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晋商墓志收藏四十载述怀 (宋庆林) 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亡是必然的,而墓志铭作为悼念亡者的文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凡能在身故后立墓志铭的人,一般多是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对社会与家庭有所贡献,人品道德受人尊仰。所谓“盖棺定论”,实际上就是墓志铭的作用。笔者四十多年前开始收藏晋商名人墓志,迄今已积累近四百种,期间经历,颇有所感。墓志是镌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墓志铭是墓志的正文部分,刻于石板正面。志铭通常由“序辞”和“铭辞”两部分组成,有的也附刻他事。“序辞”又称“志文”或“序文”,文体一般为散文,原则上不可粉饰,需实事求是,实际上则略有出入,体现为“称美不称恶”。“序辞”行文多详实,通常记录亡者的籍贯源流、家庭成员、生平事略、生卒年代、娶何地何人之女(包括再娶再续)、官职爵位、社会关系、子女顺序及婚配、葬地等内容,有的还包括墓志的制作缘起、制作人等。“铭辞”,又称“铭颂”,通常为墓志铭的最后一段,以韵文概括全篇,系对逝者悼念与安慰歌颂之词。完整规范的墓志铭内容上包括:首题、撰书人题名、序辞、铭辞、刻工。旧时讲究人家的墓志铭一般由撰文人、书丹人、篆盖人分别完成。撰文多请当朝的官员、名家或本地的文化名人,他们书囊深厚,妙笔生花,也有的是家族内部自己人撰写,甚至有自传墓志铭者。书丹与篆盖都是请书法界负有盛名者完成,书体多样,真、草、隶、篆皆有,体例规范,辞赋严整。墓志铭用词讲究,从用词可判断亡者的一些信息,如男性死亡叫“驾鹤西游”,女死亡叫“驾返瑶池”,六十岁正常死亡叫“享寿”,三十岁至五十九岁正常死亡叫“享年”,三十岁以下死亡叫“得年”,男性六十岁以上正常死亡叫“寿终正寝”,女性六十岁以上死亡叫“寿终内寝”。服丧者(孝子)当父亡时为“孤子”,母亡时为“哀子”,父先亡母后亡为“孤哀子”,母先亡父后亡为“哀孤子”。对于死亡的称法也有多种,平实的有卒、殁、薨等,婉辞如千古、作古、长眠、逝世、辞世、谢世等,祝愿辞如上西天、仙逝等,对某类亡者有固定用法,如早亡者称为夭折、早逝,饥饿至死者称为饿殍,僧人去世称为圆寂等。在文中妻子为夫人,妾为如夫人,一品二品为夫人 ,三品为淑人,四品为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为安人,七品为孺人,八品为八品孺人,九品为九品孺人,子孙有功绩,前面加太夫人。墓志铭一般由上下两块石头组成,称为“一合”,上为篆盖,既保护墓铭,又兼刻标题,下则是志铭全文。其形状不一,有大有小,有方有矩,少数地区采用子母凹凸形式,工艺复杂,要求较高。制作一合墓志铭,从选材至毛石加工、打磨,到书写上石,一整套工序颇为复杂,制作完成后还需传拓、装裱,是一个极其繁杂的过程,并且须在未下葬前拓好装册,时间紧迫,要求又高,故存世有限,只有少量的供馈赠亲友或用作家庭档案来保存。墓志铭是一部综合性的百科文献,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地理、人文、医疗、交通、婚丧嫁娶、民情风俗等丰富的时代信息,是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领域研究的重要史料。与墓志铭同样起到记录逝者生平的文体还有三种,在此一并述及:一是墓表。其功用与墓志铭相似,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墓志铭是埋入墓中的石刻,追求永久,以防陵谷变迁,而墓表树于墓前,供世人观瞻。墓表有碑阳、碑阴之分,内容不及墓志铭深入详细,多彰死者的善行与美德,墓志铭则更像亡者的一篇传记。二是神道碑。神道碑是为古代高等级坟前的标志性建筑,是一种纪念性的石刻,通常用于纪念历史上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因此对使用者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只有五品以上官员及封赠先祖经皇帝批准,方可修建神道碑。如清代治河名臣、东河总督、山西大同浑源县人栗毓美,因治河贡献突出,道光皇帝御赐树建神道碑,以表彰其功绩,该碑高大宏伟,其内容与墓志铭相差无几,这在古代中国也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三是行述,也称行状,是指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由逝者的门生故吏或亲友子女谨述,旨在为撰写墓志铭的文人提供立志依据。有身份地位且颇为讲究的人,在身故后同时有行述(行状)、哀荣录(挽联、诔文、家训可附入)、墓志铭,如乾盛亨票号经理平遥武日中便是如此。从清代、民国时期的山西省来看,墓志铭区域分布有所差别,最多者为晋南,次之晋中,再次之便是晋北,比较少见的是晋东南,墓志铭分布与区域内财富情况似呈正相关性,富裕之地较多,偏远山区极为罕见。这批文献局限于清代、民国这一时期,有少部分墓志铭显示出与邻省陕西的密切联系,从秦晋之好,到生意往来,民间习俗文化渊源相同、相近,也是一处亮点。 