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成为革命同志吧》(微小说)

曲铭的超薄状态

<p class="ql-block">爹妈身上的DNA决定了子女的个性,同时,爹妈心灵上的时代烙印,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下一代的命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有名气的诗人齐韬心血来潮,翻出了一沓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通信。</p><p class="ql-block">“···眼看22号就要到了,为了不使你空走一次,故今天写信给你,请原谅。经过两次相见,我感到你是生活、成长在一个很好的革命家庭里,政治条件较高,而我的情况与你相比实属相差太远。为了不致使你有所不便,让我们作为一个革命同志吧! 左淇华1982.7.18”</p><p class="ql-block">这是左姑娘给齐韬三封信中的第二封,第三封的内容主要是回答齐韬极其失望的责问。</p><p class="ql-block">以恋爱成家为方向,齐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接触了许多姑娘,列起队来起码有一个排的人。以思想和气质论,左淇华可以担任指导员。</p> <p class="ql-block">齐韬出身于部队干部家庭,父亲齐晟天当时任市警备区机关处级领导。与面如满月的左淇华在散步中,齐韬有意流露在部队机关大院小伙伴们打架疯皮的童年趣事,秀美的姑娘敏感到齐韬身上干部子弟的傲气。巧的是,不出十天,左淇华在好友王鸣嘴里听到了不利于齐韬的话。</p><p class="ql-block">大眼睛王鸣和齐韬同在五金批发公司工作,无话不谈,之间有些暧昧。王鸣极大方,主动提出两人一起去看电影。齐韬告诉王鸣,经人介绍,他和广播器材厂的一个姑娘认识了,那姑娘经常参加业余演出。王鸣马上想到了左淇华,她们同是企业间话剧、朗诵、舞蹈等演出活动的积极分子。</p><p class="ql-block">齐韬的家庭背景和党员身份非但没有加分,却让左淇华的父母对宝贝女儿的未来担忧。左淇华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高中语文教师。左淇华的母亲六七年的一天不经意间用一张报纸包食堂里买的馒头,报纸上有毛主席光辉形象。教务处的一个同事——左淇华母亲业务进步路上的竞争者举报了这事,幸好学校党支部书记对左淇华母亲印象不错,仅仅对其进行了严肃的个别谈话教育。</p><p class="ql-block">要知道,这事可以搞得很大,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左家亲戚的社会关系复杂。左淇华的表哥白天参加学校红卫兵组织的抄家行动,晚上到家,看到房间里一派狼藉,原来自己家也被抄了,说他们家和台湾特务(其实是姨妈家)有来往。最后抄出一支猎枪,背上的罪名是私藏武器。左淇华远在成都的伯父被关进牛棚三年年后去世,伯母、曾经的军工厂党委副书记总算幸存。</p><p class="ql-block">把厂技术科的左淇华介绍给齐韬的是他们厂的蒋书记,蒋书记曾是齐韬父亲齐晟天的老部下。像左家这样的人家,“组织”、“领导”,他们下意识地躲避、疏远这些政治概念。如果齐韬的背景换成资产阶级家庭,或者知识分子家庭,习惯西方生活、文化的那种家庭,没准他就能受到左家人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齐晟天有一个忘年交,齐韬叫她林姐,比齐韬大十岁。林姐在50年代后期戴红领巾的时候,学校为了搞一个什么活动需要部队支持,林姐这个伶俐“小鬼”认识了齐叔叔这个解放军团级干部。</p><p class="ql-block">林姐父在美国,弟弟在台湾,早年为国民政府做事。林佳楣是她家远亲。