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木匠到文化遗产守护者:宋庆林的收藏传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原晋中市文化局局长、晋中广播电视台台长、晋中日报社社长巩海湛曾以“吉林榜书称冠,庆林收藏叫绝!手足京晋比肩,门第书香绵延”,盛赞平遥普洞宋吉林、宋庆林二兄弟。上期我们领略了有“中国匾王”之称的宋吉林老师的书法风采,本期,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他的亲弟弟——收藏家、晋商文化研究学者宋庆林的传奇人生。</p><p class="ql-block">宋庆林主要</p><p class="ql-block">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晋商印记》——浙江人民出版社</p><p class="ql-block">《汉口山陕西会馆志》——三晋出版社</p><p class="ql-block">《宋庆林晋商资料汇编》——广西师大出版社</p><p class="ql-block">《晋商萃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庆林生于1959年,从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退休。尽管文化程度仅为初中,因特殊年代家庭成份较高,无缘推荐上高中,早早开启务农生涯。17岁时,他在石灰窑担石头,18岁跟着二叔学木工。一次偶然,他在普洞发现一座烧毁三分之一的木龛,以70元购入,经修复雕琢后竟以730元售出。这次经历,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他对古建、古玩、古籍的无限热爱,也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来,应乔家大院馆长之邀,宋庆林走进这座闻名遐迩的晋商宅邸。起初,他专注于破损古建的修复工作,还匠心独运打造出祁县微缩老街,精湛技艺赢得馆内众人赞誉,也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赞叹不已。此后,他深耕乔家大院陈列工作,在古玩行业摸爬滚打近40年,对木器、青铜器、瓷器、字画、钱币等领域均有涉猎,尤其痴迷晋商票号文化,珍藏众多珍贵帐本与印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庆林堪称一位传奇的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者。从木匠到修复师,从收藏爱好者成长为专业研究者,他凭借木工手艺叩开乔家大院的大门,以敬畏之心、坚持之志,在三十多年的业余时光里,将散落民间的古籍、钱币、拓片、瓷器等一一收入囊中。多年来,他在收藏事业中倾注大量心血与资金,仅帐簿类藏品就达20多万页,修复的近300件墓志铭摞起来足有两米多高。那些破烂残缺的帐本,经他妙手修复后平整如新,“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如今,他的收藏早已超越单纯的收藏与修复,成为对濒临消失文化遗产的有力守护。为维持收藏事业,他逐渐形成“以藏养藏”的经营模式,在艰辛与无奈中,收获着传承文化的独特快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庆林的成就获得广泛认可,耿彦波、常嗣新、冯骥才等省内外专家纷纷点赞,他还被山西大学、河北大学、广西师大等高校聘为专家,并受邀在国际经济论坛上发表重点发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整理山西账本时,宋庆林敏锐发现晋商崛起与家族联姻的紧密联系。他收藏的数百份晋商人墓志铭,勾勒出晋商群体的独特画卷——他们彼此关联,秉持共同理念与行为准则。在家乡与经营地,每逢灾年便开仓放粮;国家危难之际,慷慨解囊;平日里济弱扶贫、乐善好施;治理商号时,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从这些墓志铭中,我们得以提炼出晋商“行大道、重仁义、讲诚信、思进取、乐施善、常节俭、守孝道”的生活与商业伦理。希望晋商精神能代代相传,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墨韵传千载 椽笔耀华光——朱熹榜书传承人宋吉林的翰墨传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代书坛,宋吉林堪称一座熠熠生辉的艺术丰碑。这位生于1957年平遥普洞的书法大家,以其非凡的艺术成就和不懈的传承精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早年,他高中毕业即投身教育事业,三尺讲台育桃李十三载;后又涉足印刷领域,精研十春秋。2008年,天命之年的他携妻带子,毅然踏上北京这片热土,开启了追逐书法梦想的新征程。成为蜚声书坛,享誉全国,德艺双馨的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理论筑基 范式重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数十年来,宋吉林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执着,深耕朱熹榜书研究领域。他系统梳理朱熹榜书的艺术特征,从笔法、结构到气韵,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终构建起一套完整且严谨的朱体书法理论体系,填补了传统书法研究的重要空白。在创作实践中,他始终恪守“中宫紧凑、筋骨遒劲”的结字法则,以雄浑刚健的笔触,将儒家正气灌注于笔端。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是千年书风在当代的鲜活重现,让古老的书法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典籍编纂 学术立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吉林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他倾尽全力编纂的《朱熹榜书大字典》,以繁简对照的创新体例,系统收录朱熹榜书经典字形。这部字典,既是对传统书法资源的抢救性整理,更是为学界提供了权威的研究范本。它犹如一座灯塔,为朱熹榜书的学术传承与技法研习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创新创作 艺境升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创作实践中,宋吉林既坚守传统根基,又大胆创新求变。