这批墓志铭中,还应着重关注晋商背后的夫人们,她们可歌可泣,不应被忽视。她们的丈夫在外做生意,一走至少三年、六年、八年、十年之久,而她们在家教育子女,侍候公婆,料理家务,她们是晋商大军背后坚强的后盾,传统秧歌剧《回家》《出西口》《出东口》《算账》《开店》《上包头》等都是晋商人的生动故事,歌剧里有唱词“嫁人不嫁买卖汉,十年夫妻二年半,嫁上一个卖豆腐的也比外出的强”“听说丈夫上包头,妻儿我泪长流”,由此可见晋商夫人的辛酸与坚韧,如介休冀氏家庭的马太夫人之类,她们深明大义,卓识远见,忍辱负重,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笔者收藏墓志类文本四十余载,不惜余力,艰苦备尝,从各种渠道所得。很多墓志铭存世达一两百年,饱经风雨侵蚀,侥幸躲过了乱世幸存了下来,但是保存失当,多数破损严重,无法翻阅,有的腐朽粘连严重,根本不能打开。为此,我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精心修复、揭裱重装,方才得以逐一恢复原状,还专门做成了册页,方便阅读和学术界的研究。有些墓志铭,不是花钱就可以买到的,我所收藏的墓志铭中,很大一部分可以说是存世的孤品,数十年来我只见过一次,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一份! 每一本墓志铭,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每当知道市面出现了新的墓志铭,我都使尽浑身解数,收入囊中,并为之欣喜若狂,久而久之,成了一种嗜好、一种“病”。曾看中一册墓志铭,但卖主不肯割爱,笔者凭借一腔热血,软磨硬泡十五年之久,终于把卖主深深打动,诸如此类事,数不胜数。 我收藏这批珍贵的文献,并不是为了谋利。在这浮躁的时代里,尽管多年来学术界没有高度重视,政府没人关注与保护,也没有得到政府的资助,凭我自己的一己之力,呕心沥血地去收集、保护这批文献,不免有些悲哀,但绝不后悔。每当看到修复后的墓志铭重获生命,我备感欣慰。因为这些文献不可再生,毁一件少一件,在我的有生之年,定将继续付出自己不懈的努力!(宋庆林二O二四年八月二十一日)</p> <p class="ql-block">从木匠到文化遗产守护者:宋庆林的收藏传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原晋中市文化局局长、晋中广播电视台台长、晋中日报社社长巩海湛曾以“吉林榜书称冠,庆林收藏叫绝!手足京晋比肩,门第书香绵延”,盛赞平遥普洞宋吉林、宋庆林二兄弟。上期我们领略了有“中国匾王”之称的宋吉林老师的书法风采,本期,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他的亲弟弟——收藏家、晋商文化研究学者宋庆林的传奇人生。</p><p class="ql-block">宋庆林主要</p><p class="ql-block">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晋商印记》——浙江人民出版社</p><p class="ql-block">《汉口山陕西会馆志》——三晋出版社</p><p class="ql-block">《宋庆林晋商资料汇编》——广西师大出版社</p><p class="ql-block">《晋商萃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庆林生于1959年,从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退休。尽管文化程度仅为初中,因特殊年代家庭成份较高,无缘推荐上高中,早早开启务农生涯。17岁时,他在石灰窑担石头,18岁跟着二叔学木工。一次偶然,他在普洞发现一座烧毁三分之一的木龛,以70元购入,经修复雕琢后竟以730元售出。这次经历,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他对古建、古玩、古籍的无限热爱,也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来,应乔家大院馆长之邀,宋庆林走进这座闻名遐迩的晋商宅邸。起初,他专注于破损古建的修复工作,还匠心独运打造出祁县微缩老街,精湛技艺赢得馆内众人赞誉,也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赞叹不已。此后,他深耕乔家大院陈列工作,在古玩行业摸爬滚打近40年,对木器、青铜器、瓷器、字画、钱币等领域均有涉猎,尤其痴迷晋商票号文化,珍藏众多珍贵帐本与印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庆林堪称一位传奇的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者。从木匠到修复师,从收藏爱好者成长为专业研究者,他凭借木工手艺叩开乔家大院的大门,以敬畏之心、坚持之志,在三十多年的业余时光里,将散落民间的古籍、钱币、拓片、瓷器等一一收入囊中。多年来,他在收藏事业中倾注大量心血与资金,仅帐簿类藏品就达20多万页,修复的近300件墓志铭摞起来足有两米多高。那些破烂残缺的帐本,经他妙手修复后平整如新,“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如今,他的收藏早已超越单纯的收藏与修复,成为对濒临消失文化遗产的有力守护。