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飞行团服务的岁月

唐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为飞行团服务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文/唐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某天,在某旅政治部干事、已转业战友健民和力军陪同下,当又一次站在老部队营区里时,内心泛起了涟漪。岁月流转,物是人非,唯有那栋承载过团政治处无数个日夜的老楼房,依然在风中顽强矗立。</p><p class="ql-block">我们边走边听旅干事介绍,原团级编制现已升级为旅级单位。最令我意外的,在机库竟有一位地勤老兵一眼认出了我。那声略带沙哑却无比熟悉的“老主任”,瞬间将我带回了二十多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我与飞行训练同频共振、血脉相连的三年。</p><p class="ql-block">那是1998年3月,报到仅三天,师政治部便下达紧急任务:要求我团迅速上报一份思想教育经验材料。团翟政委的目光沉甸甸地悬在了我的头上。初来乍到,但我深知,这是证明自己的关键“第一笔”。我当即点将:沉稳的陈副主任、湖南口音的袁股长,加上可靠的杜干事。我们四人一头扎进政治处那间堆满文件的小屋。浓烈的纸张油墨气味、隔夜茶水的气息,还有熬夜提神的香烟烟雾以及观点的争论声,在狭小的空间里混合、发酵,共同构成了那个材料撰写的战场。</p><p class="ql-block">经过两天两夜的鏖战,白纸上爬满了难以辨识的“天书”,凌乱的线条和符号诉说着思维的激烈碰撞。当读到稿中那句“正确处理军旗与国旗关系”时,团翟政委“啪”得点燃了一支烟:“这话写到点子上了!军魂与国魂,本就是同一条血脉里奔涌的忠诚!”那晚走出空勤大楼,抬眼望去,窗外的星光仿佛也格外明亮清澈。~,我心想,这不仅仅是一份材料的通过,更是与这位团政治工作领导者之间信任的初次校准。</p><p class="ql-block">相互信任的基石,战友之间的情谊,绝非朝夕之功,向来是由无数个不眠的深夜、一盏孤灯、一碗热面共同浇铸而成的。此后的三年,政治处那扇窗户常在凌晨两点依然灯火通明。陈副主任、先后两仼组干股长建华和金义,还有干事建民、兆亭、春光、力军、冬宁,打字员小刘……这些名字,连同他们伏案写作的身影,至今在我脑海中念起,仍带着方便面调料包的咸香气息,混合着深夜特有的、略带麻木却又异常清醒的精神状态,那是青春在使命熔炉中锤炼出的独特烙印。</p><p class="ql-block">回想当年,有多少次我们围在那张简陋办公桌旁,在烟雾缭绕中为一个思想工作的切入点、一篇材料的逻辑架构争论。比如某篇给军政委汇报材料的核心观点如何提炼?某项具体工作的实施方案怎么定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时而针锋相对,时而又因某个绝妙点子而爆发出笑声。当争论陷入僵局,陈副主任总是默默起身,递过一碗刚泡好的方便面,碗沿甚至可能还沾着他指甲缝里没洗净的油墨印子,带着他沉稳江苏语调说:“先垫垫肚子,吃饱了才有力气接着干!”;金义股长则皱着眉头,努力破译我那张狂飞舞的“天书”,最终总得靠打字员小刘这位“密码专家”的精准“翻译”,文稿才能柳暗花明。</p><p class="ql-block">昏暗的台灯下,方便面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彼此写满疲惫却依然专注的脸庞——那是青春在使命的熔炉里反复锤炼出的纯粹信念与不屈韧性。那简陋的大碗里,盛着的不仅是果腹的食物,更赋予了同甘共苦的友情以真实的温度。日月如梭,后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走上了更高的岗位。然而,当聚会回首,大家最怀念的,仍是当年那碗在深夜陋室里,就着汗水与争论咽下的方便面里,所蕴含的毫无保留的肝胆相照。</p><p class="ql-block">然而,蔚蓝的天空并非总是万里无云。在我担任主任的第一年,“115”轰炸训练事故猝然撕裂了靶场周围的宁静。四名小学生瞬间凋零,另有九名孩子重伤。那份全军通报,死死压在全团官兵的心头。各级工作组接连涌来,检讨、反思、追责,成了那段灰暗日子的主旋律。在彻查中,一个被刻意掩盖的问题被无情放大:飞行前至关重要的“三摸底”会议原始记录,竟被冯干事擅自涂改!改成:“11月5号团里跨区机动训练,炸弹易误投学校区域。”这行提前的假警示,若未能被及时发现并纠正,无异于在已经鲜血淋漓的巨大伤口上,再冷酷地插上一刀。那一刻,冷汗浸透了我的后背。事后,尽管痛心,我还是请他离开了政治处。从那时起,“先讲问题,再谈成绩”成了我们团向上级汇报的铁律。那些在深夜里伏案撰写深刻检查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地领悟到:思想政治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与侥幸,它必须是托举战机安全飞行最坚实的后盾。