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丹青韵长歌

温故知心

<p class="ql-block"> <b>花鸟丹青韵长歌</b></p><p class="ql-block"><b> 戴戍</b></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书房素白墙上,一幅《百花丛中》的花鸟画宛如时光静静诉说着艺术的永恒。画面之上,牡丹开得热烈而肆意,花瓣层层叠叠,纹理间流转着丝绸般的光泽,细腻得仿佛能触摸到花瓣上凝结的朝露。那些盛开的花朵,在墨色枝叶的映衬下,娇艳欲滴,似有暗香从画中幽幽溢出,萦绕在鼻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花丛间,几只鸟儿灵动栖息。它们的羽毛流光溢彩,阳光下,每一根翎羽都闪烁着光泽,那一双双眼睛炯炯有神,透着灵气,恰如欲跃出画面,振翅高飞,带来满室的艺术气息。这幅画于我而言,不只是一件艺术作品,更像是一位相见如故的挚友,它的到来,让整个书房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浓墨重彩、充满活力的花鸟画,出自画家杨宝峰之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杨宝峰是一位在省内外书画界颇有影响的画家。他曾担任辽宁省美术馆馆长,是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如今他虽己退休,但又肩负起辽宁开明画院院长、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的重任,在艺术的天地里继续耕耘着。</p><p class="ql-block"> 我与杨宝峰是相识相知三十余载的知交,这段漫长的岁月,让我得以见证他在绘画之路上的每一步成长,感受他对艺术矢志不渝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天赋与热爱,是他艺术之路的起点,亦是他前行的不竭动力。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杨宝峰生于寻常巷陌,自幼便与画笔结缘,童年时期,笔和纸是他最亲密的伙伴。那时的他,沉浸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里,笔下诞生了三头六臂的哪吒,神通广大的美猴王,英勇无畏的小将军岳云。七八岁时,画画是他纯粹的兴趣与热爱,如同孩童玩耍般充满乐趣,虽只是涂鸦,却显露出他那份不凡的天赋。</p><p class="ql-block"> 十二三岁起,他在懵懂之中开始主动探索绘画的更深领域,接触速写速描。在那个物资和文化氛围匮乏,画册稀缺的年代,没有专业老师指导,他便想尽办法朝别人借阅画册,将报纸上刊登的速写和国画作品小心翼翼地剪下来,粘贴成册。每向他人借到一本画册,他都如获至宝,反复临摹,甚至将画册上有文字讲解的部分,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营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十五六岁时,他开始尝试创作。在每一次的学校组织学工学农劳动归来后,别的同学只完成写一篇劳动体会的作文,他却别出心裁,用水彩笔在作文上配上一幅幅生动的插画——《我给师傅搭把手》描绘着劳动中的协作与温情,《小小社员》中跃动着田埂上的青春,《我是养猪饲养员》刻画了对平凡劳动者最美的赞歌。这些作品里,满是他对生活的观察与热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十七八岁,他将目光投向国画领域,对任伯年、齐白石、潘天寿、王雪涛等国画名家的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买不到这些名家的画册,便广泛收集印在挂历上的作品,反复揣摩名家笔墨。他仰慕国画大师宋雨桂先生,他向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张子明学习国画与篆刻,他虚心向抚顺前辈画家张英武、汤文奇等数十位画家请教。同时他广交画友,九十年代,他雷打不动,每周都去沈阳八一公园“书画沙龙”与省内同行切磋技艺。凭借着这份执着与努力,在二十岁弱冠之年的他便崭露头角,在抚顺书画界成为小有名气的青年画家。参加工作后,他多次代表抚顺发电厂参加全国电力系统书画展,并屡获佳绩。他的才华很快被认同,作为特殊人才他被调入市文化局,负责市博物馆陈列设计工作,开启了专业性的艺术征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然而,艺术之路是漫长的探索之旅,唯有坚持,方能行稳致远。从七八岁执起画笔,到如今走过人生一甲子,在这半个世纪笔墨生涯的艺术修行中,他追求星晨大海,却从莫忘脚踏实地。他把那些斑斓的色彩,视为生命力量的绽放,灵魂的寄托。他潜心临摹《芥子园画谱》,潜心钻研中国画的创作过程、章法布局与基本技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他数十次登黄山,去山东荷泽,河南洛阳等地采风写生。用手中的画笔,记录着晨雾缭绕的轻纱,捕捉景物光影的变幻,远处的房舍、山水若隐若现,近处的枯枝苍劲。