为维持收藏事业,他逐渐形成“以藏养藏”的经营模式,在艰辛与无奈中,收获着传承文化的独特快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庆林的成就获得广泛认可,耿彦波、常嗣新、冯骥才等省内外专家纷纷点赞,他还被山西大学、河北大学、广西师大等高校聘为专家,并受邀在国际经济论坛上发表重点发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整理山西账本时,宋庆林敏锐发现晋商崛起与家族联姻的紧密联系。他收藏的数百份晋商人墓志铭,勾勒出晋商群体的独特画卷——他们彼此关联,秉持共同理念与行为准则。在家乡与经营地,每逢灾年便开仓放粮;国家危难之际,慷慨解囊;平日里济弱扶贫、乐善好施;治理商号时,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从这些墓志铭中,我们得以提炼出晋商“行大道、重仁义、讲诚信、思进取、乐施善、常节俭、守孝道”的生活与商业伦理。希望晋商精神能代代相传,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老二与我同岁,看了深为感叹,从收藏到现在应用,具有典藏性,也有代表性,更具独特性,开创了一条人生成长与成熟的完美之路,实属罕见,难能可贵,有好多故事性,独特性,代表性,特别是晋商文化的挖掘,整理,难能可贵,实属罕见,值得高歌,盛赞,具有挖掘,整理,传承丶研究,推广,代表性,值得广,学习,深赞,具有传承,推广,学习,作用,是一部教课书,活字典,从视频上看,收藏,具有代表性,高端性,全部性,真实性,是一部教课书,值得一读,实属难能可贵,好好学习,令人难忘,是榜旁,为有这样的弟兄们,傲娇,自豪!(李孝前)</p> <p class="ql-block">墨韵传千载 椽笔耀华光——朱熹榜书传承人宋吉林的翰墨传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代书坛,宋吉林堪称一座熠熠生辉的艺术丰碑。这位生于1957年平遥普洞的书法大家,以其非凡的艺术成就和不懈的传承精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早年,他高中毕业即投身教育事业,三尺讲台育桃李十三载;后又涉足印刷领域,精研十春秋。2008年,天命之年的他携妻带子,毅然踏上北京这片热土,开启了追逐书法梦想的新征程。成为蜚声书坛,享誉全国,德艺双馨的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理论筑基 范式重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数十年来,宋吉林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执着,深耕朱熹榜书研究领域。他系统梳理朱熹榜书的艺术特征,从笔法、结构到气韵,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终构建起一套完整且严谨的朱体书法理论体系,填补了传统书法研究的重要空白。在创作实践中,他始终恪守“中宫紧凑、筋骨遒劲”的结字法则,以雄浑刚健的笔触,将儒家正气灌注于笔端。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是千年书风在当代的鲜活重现,让古老的书法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典籍编纂 学术立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吉林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他倾尽全力编纂的《朱熹榜书大字典》,以繁简对照的创新体例,系统收录朱熹榜书经典字形。这部字典,既是对传统书法资源的抢救性整理,更是为学界提供了权威的研究范本。它犹如一座灯塔,为朱熹榜书的学术传承与技法研习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创新创作 艺境升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创作实践中,宋吉林既坚守传统根基,又大胆创新求变。他以朱熹榜书为源头活水,巧妙融入现代审美意趣。他别出心裁地将清代平遥及全国各地票号常用字集成七律《晋商字号咏》:“德厚福鸿锦永长,元亨万利復丰祥,顺达盛裕魁谦成,大义泰和庆鼎康,泉海聚宝荣发广,汇源恒茂日昇昌,协同乾瑞信蔚远,积玉兴隆通百川”。这56字,任意三字组合,便可成就一个商号,经计算竟可组成27720个商号,堪称奇文妙作!此外,他创作的正草隶篆诸体《龙腾盛世》25米长龙巨制,以及榜书《中华字经》(4000字无一重复)、《华夏颂》等作品,无不彰显着他深厚的艺术造诣。这些作品既承载着历史文脉的厚重,又洋溢着时代的灵动气息,成为众多艺术机构与文化名人争相珍藏的艺术瑰宝,更是传统书法创新发展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文化传扬 四海流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非遗文化的坚定践行者,宋吉林始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他题写的匾额,遍布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与商业地标,成为一道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受外交部礼宾司委以重任,为58国驻华大使馆题写“龙”字作品作为国礼。