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雨水顺着屋檐的裂缝滴落,在屋内泥地上汇成一个小小的水洼。林志远抬头望着屋顶那几处明显的漏洞,又低头看了看自己皮鞋上溅到的泥点,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林干部,您坐,我给您倒水。”许秀兰佝偻着背,从墙角拿出一个掉了漆的暖水瓶,手有些发抖。</p><p class="ql-block"> “不用麻烦了,许大姐。”林志远连忙摆手,目光扫过屋内简陋的陈设——一张木板床,一个掉了门的衣柜,墙角堆着几个装粮食的编织袋,这就是全部家当了。</p><p class="ql-block"> 2016年初春,作为县里新一批扶贫干部,林志远被分配到叶县保安镇苗岗村,分包五户贫困户。许秀兰家是其中最困难的一户。档案上冰冷的文字此刻在他眼前变得鲜活起来:54岁,丧偶,儿子服刑,年收入不足3000元,住房属于D级危房。</p><p class="ql-block"> “许大姐,您这屋顶漏雨很严重啊。”林志远掏出笔记本,开始记录房屋的具体情况。</p><p class="ql-block"> 许秀兰搓了搓粗糙的双手,声音低沉:“下雨天屋里比外面还湿,冬天冷风直往里灌。去年冬天我心脏病犯了,在床上躺了半个月,差点没熬过去。”</p><p class="ql-block"> 林志远注意到她说话时嘴唇发紫,呼吸有些急促。“您的高血压药还够吃吗?”</p><p class="ql-block">“省着吃,能撑一天是一天。”许秀兰苦笑,“村里卫生所的王医生说我这病得去县医院好好看看,可哪有钱啊。”</p><p class="ql-block"> 屋外传来鸡叫声,林志远透过窗户看到院子里几只瘦骨嶙峋的母鸡在刨食。院子里杂草丛生,唯一像样的是一小片菜地,种着些蔫头耷脑的青菜。</p><p class="ql-block"> “您平时靠什么收入?”林志远继续问道。</p><p class="ql-block"> “种点菜,养几只鸡,偶尔帮人缝缝补补。”许秀兰叹了口气,“前些年还能去镇上打零工,现在身体不行了,走远点就心慌气短。”</p><p class="ql-block"> 林志远翻开档案中的家庭情况表:“您儿子……许志强,现在还在服刑?”</p><p class="ql-block"> 许秀兰的眼神瞬间黯淡下来,手指无意识地揪着衣角:“还有两年。这孩子……都是被他那些朋友带坏的。”她的声音哽咽了,“他爸走那年他才十六岁,我没管好他……”</p><p class="ql-block"> 林志远没有追问细节。档案上写着,许志强因参与团伙不当得利被判八年,已经服刑六年。他想象着一个失去父亲的少年,如何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走上歧路,心里一阵发紧。</p><p class="ql-block"> “许大姐,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想办法帮您改善生活条件。”林志远合上笔记本,语气坚定,“首先得解决住房问题,这房子太危险了。”</p><p class="ql-block"> 离开许秀兰家时,林志远回头望了一眼那座摇摇欲坠的土坯房,暗下决心要尽快改变这一家的处境。</p><p class="ql-block">回到村委会,林志远立即召集驻村扶贫队的三位同事开会。</p><p class="ql-block"> “许秀兰家的情况比档案上写的还要糟糕。”林志远把拍摄的房屋照片投影到墙上,“屋顶多处坍塌,墙体开裂,属于典型的D级危房。”</p><p class="ql-block"> 扶贫队长老张点点头:“她家的情况我了解,丈夫十年前肝癌去世,治病欠了一屁股债。儿子又进了监狱,这些年全靠她一个人硬撑。”</p><p class="ql-block"> “按照扶贫政策,危房改造可以申请补助。”负责政策落实的小王翻着文件,“D级危房重建最高能补19800元。”</p><p class="ql-block"> “问题是这点钱根本不够建新房。”女队员李娟皱眉,“现在建材价格涨得厉害,人工费也不便宜。”</p><p class="ql-block"> 林志远思索片刻:“我有个想法。一方面,我们按程序申请危房改造资金;另一方面,我在原单位有些关系,可以发动捐款。另外,看看能不能找建筑队减免部分人工费。”</p><p class="ql-block"> 老张赞许地点头:“志远这个思路好。