晚年的时候,林姐对齐韬说,她们家的亲戚不管在台湾还是在大陆,都因为国共的敌对关系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林姐常同丈夫启乐一起来齐韬家。启乐作为科研所的高级知识分子被下放在江苏丹徒劳动。</p><p class="ql-block">多年后启乐有一次对齐韬说,他们大学的校长苏步青挨斗,低下头背后手臂高抬,所谓飞机式。大夏天的戴着高帽子,帽子上的墨汁滴淌到脸上。一斗就是三小时,老校长已年近七十岁。那晚启乐同另一教师去看望挨斗后回家的苏校长。</p><p class="ql-block">齐韬并非对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无动于衷。他们家那幢法式公寓大楼,底楼有户人家被揪出来,男主被迫每天打扫周围的卫生。革命家庭出身的孩子们朝那中年男子吐口水,丢石子。一天,这户人家煤气自杀,全家三口都死了。</p><p class="ql-block">林姐在区理发公司是财会人员。做红娘是林姐的爱好,锲而不舍的推送,成就了几段花好月圆的佳话。为了帮齐叔叔解决儿子齐韬的成家大事,林姐不遗余力。</p><p class="ql-block">曼芸便是林姐推荐给齐韬的系列姑娘中的一位。林姐事先说,蔓芸的卖相男人没有不喜欢的。</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零年一月,林姐带曼芸来到陕西路上的一幢法式公寓楼里的齐韬家。林姐和齐韬父亲搭档,齐韬和曼芸搭档,打四十分。曼芸果然丰满白皙,姿态妩媚。齐韬满意她的态度冷静、沉着。可惜她在理发店工作。</p><p class="ql-block">齐韬母亲吐露这姑娘人倒是不错,可是家庭背景是资本家。齐韬母亲是资方代理人家庭出身。此外,齐韬母亲凭直觉感到,曼芸若嫁过来,齐韬肯定压不住她,婆媳间没太平日子。</p><p class="ql-block">齐韬和曼芸约会荡马路。曼芸淡兰麻布尖领衫,袖子紧窄合身,外罩开衫式红色长背心,下着淡色调喇叭口裤。短发发型,眉细,唇小,显然化过妆,脖颈处挂串项链。她的动人之处在于娇,和高冷的傲气。如此装扮、气度,街上哪个姑娘不对曼芸羡慕妒忌恨呢?</p><p class="ql-block">林姐对蔓云说过齐韬爱读书,他们的话题从读书开始。曼芸说看完《牛虻》后激动不已,在房间里来回走;讲德莱塞的描绘笔法平易,然故事的结局发人深省。她还看过一些香港杂志,打算和同学到广州去看看。齐韬讲最近看《收获》杂志上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觉得很有生活哲理。漫步交谈中,曼芸毫无拘谨,常不客气地打断齐韬的话。女理发师阅人无数,自然而然在书呆子面前端持居高临下的姿态。</p><p class="ql-block">齐韬为曼芸靓丽时髦的模样和不亢不卑的风度所吸引,但母亲的反对意见,加上他直觉蔓芸有些浮华,不符合他们部队圈子里简朴的生活美学,于是谢绝了林姐撮合他俩再进一步的好意。</p><p class="ql-block">其时,齐韬深陷贪慕同厂女工朵丽的单相思痛苦中,父母没察觉,林姐不知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资产家庭背景在1976年后的中国是个敏感地带。一方面,表明这家人在文革中受到过侮辱乃至迫害,有几年抬不起头来;另一方面,暗示他们现在翻身了,获得了政府数目可观的赔偿款,他们还可能有海外关系,意味着获得飞来的“资产”。资产家庭背景的子女在婚恋市场上行情走俏。</p> <p class="ql-block">蔓云之后,林姐紧接着向齐韬介绍了文蓉。齐韬推托,林姐说那你们俩先通信吧。一个多月后,林姐催促齐韬约会文蓉。</p><p class="ql-block">文蓉家和齐韬家都靠近卢湾区淮海中路繁华街区,从地理位置上说,他们有亲近感。文蓉家住里弄房子,也有资产背景,那幢三层楼房原来全属于文蓉家族。她爷爷在美国公司高级职员,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公司表彰文蓉的爷爷在抗战期间为公司正常运营所做的贡献,将这幢“敌产”送给了他。解放后,不知怎么两家外人陆续搬进这幢楼。