这些作品,跨越国界与文化的藩篱,以笔墨为桥梁,将朱熹榜书所蕴含的东方美学魅力展现给世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p> <p class="ql-block">吉林榜书誉满神洲</p><p class="ql-block">庆林典藏名扬四海</p><p class="ql-block">手足京晋并秀 </p><p class="ql-block">门第翰墨流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朱熹榜书传承人宋吉林与收藏家宋庆林的艺术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朱熹榜书传薪火 椽笔生辉耀古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代书坛,宋吉林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与执着的传承精神,成为朱熹榜书艺术的重要弘扬者。1957年生于平遥普洞村的他,早年耕耘教坛十三载,后投身印刷行业精研十载。2008年,他毅然携家北上,以笔墨叩响艺术圣殿之门,终成当代书坛德艺双馨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穷理尽性 承古开新</p><p class="ql-block">宋吉林以"十年磨一剑"的治学态度,系统梳理朱熹榜书艺术精髓,从笔法筋骨到章法气韵,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创作恪守"中宫紧敛、外拓雄强"之法,以刚健笔势传儒家正气,使千年书风在当代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典籍纂辑 功在千秋</p><p class="ql-block">倾心编著的《朱熹榜书大字典》,以繁简对照体例集朱书精粹,既为传统书法存亡继绝,更为后世学者立圭臬。这部集大成之作,堪称朱熹书法研究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妙笔生辉 融贯古今</p><p class="ql-block">其创作的《晋商字号咏》匠心独运,五十六字可衍化二万七千余商号名;二十五米《龙腾盛世》长卷气吞山河;四千字《中华字经》榜书无一重样。作品既承文脉之厚重,又具时代之新意,被海内外藏家竞相珍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墨润四海 文化使者</p><p class="ql-block">受外交部礼宾司委托,为五十八国驻华使馆题写"龙"字国礼。其翰墨跨越疆域,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让世界领略东方美学的永恒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木匠心系文脉 典藏守护文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庆林先生1959年生于同村,虽因时代际遇止步初中,却以木匠之身成就收藏大家。从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退休的他,用四十年光阴谱写了一曲民间文保壮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慧眼识珍 妙手回春</p><p class="ql-block">青年时偶得残损木龛,经巧手修复价值倍增,由此开启收藏生涯。在乔家大院期间,不仅精研古建修复,更亲手打造祁县微缩老街,令观者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沧海拾珠 文脉薪传</p><p class="ql-block">珍藏晋商票号账册二十万页,修复墓志铭三百余件,累积高度逾两米。那些濒临湮灭的文书经其修缮,得以重焕生机,为晋商文化研究留存珍贵实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以藏养藏 知行并进</p><p class="ql-block">在清贫中坚守文化使命,开创"收藏-修复-研究"的良性循环模式。其事迹获耿彦波、冯骥才等名家赞誉,堪称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兄弟并秀 各领风骚</p><p class="ql-block">宋氏昆仲虽术业专攻不同,却共同诠释着文化传承的真谛:兄长以笔墨延续书道正脉,胞弟用匠心守护历史遗珍。他们的故事证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既在学术殿堂的深研,更在民间沃土的深耕。