我们分头行动,争取一个月内把资金落实到位。”</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日子,林志远几乎每天都往许秀兰家跑。他帮许秀兰填写各种申请表,带她去镇卫生院做全面体检,还联系了县里的法律援助中心,咨询许志强减刑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一个周末,林志远带着单位同事捐赠的衣物和粮油再次来到许秀兰家。让他意外的是,院子里多了个人——一个瘦高的年轻男子正蹲在地上喂鸡。</p><p class="ql-block"> “林干部,这是我儿子志强。”许秀兰脸上难得露出笑容,“他表现好,提前释放了。”</p><p class="ql-block"> 许志强抬起头,林志远注意到他的眼神有些涣散,动作迟缓。“你好,我是村里的扶贫干部林志远。”他伸出手。</p><p class="ql-block"> 许志强迟疑了几秒才握住林志远的手,力道很轻。“谢……谢谢你们照顾我妈。”他的声音干涩,像是很久没说话。</p><p class="ql-block"> 。进屋后,许秀兰压低声音:“林干部,志强他……在里面受了刺激,脑子不太灵光了。晚上经常做噩梦,有时候连我都不认识。”</p><p class="ql-block"> 林志远心里一沉:“去看过医生吗?”</p><p class="ql-block">“刚回来那天带他去镇卫生院看了,医生说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得去市里专科医院确诊。”许秀兰抹了抹眼角,“可我们哪有钱去大医院啊。”</p><p class="ql-block">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林志远的计划。原本他以为许志强回家后能成为家里的劳动力,现在看来情况更复杂了。</p><p class="ql-block">回到办公室,林志远立即查阅了有关精神疾病患者的帮扶政策。“如果能办理残疾证,可以享受低保和医疗补助。”</p><p class="ql-block"> “但需要市级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李娟提醒道,“而且办理流程很复杂,像许秀兰这样的农村妇女根本搞不懂。”</p><p class="ql-block"> “我亲自带他们去。”林志远下定决心,“明天就去县里开转诊单。”</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林志远开车接上许秀兰母子前往市精神卫生中心。一路上,许志强蜷缩在后座,嘴里不停念叨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他在说什么?”林志远从后视镜里观察着这个年轻人。</p><p class="ql-block"> 许秀兰叹气:“总是重复‘我不是故意的’,问他什么意思也不说。”</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系列检查和评估,医生确诊许志强患有精神分裂症,建议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这种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不能间断。”医生严肃地说,“否则症状会加重。”</p><p class="ql-block"> 在回程的车上,林志远向许秀兰解释:“有了这个诊断证明,我们可以为志强办理二级精神残疾证,这样每月能领到残疾补贴,医药费也能报销大部分。”</p><p class="ql-block"> 许秀兰泪流满面:“林干部,您就是我们家的恩人啊……”</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危房改造的资金也陆续到位。单位同事捐款达到5000元,扶贫专项资金19800元,加上其它方面筹款,共30000元,基本覆盖了建筑材料费。林志远又通过朋友联系到一个施工队,同意以成本价承接工程。</p><p class="ql-block"> 开工那天,许秀兰家热闹非凡。村里不少人都来帮忙,有的搬砖,有的和水泥。许志强病情稳定时也能做些简单的活儿。</p><p class="ql-block"> 林志远戴着安全帽在现场协调,汗水浸透了衬衫。