他常常思考,画家的使命是什么?或许,是让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得以永存。就像春天的花开得再美,也终会凋谢,夏天的绿叶再翠,也会枯黄。但画笔能让这些瞬间美好的芳华永远停留在宣纸上。于是,他把氤氲的墨香装在时光的容器中,数十年立于画案前从未间断,挥毫泼墨,那些或浓或淡的墨色,或明或暗的色彩,在宣纸上交织、流淌,绘就出了万千世界的多彩舞姿,抒发了赞美时代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杨宝峰的花鸟画独具特色。他的作品构图巧妙,看似舒展随意,却无一丝杂乱之感;花鸟造型精准生动;画面洒脱奔放,又透着沉稳大气,有着内在的张力与真气。在用墨与着色上,他更是技艺精湛,浓淡相宜,层次细腻。每一处过渡都自然流畅,表现出画面的质感与光影变化,赋予作品别样的韵味。他画牡丹,多以淡墨起笔,勾勒出花瓣的形态,再用浓色点缀,使观赏者在淡墨浓彩的交织中,领略到丰富的层次变化,仿佛置身于牡丹花海之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他的画作,既传承了传统技法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大写意的用墨着色风格。运笔时,或轻快如春风拂面,掠过纸面,留下灵动的痕迹;或凝重似高山巍峨,在转动间忽然收笔,勾勒出对象的形态与神韵。每一处细节,他都精心处理,没有丝毫匠气。这是他在长久的研习修行中,不断沉淀、追求艺术之美所达到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如今,杨宝峰在艺术领域成就斐然。在众多全国性的美展中,总能邂逅他作品。他的画作曾入选全国“第五届、八届、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展”,以及“全国牡丹竞选国花画展”等重要展览。他的作品更是走出国门,被多个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深受国际友人的珍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杨宝峰不仅在绘画艺术上造诣深厚,更以自己艺术之路的经历,言传身教,激励着抚顺一批热爱绘画的青少年在艺术之路上不断前行,多年来他培养了众多优秀绘画人才,为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90年代初以来,抚顺一些曾受他启蒙教育的孩子,在绘画的道路上茁壮成长。当年那些饱蘸彩墨画童年的“小小画家”们,长大后有数人考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鲁迅美术学院等知名艺术院校。这些从抚顺走出去的孩子,已成为80、90后新锐艺术家、雕塑家、画家、设计师,他们在国际国内的艺术大赛中频频获奖,为家乡赢得了荣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暮色映入书房,我再次细细端详这幅《百花丛中》的花鸟画,恍惚间,仿佛踏入了一个宁静优雅又充满活力的艺术世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皆是杨宝峰一笔一划精心涂抹而成,是他艺术灵气与情感的延伸。画面中,绽放的花朵、灵动的鸟儿,彰显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独特魅力,更蕴含着和谐之美的深刻内涵。</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艺术蓬勃发展的道路上,杨宝峰始终坚守着中国花鸟画的艺术阵地,弘扬传统艺术的馨香。他在宣纸上书写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p><p class="ql-block"> 他从抚顺走向辽宁,再走向全国,成为知名画家。</p><p class="ql-block"> 他的画室里堆满了各种画作。有的色彩缤纷像春天的花园;有的色调金黄泛红像深秋的落叶。他常常站在他的画案前,凝目深思中充满自信。他说只要画笔在手,就不会感到孤独,他会努力记录大自然之美,与更多的人分享。</p><p class="ql-block"> 是的,杨宝峰在半个世纪的丹青生涯中,始终保持着少年时初见《芥子园画谱》的悸动。他的故事,他的画作,就像一首悠扬的长歌,在花鸟丹青间久久回荡。</p><p class="ql-block"> 如今,画案墨迹未干,又一段与笔墨的私语——在永无止境的漫漫艺术长路上,他是永不停歇的那个歌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写于二O二五年七月</b></p> <p class="ql-block">  作者:戴戍,v信温故知心,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在藏蓝色警营从警三十余载。他,把拙者白天黑夜对着屏幕敲打出的一行行一页页文字,视为流淌岁月的感动,向友人倾诉的心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