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6 月 28 日,结束为期 8 天的青甘之旅。尽管旅途劳顿,次日清晨,我依然精神抖擞地赶赴吕梁图书馆,受邀参加了吕梁市家谱文化研究会举办的 “第二届家谱晒书活动”。在众多经验丰富的修谱爱好者与研究者面前,作为首次涉足修谱领域的 “新人”,我深知自己尚需学习。然而,由于我族在修谱过程中,凭借高效的组织与科学的方法,仅用六个半月时间,便完成一部跨越三百余年、涵盖十二代人、近 20 万字且包含 70 多张世系图的宗谱,并顺利付梓。其质量也得到了众多业内行家的高度认可。基于此,活动组织者邀请我围绕 “家谱编修历程” 开展主旨讲座,与在场同仁分享我族修谱的经验与心得体会。讲座结束后,我还与多位家谱爱好者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互动。现就大家普遍关注的几个问题,作简要阐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强化组织领导,保障修谱高效推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与严格的内部规范,是加快家谱编修进度的关键。我族修谱时,依据家族支系划分,选定每一支系的负责人,由其自行组建家族资料收集小组。小组成员不仅要全面收集本支系的相关信息,更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对于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修谱主编会先进行个别提醒,多数情况下,提醒便能起到显著效果。若仍有拖延严重者,则果断进行公开通报。尽管通报时可能会让当事人一时感到难堪,但大家同为族人,事后也都能理解这是为了保障修谱工作的顺利开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二、灵活筹资策略,凝聚家族力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修谱筹资需紧密结合家族实际,及时调整策略。与多数家族相似,我族修谱捐资也经历了从观望到踊跃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始终秉持一个理念:修谱是全体家族成员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只要家庭愿意入谱并领取家谱,就应出资支持。同时,出资也是一种权利,因此不提倡少数有钱人包揽全部费用,否则会削弱其他家族成员的参与感,降低大家对修谱的热情和对谱书的珍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取了灵活的方式:由每个家庭根据自身经济状况自愿确定捐资额,并明确规定 70 岁以上无固定收入者及以农为生者免捐资。这一举措既调动了族人参与家族事务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家族的温情关怀,同时还能检验各家对修谱的态度。为进一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功德榜规则:捐资 2000 元以上者,在功德榜中附上照片与简介;1000 元以上者仅附简介;其余捐资者则以列表形式入榜。在捐资名单中,我们还注明了捐资者的支系及父亲姓名,以便区分同名同姓者和移居外地工作或生活的族人,而其他族人不知其姓名的情况;同款额捐资则按照先后顺序排列,而非依据辈分或年龄。这种排序方式将族人对修谱的态度如实记录,载入宗谱,成为家族历史的一部分。因此,大多数热心修谱的族人纷纷踊跃捐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即便如此,仍有部分家庭持观望态度,甚至存在浑水摸鱼的现象。例如,有的家族中近 10 户已成家男丁(确定的捐资对象),却仅有一两户捐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所有在世的已成家男丁户按支系、家族、家庭详细列出,并在其名字后面标注捐资情况及其家庭整体捐资情况,在家族群中进行通报,同时明确表示这些信息将载入谱书。此举措效果显著,许多原本观望的家庭转变态度,积极捐资,最终我族的捐资额远超预期,不仅满足了宗谱印制费用,更为后续隆重的发放仪式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在筹资过程中,还需注意三点:一是确保所有收支情况公开透明,接受全体族人监督,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争议;二是严格控制修谱前期公共开支,如聚餐等活动务必节俭;三是提前制定资金不足或结余的处理预案,并向族人公布,以防后续陷入被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三、精细处理修谱具体问题,彰显家族特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一)提炼家族精神,传承家风文化:</b><span style="font-size:22px;">修谱不仅是梳理血脉传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先辈的成功典范激励后人。每个家族的成功先辈身上,都蕴含着共同的精神支柱,即 “家风”。将这些精神内涵总结提炼,便能形成独特的 “家族精神”,它犹如 “家族之魂”,对于凝聚家族力量、振奋家族士气意义重大。就像写文章需要主题一样,提炼出“家族精神” 就为整个家谱编修提供了核心方向。在我族修谱过程中,我们依据众多成功族人的事迹,结合我族 “勤忠都” 的都甲寓意,将 “家族精神” 凝到“勤”“忠” 二字上,具体诠释为勤劳、勤俭、忠厚、忠义。围绕这一精神内核,我们深入挖掘成功族人的精神实质,并编写了独具特色的家规家训和做人告诫等,赋予宗谱鲜明的家族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二)创新处理不知名前辈姓名,完善世系记录:</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修谱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前辈姓名不详的情况。