“新房设计了三间卧室,一个客厅,还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他指着图纸向许秀兰解释,“屋顶用最好的防水材料,保证再大的雨也不会漏。”</p><p class="ql-block"> 许秀兰摸着崭新的红砖,喃喃道:“他爸要是能看到该多好……”</p><p class="ql-block"> 一个月后,新房主体完工。雪白的墙壁,明亮的窗户,平整的水泥地面,与原来的破旧土房形成鲜明对比。林志远还特意在院子里规划了一个小菜园和鸡舍。</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是内部装修,再有两周就能入住了。”林志远满意地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p><p class="ql-block"> 然而,扶贫工作远不止解决住房问题。如何确保许家有稳定收入,才是脱贫的关键。林志远又开始为此奔波。</p><p class="ql-block"> 他先是找到镇环卫所,为许秀兰争取到村道清扫的工作,每月有200元收入。“活不重,每天早晚各扫一次,适合您的身体状况。”林志远解释道。</p><p class="ql-block"> 接着,他又帮许志强申请了低保和残疾补贴,确保基本生活保障。但林志远清楚,单靠救济是脱不了贫的。</p><p class="ql-block"> 一天傍晚,林志远路过镇上的农贸市场,看到几个商贩正用电动三轮车拉货,突然有了灵感。第二天,他兴冲冲地来到许秀兰家。</p><p class="ql-block"> “许大姐,我有个想法。”林志远摊开一份计划书,“县里有扶贫小额贷款政策,最高能贷5万元,政府贴息。我们可以用这笔钱买辆电动三轮车,让志强在病情稳定时帮人拉货赚钱。”</p><p class="ql-block"> 许秀兰有些犹豫?</p> <p class="ql-block"> 2019年深秋,林志远伫立在许秀兰家新建的平房前,望着院子里金灿灿的玉米铺满晒场,几只肥硕的母鸡在角落啄食,不禁回想起三年前初访此地的场景。那时,屋顶漏雨,墙壁透风,许秀兰佝偻着背为他倒水,手却因年迈与困顿而不停颤抖。如今,三间明亮的平房拔地而起,独立的厨房与卫生间一应俱全,院中还添置了一间存放农具和三轮车的小棚。</p><p class="ql-block"> “林干部!快进屋坐。”许秀兰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林志远转身,看见她拎着一篮刚摘的柿子走来,步伐稳健,面色红润,与初见时判若两人。屋内窗明几净,电视机正播放着农业节目,许志强坐在桌前整理一叠送货单,见林志远进来,立刻起身招呼:“林哥,您来得正好,我刚想找您商量个事。”</p><p class="ql-block"> 林志远注意到桌上放着一本《小型企业管理入门》,书页间夹满了便签。“哦?有什么新计划?”他笑着问道。许志强挠了挠头,有些腼腆:“我和小芳商量过了,想把运输生意注册成个小公司。”他口中的小芳是邻村的姑娘,两人经人介绍相识,已交往半年有余。</p><p class="ql-block"> “这是好事啊!”林志远眼前一亮,“现在政策鼓励返乡创业,注册公司后能享受更多优惠政策。”许秀兰端来热茶和自家种的柿子,脸上掩不住笑意:“志强现在可上进了,晚上还报了个电脑培训班,说要学什么‘电子表格’管理账目。”</p><p class="ql-block"> 林志远接过柿子咬了一口,甜蜜的汁水在口中迸开。他想起两年前许志强刚出狱时的模样——眼神涣散,言语混乱,被精神疾病折磨得不成人形。如今这个侃侃而谈创业计划的年轻人,简直判若两人。</p><p class="ql-block"> “对了,这是上个月的收入。”许志强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最后一期贷款还清了。”林志远接过信封,心中感慨万千。三年前他帮许家申请的三万元扶贫贷款,如今连本带利全部还清,还余下不少发展资金。这种“造血式”扶贫远比单纯的“输血式”救济更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你们家今年的收入统计出来了吗?”林志远问道。许秀兰从里屋拿出一个文件夹,里面整齐地分类放着各种票据和账本:“清扫工作每月200元,运输生意平均每月能有1800元左右,加上残疾补贴和卖些农产品,到十月底已经有2万3千多了。”