在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这般殊途同归的坚守,正为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黎春2023年7月1日于成都)</p> <p class="ql-block">书香门第,宋氏双雄 ! 吉林榜书称冠,</p><p class="ql-block">庆林收藏叫绝!</p><p class="ql-block">手足京晋比肩,</p><p class="ql-block">门第书香绵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原晋中市文化局长、晋中市广电总局局长、晋中日报社社长巩海湛先生盛赞平遥普洞宋吉林宋庆林二兄弟的诗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墨韵传千载 椽笔耀华光</p><p class="ql-block">——朱熹榜书传承人宋吉林的翰墨传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当代书坛,宋吉林堪称一座熠熠生辉的艺术丰碑。他出生于1957年平遥普洞村,以其非凡的艺术成就和不懈的传承精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早年,他高中毕业即投身教育事业,三尺讲台育桃李十三载;后又涉足印刷领域,精研十春秋。2008年,天命之年的他携妻带子,毅然踏上北京这片热土,开启了追逐书法梦想的新征程。成为蜚声书坛,享誉全国,德艺双馨的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理论筑基 范式重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数十年来,宋吉林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执着,深耕朱熹榜书研究领域。他系统梳理朱熹榜书的艺术特征,从笔法、结构到气韵,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终构建起一套完整且严谨的朱体书法理论体系,填补了传统书法研究的重要空白。在创作实践中,他始终恪守“中宫紧凑、筋骨遒劲”的结字法则,以雄浑刚健的笔触,将儒家正气灌注于笔端。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是千年书风在当代的鲜活重现,让古老的书法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典籍编纂 学术立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吉林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他倾尽全力编纂的《朱熹榜书大字典》,以繁简对照的创新体例,系统收录朱熹榜书经典字形。这部字典,既是对传统书法资源的抢救性整理,更是为学界提供了权威的研究范本。它犹如一座灯塔,为朱熹榜书的学术传承与技法研习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创新创作 艺境升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创作实践中,宋吉林既坚守传统根基,又大胆创新求变。他以朱熹榜书为源头活水,巧妙融入现代审美意趣。他别出心裁地将清代平遥及全国各地票号常用字集成七律:</p><p class="ql-block">《晋商字号咏》</p><p class="ql-block">德厚福鸿锦永长,</p><p class="ql-block">元亨万利復丰祥,</p><p class="ql-block">顺达盛裕魁谦成,</p><p class="ql-block">大义泰和庆鼎康,</p><p class="ql-block">泉海聚宝荣发广,</p><p class="ql-block">汇源恒茂日昇昌,</p><p class="ql-block">协同乾瑞信蔚远,</p><p class="ql-block">积玉兴隆通百川。 </p><p class="ql-block">这56字,任意三字组合,便可成就一个商号,经计算竟可组成27720个商号,堪称奇文妙作!此外,他创作的正草隶篆诸体《龙腾盛世》25米长龙巨制,以及榜书《中华字经》(4000字无一重复)、《华夏颂》等作品,无不彰显着他深厚的艺术造诣。这些作品既承载着历史文脉的厚重,又洋溢着时代的灵动气息,成为众多艺术机构与文化名人争相珍藏的艺术瑰宝,更是传统书法创新发展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文化传扬 四海流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非遗文化的坚定践行者,宋吉林始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他题写的匾额,遍布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与商业地标,成为一道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受外交部礼宾司委以重任,为58国驻华大使馆题写“龙”字作品作为国礼。