</p><p class="ql-block">我们如果把政治处比喻为人的心脏,那么它永远只为飞行而跳动。所以我的战场,还远不止于办公桌上的文件,更在于飞行员宿舍促膝谈心的灯光下,在弥漫着机油味的机库地沟里,在指挥塔台俯瞰跑道的方寸之间。</p><p class="ql-block">我时常拿着记录本,走进飞行员的房间,拉把椅子坐下,一聊就是大半天儿。耐心倾听他们的压力、思念与点滴。飞行员老马也是副团长曾拍着我的肩膀感慨:“唐主任,跟你这么唠一唠,心里那点烦闷,好像顺畅多了!”飞行灶的餐桌,同样是我们沟通的重要“空域”。当得知飞行员家属随军后工作安置困难时,我立刻带着相关干事跑四平市政府沟通协调,甚至在地方电视台访谈中大声疾呼,幸运的是难题最终解决。只有这样,飞行员方能心无旁骛地守护蓝天。</p><p class="ql-block">飞行前一天的“三摸底”会议,是我们为飞行员安全设置的最后一道屏障。记得有一次,敏锐地察觉到飞行员老杨情绪异常低落。深入询问才知,他与妻子长期两地分居,隔阂日深。我立即向团新任张政委汇报。经商议,决定特事特办,派人赶赴他河南老家,将他妻子接到部队。在食堂安排了一顿家常饭,大家恳谈、调解。坚冰终于融化。当老杨精神抖擞地重返蓝天,战机呼啸着刺破云层的那一刻,那强劲的引擎声,便是对我们政治工作最有力的肯定。</p><p class="ql-block">服务飞行事业,既要脚踏实地,也需锐意革新。看到“飞行快报”还是老旧的油墨印刷、传递慢时,我果断申请购置了移动式大尺寸触摸屏,摆放在飞行现场醒目位置。电子快报图文并茂,即时更新,立刻赢得了飞行员们的称赞。随后一个深夜,我和干事力军对着电脑反复推敲。当“电子快报创新应用经验”的雏形在黎明中诞生,熬夜的疲惫被创新的兴奋取代。这份经验后来被军区空军通报转发。</p><p class="ql-block">1999年,互联网络兴起,我力主创建了飞行团内部政治工作局域网。刚从军校毕业的周干事成为助手,我们购置了10台电脑(当年非常奢侈),沿着营区电话线精心布局电缆,构建起信息传输的“血脉”。周干事设计了数据库架构,划分出清晰的文件夹体系。局域网启用后,效果立竿见影:计划同步下达、制度即时查询、经验快捷流通,其做法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进行了推广。</p><p class="ql-block">为让精神食粮更精粹,我改革了报刊订阅机制。各飞行大队重复订阅的报刊被集中,装修了宽敞阅览室。除了基本党报,特意增订了60多种杂志,更搜罗飞行员家乡的地方报纸。当看到他们捧着来自故土的报纸,眼中掠过熟悉的山水地名时,那份慰藉无声地滋养着蓝天赤子之心。卡拉OK厅和乐队的恢复升级,则让军营多了歌声与欢笑。飞行员们引吭高歌——“我爱祖国的蓝天……”,紧绷的神经在韵律中悄然松弛。</p><p class="ql-block">2001年,军区空军命令下达,全团开拔,奔赴南方某机场驻训。在陌生的空域与营盘里,政治工作面临全新挑战。我们如履薄冰,白天深入一线,晚上挑灯夜战,摸索异地驻训的政治工作机制。紧张忙碌间隙,意外重逢了南京军校的恩人及北京空军指挥学院的老同学。豪华饭馆里,清茶飘香,烟雾袅袅,军校趣事、部队见闻、未减豪情在酒杯碰撞与开怀大笑中翻滚——那一刻,重逢的暖流冲淡了疲惫,让人珍视着这人世间最朴素的温暖。</p><p class="ql-block">三年政治处主任的时光,快得如同一架开足加力的战机,呼啸而过。2002年卸任离开时,背包里带走的,绝不仅仅是履历表上一行墨迹。更深切烙印在灵魂深处的,是那份对军队、对飞行事业、对战友的忠诚和厚爱,是沉重的责任担当,是与战友们用无数日夜共同熔铸的滚烫情谊。这些无形的财富,早已融入血脉。</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后重访故地,当年并肩作战的兄弟们又一次汇聚。时光无情,皱纹爬上脸庞,白发侵染鬓角。然而,彼此重重一拍肩膀和一个拥抱,那声脱口而出的“唐主仼”、“老闫”、“老张”、“老马”、“小姜”,带着往日的腔调,瞬间打开了记忆尘封。</p><p class="ql-block">老部队老办公楼静默伫立,远处跑道上,新锐战机金属蒙皮折射出冷峻光芒——时光奔流,钢铁战鹰会迭代,跑道会延伸,但有些东西,如同经过淬炼的合金,永不锈蚀:那是我们用青春与热血共同浇筑的信念基石;是如同航空媒油般炽热的、纯粹深厚的战友情谊。</p><p class="ql-block">原来如此,军营里最坚固的堡垒,从来不是冰冷的飞机、钢筋水泥砌成,而是由一颗颗赤诚之心紧密相连的精神长城;蓝天之上最可靠的航标,也永远是那些曾在风暴中与你并肩而立的熟悉身影。我此生有幸遇到一起战斗过的兄弟们,这份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醇厚的战友情谊,足以穿透时光,为所有归航的战机翅膀,标记下那永恒不变的、温暖的返航坐标。</p><p class="ql-block">它无声,却震耳欲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