</p><p class="ql-block">文蓉娇小玲珑,热情话多。她在印刷厂工作。齐韬觉得文蓉家气氛和他家不协调。文蓉是家境殷实的小家碧玉,她家里那种躲避社会风浪的苟合气息和齐韬“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心理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文蓉真心敬佩齐韬,认为他有志气抱负。齐韬周旋在几个文学爱好者小圈子里,渴望着发表小说、诗歌而一举成名。</p><p class="ql-block">好多次,齐韬在文蓉的闺房,谈读书,听音乐。文蓉滔滔不绝地说,齐韬常保持高雅的沉默。文蓉的芳心无保留地向齐韬敞开。有一次她特为将齐韬带到阳台上坐下来,夜幕深暗的氛围中,齐韬的手还是没有触到文蓉的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蓉去过齐韬家两三次,借书还书。她多次想象自己正式进入这个老革命家庭的情形。齐韬父母对这个矮个子姑娘没啥热情。如果父母支持,齐韬没准会接受文蓉的脉脉温情。</p><p class="ql-block">齐韬父亲的老同事、老战友纷纷为齐韬介绍,女方的家庭住房条件都蛮好的,但在卖相、风韵方面,齐韬往往“有苦说不出”。</p><p class="ql-block">得知文蓉没能“吸引”住齐韬,林姐想男人总是好色的,于是告诉齐韬,蔓芸现在谈的男友35岁了,对方可以带她出国定居,曼芸犹豫。</p><p class="ql-block">蔓芸答应和齐韬再次见面。过后,曼芸拒绝齐韬和她见面后提出的,继续交往下去的愿望。说一年前齐韬母亲对她家就有看法,不要勉强了。</p><p class="ql-block">文蓉和齐韬的通信持续了多年。从1980年7月19日文蓉的第一封开始,到1994年12月20日文蓉的最后一封信。他们只是“朋友”。</p> <p class="ql-block">时尚杂志社编辑齐韬退休后,与父母聊天的时候多了。一天他猛然大悟,为什么父母在他选择未来伴侣时,对女方的家庭背景格外注重。父亲1964年就职警备区司令部某处副主任,接下去的十几年,职位级别竟然一动没动。在政治运动风云变幻的岁月,岳父的资方代理人身份毫无疑问限制了父亲的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曼芸和文蓉之前,1979年4月开始,齐韬狂热地爱上了他们机械厂女车工朵丽。朵丽的爷爷解放前与人合伙开办工厂,朵丽的父亲文革中从业务科贬到后勤烧锅炉。朵丽父亲得知同一个车间的人看上了她女儿后,说不希望女儿找一个工人。1981年7月,经父亲托人打通关节,齐韬终于调离工厂。</p><p class="ql-block">要是他向家里坦白,希望家长出面,与对方父母作高级别会谈,恐怕朵丽的资产家庭背景会成为最大障碍。</p> <p class="ql-block">文蓉的姐姐全家移民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独身的文蓉到姐姐家住了一段时间。一天,文蓉的姐姐在院子里晾衣服,隔壁邻居女主也在院子里,彼此打招呼。交谈中发觉她们在上海都住在卢湾区,顿时亲近了许多。卢湾区,特别是某些地段,带着只有住过那里的人才能明白的某种优越感。</p><p class="ql-block">那个女主人是蔓芸,到澳洲三年后和丈夫离婚,后来找了个台湾人成家。两个前资产阶级大小姐隔着木栏栅怀念起她们在上海的青春时光。蔓芸来文蓉姐姐家喝下午茶,于是文蓉认识了风韵犹存的蔓芸,两人谈起看过的书。《基督山伯爵》,《牛虻》,还有波伏娃的《第二性》,那是齐韬曾借给文蓉看的。</p> <p class="ql-block">雍容端庄且知书达理的左淇华一度是齐韬的理想人选,他希望从“革命同志”升级为“革命伴侣”,像如今电视剧里革命战争年代组织出面撮合婚姻的情节那样。</p><p class="ql-block">那个没有牵手就分手,想和齐韬成为“革命同志”的她生活得还好吗?齐韬怕大失所望——60朝上的女人极少有耐看的。那时不像现在,手机随便一揿就可留下真相。