这些作品,跨越国界与文化的藩篱,以笔墨为桥梁,将朱熹榜书所蕴含的东方美学魅力展现给世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木匠到文化遗产守护者</p><p class="ql-block">——宋庆林的收藏传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宋庆林出生于1959年,从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退休。尽管文化程度仅为初中,因特殊年代家庭成份较高,无缘推荐上高中,早早开启务农生涯。17岁时,他在石灰窑担石头,18岁跟着二叔学木工。一次偶然,他在普洞发现一座烧毁三分之一的木龛,以70元购入,经修复雕琢后竟以730元售出。这次经历,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他对古建、古玩、古籍的无限热爱,也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之后,应乔家大院馆长之邀,宋庆林走进这座闻名遐迩的晋商宅邸。起初,他专注于破损古建的修复工作,还匠心独运打造出祁县微缩老街,精湛技艺赢得馆内众人赞誉,也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赞叹不已。此后,他又深耕乔家大院陈列工作,在古玩行业摸爬滚打近40年,对木器、青铜器、瓷器、字画、钱币等领域均有涉猎,尤其痴迷晋商票号文化,珍藏众多珍贵帐本与印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宋庆林堪称是一位传奇的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者。从木匠到修复师,从收藏爱好者成长为专业研究者,他凭借木工手艺叩开乔家大院的大门,以敬畏之心、坚持之志,在三十多年的业余时光里,将散落民间的古籍、钱币、拓片、瓷器等一一收入囊中。多年来,他在收藏事业中倾注大量心血与资金,仅帐簿类藏品就达20多万页,修复的近300件墓志铭摞起来足有两米多高。那些破烂残缺的帐本,经他妙手修复后平整如新,“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如今,他的收藏早已超越单纯的收藏与修复,成为对濒临消失文化遗产的有力守护者。为维持收藏事业,他逐渐形成“以藏养藏”的经营模式,在艰辛与无奈中,收获着传承文化的独特快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宋庆林的成就获得广泛认可,耿彦波、常嗣新、冯骥才等省内外领导及专家纷纷点赞,他还被山西大学、河北大学、广西师大等高校聘为专家,并受邀在国际经济论坛上发表重点发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整理山西账本时,宋庆林敏锐发现晋商崛起与家族联姻的紧密联系。他收藏的数百份晋商人墓志铭,勾勒出晋商群体的独特画卷——他们彼此关联,秉持共同理念与行为准则。在家乡与经营地,每逢灾年便开仓放粮;国家危难之际,慷慨解囊;平日里济弱扶贫、乐善好施;治理商号时,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从这些墓志铭中,我们得以提炼出晋商“行大道、重仁义、讲诚信、思进取、乐施善、常节俭、守孝道”的生活与商业伦理。希望晋商精神能代代相传,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宋庆林主要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晋商印记》</p><p class="ql-block">——浙江人民出版社</p><p class="ql-block">《汉口山陕西会馆志》</p><p class="ql-block">——三晋出版社</p><p class="ql-block">《宋庆林晋商资料汇编》</p><p class="ql-block">——广西师大出版社</p><p class="ql-block">《晋商萃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良好的家教、家风、家传必将惠荫子孙。普洞宋氏二兄便是很好的践行者,对传统的“书香门第”作出了很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民族的传承与家庭的传承,核心在于文化的赓续。宋吉林老师深耕榜书艺术,以匠心守护这门传统技艺的薪火,其传承之功卓著;宋庆林老师则潜心钻研晋商文化,于岁月中深耕不辍,传承之诚令人动容。他们的付出,不仅为平遥这座千年古城注入了深厚底蕴与璀璨光彩,更将以其精神感召后人、激励来者,真正堪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p><p class="ql-block">笔者祝普洞宋氏:</p><p class="ql-block">家风永承、代代兴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世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农历6月初6于普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