与部分家谱采用空格代替的方式不同,我族采用了 “字辈 + 字母” 的创新方法。例如,对于 “玉字辈”“龄字辈” 中不知名的前辈,按照其在家族中的排序,记为 “张玉 A”“张玉 B”“张玉 C”“张 A 龄”“张 B 龄”“张 C 龄” 等。这种方式有效避免了因使用空格导致多人姓名表述相同的问题,使家谱世系记录更加准确完整。</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三)发明族码体系,明晰家族关系:</b><span style="font-size:22px;">族码是笔者在修谱过程中独创的家族成员标记方式,目前尚未在其他家谱中发现类似形式。其编排规则简单易懂:从入谱第一代起,兄弟间按长幼顺序赋予 1、2、3…… 的族码,后代则在父亲族码基础上,依照兄弟排行继续编号。如我族张继禄在弟兄中排行老三,其族码为 3,儿子张淮、张俊的族码分别为 31、32;张淮的三个儿子族码依次为 311、312、313。对于女眷,在父亲族码基础上,按家庭排序以 A、B、C…… 排列。族码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族码位数可清晰判断辈分,如族码 8 位数者与 10 位数者相遇,即可知晓前者为后者的爷爷辈;另一方面,依据族码相同位数,能够明确家族关系亲疏,若两人族码前六位相同,说明第六代祖先是同一人;前三位相同,则表明第三代祖先是同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四)重视口传资料整理,抢救家族记忆:</b><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个家族都会流传着许多先辈的故事,这些故事承载着后人感兴趣的内容和值得传承的优秀品德。对于有文字记录的故事,整理相对容易;而对于口传故事,业内存在不同看法。我认为,口传故事必须记录整理,且刻不容缓。首先,古往今来,众多历史志书包括《史记》在内,就收集了许多源自民间的口传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其次,这些口传故事是在过去家族成员聚居、娱乐匮乏的年代,为增添生活乐趣而流传下来的,但现在随着社会发展,人员流动频繁,娱乐方式多样,若不及时收集整理,这些珍贵的家族记忆将逐渐失传,这对家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史而言都是巨大损失;最后,在整理口传故事时,我们力求还原历史原貌。由于口传故事存在人为加工成分,我们综合多个版本,整理相同内容并进行加工,对于不同部分,则依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当事人性格特征以及 “家族精神”,审慎选择采纳或舍弃。</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五)慎重设置章节谱名,遵循传统又勇于创新:</b><span style="font-size:22px;">尽管笔者也知道民间有“生旺死绝”的讲究,但在刚开始并没有注意,将整体宗谱安排为四章,后经康延新老师提醒,感到应该遵循这一讲究,便改为五章,这样就落脚于”生”字上,寓意家族生生不息。受此启发,我对谱名也进行了调整,遵循这一传统原则,赋予宗谱更美好的寓意,此经验可供各位修谱时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六)平衡传统与创新,既要所出有据又不拘泥于成规:</b><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族都甲为 “勤忠都一甲”,民间习惯称 “一甲” 为 “头甲”。修谱时,我们取 “头甲” 带头之意,自称 “勤忠都头甲”,却遭到个别“学究”式“教父”人物的指责。但笔者认为,修谱应与时俱进,既要遵循古例,也要敢于突破创新。正如有些地方因乡俗禁忌将 “八甲” 称为 “双四甲”,只要得到大家认可和理解,便可按此入谱。我族发明的 “族码”,便是在修谱过程中大胆创新的例证,唯有如此,修谱文化才能不断发展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上便是我在修谱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思考,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行家不吝赐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组织者康延新老师和白巨伟老师的辛勤付出,更感谢吕梁联众设计印业有限公司张曜岭总经理的慷慨资助。活动结束后,有感而发,赋诗一首以作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赞吕梁赛家谱盛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吕梁谱事聚群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康老白张鼎力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延新沥血筹谋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巨伟倾心策划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曜岭解囊添雅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宗亲携手续华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今朝盛会传佳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脉流芳万代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