</p><p class="ql-block"> 林志远翻阅着账本,每一笔收入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从年收入不足3000元到如今突破两万元,许家不仅达到了脱贫标准,更走上了小康之路。“林干部,多亏了您……”许秀兰声音有些哽咽。</p><p class="ql-block"> 林志远连忙摆手:“许大姐,这都是党的政策好,你们自己也争气。”他指着墙上贴着的“精准扶贫明白卡”继续说:“住房安全、基本医疗、义务教育,这些‘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你们家全都达标了。”</p><p class="ql-block"> 屋外传来三轮车的喇叭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姑娘拎着几个塑料袋走进院子,见到林志远后礼貌地点头问好。“这是小芳,来帮我妈做饭的。”许志强介绍道,眼里闪着光。小芳大方地向林志远问好,然后熟练地走进厨房帮许秀兰准备午饭。林志远注意到她对待许志强的态度自然亲切,没有丝毫嫌弃他过去的经历和病情。</p><p class="ql-block"> “打算什么时候结婚?”趁着两个女人在厨房忙碌,林志远小声问许志强。许志强脸一红:“明年开春吧。我想先把生意再做大点,贷款买辆小货车。”他顿了顿,“林哥,我一直想谢谢您。要不是您当初不放弃我,我现在可能……”</p><p class="ql-block"> 林志远拍拍他的肩膀:“都过去了。看到你现在这样,我很欣慰。”午饭很丰盛——自家养的鸡,地里刚摘的蔬菜,还有小芳带来的鱼。四人围坐在崭新的餐桌旁,许秀兰不停地给每个人夹菜。</p><p class="ql-block"> “林干部,您尝尝这个蘑菇,是志强昨天从山上采的。”许秀兰夹了一大筷子放到林志远碗里。饭桌上,许志强兴致勃勃地讲述着他的创业计划:除了运输业务,他还想利用村里的闲置土地发展特色种植,通过网络销售。小芳在一旁补充着电商运营的想法,两人配合默契。</p><p class="ql-block"> 林志远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暖流涌动。这不仅仅是一户人家脱贫的故事,更是一个家庭的涅槃重生。从破败的危房到崭新的平房,从绝望无助到充满希望,许家的变化正是千千万万中国贫困家庭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饭后,林志远婉拒了许秀兰留他吃晚饭的好意。临行前,许志强坚持要送他到村口。两人并肩走在硬化过的村道上,秋风送来稻谷的清香。“林哥,我听说您要调回县里了?”许志强突然问道。</p><p class="ql-block"> 林志远点点头:“下周就走。不过你放心,新来的扶贫干部会继续跟进你们家的情况。”“我会好好干的,不辜负您的期望。”许志强认真地说,“等公司注册好了,我第一个告诉您。”</p><p class="ql-block"> 在村口分别时,林志远回头望了一眼苗岗村。金黄的稻田环绕着整齐的村舍,几条硬化道路通向远方,完全看不出这里曾是贫困村。三年扶贫工作,他见证了太多像许家这样的变化,每一次都让他更加坚信——精准扶贫不仅是改变物质条件,更是重塑人的生活信心与尊严。</p><p class="ql-block"> 回镇上的路上,林志远的手机响了。是县扶贫办通知他准备许秀兰家的脱贫案例材料,将在全县推广。他微笑着挂断电话,心想:这个案例最值得推广的,不是那些具体的帮扶措施,而是在帮扶过程中唤醒的内生动力。</p><p class="ql-block"> 正如许志强在病情最严重时曾说过的那句话:“我不是故意的。”现在他终于可以放下过去,勇敢地追求新生活。而这一切的改变,始于一座不再漏雨的房子,一份能够自食其力的工作,和从未放弃过他的那些人。</p><p class="ql-block"> 林志远抬头望向湛蓝的天空,心中充满对未来的期待。他知道,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还有无数像许家这样的故事正在发生。而能够参与其中,是他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干部最大的荣幸。(本故事人物名虚构,若有类同,纯属巧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