齐韬无数次地穿越38年前和淇华相遇的一刻:鹅黄色的上衣,浅豆沙色裤,惊鸿一瞥,海阔天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3岁的左淇华靠在病床上看手机,神态依然沉静。明天她将进行乳腺癌手术。“美篇”上面汇集有很多漂亮的照片。刷屏中,她看到了网名“超薄齐韬”的一组诗,结尾处有作者简介。她的脑海闪电般地浮现出一个削瘦脸膛戴着眼镜,上穿白衬衫,下着深藏青宽松裤,足蹬包头皮鞋的青年形象。淇华在那一组诗的下面点赞了三朵花。</p><p class="ql-block">25岁的淇华对文雅礼貌,拿到了大专文凭的齐韬有些敬佩。齐韬不是没有可能攻下淇华的心房,让她垂下高傲的头颅。然而,作为独生女儿,父母的意见对于她几乎是“不可抗力”。</p><p class="ql-block">文艺女淇华和母亲一个同事的儿子成婚,夫妻间兴趣爱好格格不入。刚愎自用的丈夫从进出口公司跳槽,与人合伙开办公司,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生意受到重创。丈夫开始了向亲戚朋友借钱的恶性循环,沉溺烟酒,夫妻感情冷淡。</p><p class="ql-block">漫长的岁月除了给她的面容修饰了几道浅浅的皱纹,眼眸还是那么明亮深邃——从皮相到内质都完美的人,在哪里呢?</p> <p class="ql-block">就这几位资产家庭背景的小姐来比较,朵丽更羞怯,更严肃。长相并非出色的朵丽始终本分。她丈夫老实,女儿听话。历经改革开放带来的企业转制,单位变迁,朵丽兢兢业业,获得过三次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退休五年后,她升级为外婆。</p><p class="ql-block">没有和娇憨的朵丽结成正果是为遗憾。齐韬太虚荣、太骄傲。离开工厂前,他离完全征服朵丽的芳心,只差最后冲刺了,只要再坚持一步,就能开启一生平凡而温馨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这是左淇华给齐韬的第三封信,最后一封信。</p><p class="ql-block">“至于你要我解释问题的理由,我可以告诉你,对你本人和家庭的政治条件,我和我的家是望尘莫及的,所以不得不提醒我必须慎重考虑这个问题。这不是个人的自卑,乃是过去和将来的实际。过去的十年,由于家庭政治条件的差异,造成的悲剧不算少吧,至今还给人留下不可弥补的创痛。你是党员,应该比我更清楚,政治差距可能形成的后果。我考虑再三,为了不影响你的前途以及家庭的荣誉,为了不使时间过长,引起的心灵的不必要的创伤,只得写信跟你说明,另外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在内。相信你会谅解的。顺祝安好! </p><p class="ql-block"> 左淇华1982年8月25日。”</p> <p class="ql-block">以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全面渗入为分界线,信件和微信是两个时代的标志。信件的传递过程充满了期待以致想象,邮票显示美术品味。摊开信纸,笔迹坦露出写字人的性格、心情,甚至长相。不能苛求信里的话句句出于真心,但起码百分之八十来自坦诚,与微信相比的话。太容易导致轻率、泛滥,可以作为凭证的信笺,往往让执笔人思量再三,有的信不啻为文学精品。</p><p class="ql-block">齐韬每天早上到小区旁的绿地散步。一个身材壮硕的大叔在健身步道上快走,大声喝道: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p><p class="ql-block">背景是一排高耸的杉树,再往上,湛蓝的天幕,游荡着几缕白云。</p><p class="ql-block">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或者,一切早就消失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