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故居纪念堂参观记

千里雷声

<p class="ql-block">  一、李清照生平</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1084年3月13日出生于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p> <p class="ql-block">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  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艺术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作品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等。</p> <p class="ql-block">  二、李清照故居</p><p class="ql-block"> 纪念堂西院为“易安旧居”。旧居由飞厅、走廊、方亭、石桥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  易安旧居</p> <p class="ql-block">  走进高悬的“易安旧居”匾额大门,但见院中假山堆叠,亭阁耸立,瀑布直挂,小桥流水,奇石玲珑,松竹相映,十分雅致。</p> <p class="ql-block">  正厅高屋飞檐,古朴典雅。门上匾额“有竹堂”,原是李清照的父亲居汴京时的府邸名字,取竹子“出土有节、凌云虚心”之意。</p> <p class="ql-block">  两边楹联悬挂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的对联“金石录有几页闲情好梦,漱玉词集多年国恨离愁”。</p> <p class="ql-block">  正厅展橱内摆放多种文物,有清代版本《金石录》、历代各种铜镜等。</p> <p class="ql-block">  清代《金石录》版本</p> <p class="ql-block">  古代铜镜</p> <p class="ql-block">  亭的正中悬挂着李清照的大写意画,画像两边为集李清照的诗句所撰写的对联“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p> <p class="ql-block">  展厅的墙上皆为当代书画家所作的赞咏李清照诗词的作品。整个建筑古朴清幽,既有纪念意义,又具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三、李清照纪念堂</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纪念堂是全国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功能最齐全的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  李清照纪念堂前院门楼是一座飞檐圆顶的四柱抱厦,双脊比翼,颜额挂有牌匾,上写“李清照纪念堂”,为1959年郭沫若题写。</p> <p class="ql-block">  门楼迎门屏风前后两面分别是郭沫若题写的“一代词人”和“传颂千秋”。</p> <p class="ql-block">  一代词人</p> <p class="ql-block">  传诵千秋</p> <p class="ql-block">  正厅坐北朝南,青瓦起脊,歇山飞檐,匾额“漱玉堂”为郭沫若所题,门前抱柱上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这副对联是对女词人身世和作品的高度概括。</p> <p class="ql-block">  漱玉堂</p> <p class="ql-block">  堂内迎门,为李清照塑像,手持书卷,眉宇深锁,若有所思。</p> <p class="ql-block">  堂壁上布展茅盾(沈雁冰)。叶圣陶、冯沅君、舒同、臧克家、李苦禅等名人书画。</p> <p class="ql-block">  橱窗内陈列有各种版本的李清照词作,以及海内外学者的研究专著。</p> <p class="ql-block">  东侧曲廊间,建有“叠翠轩”。轩内东壁辟景窗,山水景色,摄人窗内。窗侧壁间,嵌分代书法家启功等名人题刻。</p> <p class="ql-block">  西廊南端接“溪亭”,取李清照《如梦令》词中“常记溪亭日暮”句意。轩、亭匾额,均由当代书法家蒋维崧篆书。</p> <p class="ql-block">  溪亭</p> <p class="ql-block">  院中清泉漏瀑,秀石玲珑,并根据李清照词意配置各种名贵花木。</p> <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堂时,暮色渐浓。回望那飞檐翘角,忽然明白李清照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动人的词句,更是一种在逆境中坚守自我、以文字对抗命运的勇气。她的一生,恰似那庭院中的白梅,历经风霜却愈发芬芳。这份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生活的波澜中,守护内心的一方诗意天地。</p> <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p>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日写于安徽霍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