界遗产、复建苏州街等工作。 在潘市长的《施惠无念》一文里,读到这样一个细节:<br><br>“耿家几代人视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成为家风。外公外出应诊的药箱,是自己定制的小木箱,箱盖上铭有明末清初名士周容(1619—1692,字茂三)的题词:“补耶泻耶,医者谁耶?慎之慎之,天命尔司”,时时提醒自己,医生的天职是什么?我知道的几件事反映出患者和民众对外公的尊敬绝不一般。<br><br>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用一根竹竿横跨街心晾晒衣服是常见的事,皮市街更是如此。衣服滴水和有碍通行,经常引起行人和住户之间的龃龉和矛盾。有一天下午我从外公家回去时正逢外公出诊,外公便抱着我坐上了黄包车捎我一段路,黄包车出了耿家巷口进入皮市街,街上的住户纷纷把晾在街心的衣裤叉到一边,让外公通过后再叉回原处晾晒。这是街坊邻居发自内心对外公的尊重和礼遇。”<br><br><b>从古到今,有钱有权并不少见稀奇,真正能得到老百姓发自肺腑尊重的有多少?</b><br><br>提到祖宅修复,潘市长一直说:“到我这一代,做点事,把祖上的功德留点印迹下来,也算是我们对社会的一点贡献。”<br><br><b>一本书、一座院落……这个中医世家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自己的脚印。</b> 想起另一户扬州人家,孙宁大姐也写过家族史《小秦淮河钩沉》,只是每次和孙大姐及戴大哥的小聚,都忙着讨论政法界的趣事,更因戴大哥曾经任职盐城,所以盐城方言的表达也是我们笑不够的话题。<br><br>“你家砌这几间屋大约要花几文?”<br>“足见足见。”好像满桌都在附和:“本乡本土,足见足见。”<br><br>身为局长的戴大哥一头雾水却不便再问:“足见是多少钱?”<br><br>还有一次,他见一老太卖菜,遂问价,老太异常热情:“爹爹(音:嗲,第一声),嗯这个菜好呐。”<br><br>吓得戴大哥直溜,怎么七十几的人称呼他这五十几的“爹爹”?<br><br>这些趣事,让我这个盐城人笑弯了腰:<br>“足见,就是‘有限’的意思,爹爹,是对男性的尊称,老家盐城的风俗是,常常跟着家里最小的孩子称呼人,所以,十岁的我就被称呼为老布(第一声,姑妈的意思),二十几岁,经常有姐姐喊我‘老姑老太’,一点也不奇怪。”<br><br>那次孙大姐拿出她写的书,着实吓了我一跳,印象中的她温婉贤惠、知性美丽,却原来是腹有诗书气自华。<br> 因孙大姐曾外祖父是广州医科大学董事,后代多从医,其父亲、舅舅均为名医,大姨妈赵钧鸿是香港晶晶幼儿出版社创办人,香港幼儿教育的先驱。<br><br>当年的广州西关大户开枝散叶,儿女们就像种子,撒向祖国各地,多年后,更多后代漂洋过海,演绎出一代又一代的故事。<br><br>猛然想到陈冲的家族自传《猫鱼》,从外祖母的逃难写到母亲出国留学,从她自己80年代的闯荡到多年以后的回归,每一个家庭的变迁都和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每一个小家都折射了社会的发展。<br><br>突然发现一个现象,后人一心要留下先人印迹的,悬壶济世的医生职业是重要的诱因。<br><br>中医的重要理念:<b>顺应自然、阴阳平衡、因人而异、“上医治未病”。</b><div><br>西方希波克拉底誓言也强调医生的责任和义务,倡导医学的尊严和专业性,呼吁医生关注社会公益。<br></div> 历史也证明,<b>秉承“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范仲淹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br><br>泱泱华夏、古韵古城,身边的两户人家折射了时代的发展与人类的命运走向。<br><br>潘市长常说:“把房子修缮好,也是我对家族、对社会的一个交代。”<br>孙大姐在作品后记中写道:“写下我家族的百年历史,呼应着我们民族的复兴。作品的意义,远远大于文字本身。”<br><b><br>世界那么大、世界也很小。</b><br><br>潘市长的表哥耿刘同,曾参与颐和园苏州街的复建,难怪那江南气息深入骨髓;<div><br></div><div>孙大姐的好朋友蒋霞萍,一个温婉睿智的扬州女性,因缘巧合嫁给了华人神探李昌钰,和老政法戴大哥更多了交流的内容。<br></div> 能够走近古城老屋,通过几个人、几本书看到历史的光影交错,也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br><br> 2025年7月1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