他以朱熹榜书为源头活水,巧妙融入现代审美意趣。他别出心裁地将清代平遥及全国各地票号常用字集成七律《晋商字号咏》:“德厚福鸿锦永长,元亨万利復丰祥,顺达盛裕魁谦成,大义泰和庆鼎康,泉海聚宝荣发广,汇源恒茂日昇昌,协同乾瑞信蔚远,积玉兴隆通百川”。这56字,任意三字组合,便可成就一个商号,经计算竟可组成27720个商号,堪称奇文妙作!此外,他创作的正草隶篆诸体《龙腾盛世》25米长龙巨制,以及榜书《中华字经》(4000字无一重复)、《华夏颂》等作品,无不彰显着他深厚的艺术造诣。这些作品既承载着历史文脉的厚重,又洋溢着时代的灵动气息,成为众多艺术机构与文化名人争相珍藏的艺术瑰宝,更是传统书法创新发展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文化传扬 四海流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非遗文化的坚定践行者,宋吉林始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他题写的匾额,遍布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与商业地标,成为一道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受外交部礼宾司委以重任,为58国驻华大使馆题写“龙”字作品作为国礼。这些作品,跨越国界与文化的藩篱,以笔墨为桥梁,将朱熹榜书所蕴含的东方美学魅力展现给世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p> <p class="ql-block">吉林榜书誉满神洲</p><p class="ql-block">庆林典藏名扬四海</p><p class="ql-block">手足京晋并秀 </p><p class="ql-block">门第翰墨流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朱熹榜书传承人宋吉林与收藏家宋庆林的艺术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朱熹榜书传薪火 椽笔生辉耀古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代书坛,宋吉林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与执着的传承精神,成为朱熹榜书艺术的重要弘扬者。1957年生于平遥普洞村的他,早年耕耘教坛十三载,后投身印刷行业精研十载。2008年,他毅然携家北上,以笔墨叩响艺术圣殿之门,终成当代书坛德艺双馨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穷理尽性 承古开新</p><p class="ql-block">宋吉林以"十年磨一剑"的治学态度,系统梳理朱熹榜书艺术精髓,从笔法筋骨到章法气韵,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创作恪守"中宫紧敛、外拓雄强"之法,以刚健笔势传儒家正气,使千年书风在当代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典籍纂辑 功在千秋</p><p class="ql-block">倾心编著的《朱熹榜书大字典》,以繁简对照体例集朱书精粹,既为传统书法存亡继绝,更为后世学者立圭臬。这部集大成之作,堪称朱熹书法研究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妙笔生辉 融贯古今</p><p class="ql-block">其创作的《晋商字号咏》匠心独运,五十六字可衍化二万七千余商号名;二十五米《龙腾盛世》长卷气吞山河;四千字《中华字经》榜书无一重样。作品既承文脉之厚重,又具时代之新意,被海内外藏家竞相珍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墨润四海 文化使者</p><p class="ql-block">受外交部礼宾司委托,为五十八国驻华使馆题写"龙"字国礼。其翰墨跨越疆域,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让世界领略东方美学的永恒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木匠心系文脉 典藏守护文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庆林先生1959年生于同村,虽因时代际遇止步初中,却以木匠之身成就收藏大家。从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退休的他,用四十年光阴谱写了一曲民间文保壮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慧眼识珍 妙手回春</p><p class="ql-block">青年时偶得残损木龛,经巧手修复价值倍增,由此开启收藏生涯。在乔家大院期间,不仅精研古建修复,更亲手打造祁县微缩老街,令观者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沧海拾珠 文脉薪传</p><p class="ql-block">珍藏晋商票号账册二十万页,修复墓志铭三百余件,累积高度逾两米。那些濒临湮灭的文书经其修缮,得以重焕生机,为晋商文化研究留存珍贵实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以藏养藏 知行并进</p><p class="ql-block">在清贫中坚守文化使命,开创"收藏-修复-研究"的良性循环模式。其事迹获耿彦波、冯骥才等名家赞誉,堪称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兄弟并秀 各领风骚</p><p class="ql-block">宋氏昆仲虽术业专攻不同,却共同诠释着文化传承的真谛:兄长以笔墨延续书道正脉,胞弟用匠心守护历史遗珍。他们的故事证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既在学术殿堂的深研,更在民间沃土的深耕。在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这般殊途同归的坚守,正为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黎春2023年7月1日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