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歌聲的翅膀: 萊茵多瑙文化之旅 (3)

建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Viking Grand European River Cruise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2023 7.22-8.5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4px;">雷根斯堡 (Regensburg) 2023 7.30 (德國)</span></p><p class="ql-block">雷根斯堡位於巴伐利亞的東部, 是上普法爾茨州(Upper Palatinate)的首府. 從羅馬帝國時期的河上要塞起, 雷根斯堡就一直是周邊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城裡至今還有一些古羅馬的殘垣斷壁. 因其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建築, 雷根斯堡2006年被聯合國科教文列為世遺, 也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中世紀城市遺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6px;">羅馬帝國時期禁衛門東塔遺跡 (East Tower of Porta Praetoria)</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6px;">聖彼得大教堂(Dom St. Peter), Regensburg</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6px;">聖彼得大教堂(Dom St. Peter), Regensburg</span></p> <p class="ql-block">在雷根斯堡大街上還偶遇一家具有歷史意義的客棧, 據說歌德、莫扎特和海頓曾在這兒下榻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4px;">帕紹 (Passau) 2023 7.31 (德國)</span></p><p class="ql-block">德國的最後一站是帕紹 (Passau), 位於下巴伐利亞(Lower Bavaria), 由於多瑙河(Danube)與南面的因河(Inn)和北面的伊爾茲河(Ilz)匯合, 這座城市又被稱為“三河之城” (Dreiflüssestadt). 這座城市曾經是古羅馬殖民地叫巴塔維斯(Batavis), 是羅馬雷提亞省(Raetia)的一個城堡. 由於臨河(三江匯流)碰上大雨, 時常會有河水氾濫. 我們在參觀市容時, 導遊帶我們看了老市政廳的牆上展示的歷年洪水峰值. 據導遊說2013年洪水造成的損失慘重, 當時的總理安哥拉.梅克爾親臨災區, 並動用聯邦資源為當地老百姓免費修復民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6px;">帕紹歷年洪水峰值圖</span></p> <p class="ql-block">當地的聖史蒂芬教堂(Dom St. Stephan)也是一大景點, 它擁有長期以來被認為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管風琴(17774根音管, 233個音區), 僅次於1994年擴建後的洛杉磯第一公理會教堂(First Congregational Church of Los Angeles)的管風琴. 教堂內正在修繕, 但是不影響管風琴的表演(中午有售票的音樂會)。</p> <p class="ql-block">文藝復興時期的帕紹是德國最多產的刀劍和兵器製作中心之一. 鐵匠們在刀刃上印上帕紹狼的圖案, 傳說帕紹狼會使佩劍者刀槍不入。</p> <p class="ql-block">在城中閒逛時看到一處有著瓦格納名字的房屋, 問起導遊這座城市跟瓦格納有什麼歷史淵源. 導遊似乎對老瓦不屑一顧, 但馬上接著說這個城市是《尼伯龍根之歌》(中古德語中最著名的英雄史詩, 亦是瓦格納《尼伯龍根指環》劇本的文學基礎之一)的誕生地. 於是他領著我們來到一塊牌匾前, 上邊顯示《尼伯龍根之歌》與1200年左右在沃爾夫格-馮-埃爾拉(Wolfger von Erla, 帕紹主教 1191-1204)的宮廷寫成(下圖). 這首著名的民族史詩原來只是流傳於民間的口頭傳說, 但在12世紀下半葉, 尼伯龍根傳說在萊茵河中上游地區的貴族圈子裡廣為人知. 據傳沃爾夫格-馮-埃爾拉是著名的藝術贊助人, 他想利用他主教管轄區的詩歌, 以此作為“業績”晉級為大主教轄區 (維基 ”Nibelungenlied",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6px;">“瓦格納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4px;">梅爾克 (Melk) 2023 8.1 (奧地利)</span></p><p class="ql-block">遊輪沿著多瑙河駛進奧地利的第一站是梅爾克, 一個只有五千多居民的小城. 但這兒的一座名為梅爾克修道院(Melk Abbey)卻非常有名. 該修道院始建於1089年, 當時奧利地侯爵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 Margrave of Austria)將他的一座城堡贈送給了藍巴赫修道院(Lambach Abbey)的本篤會修道士(Benedictine monks). 18世紀後期, 梅爾克修道院成為啟蒙思想和社會交流的中心. 當時那兒還有一個共濟會會所(Masonic lodge), 因為許多修道士都是共濟會會員(Freemasons). 說是個修道院, 其實就是座宮殿, 雖然沒有皇宮的奢侈擺設, 但因為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築和裝飾風格, 因此顯得十分精美和華麗. 可惜室內不讓拍照, 所以只能放幾張外觀照.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修道院的圖書館以其豐富的手稿而聞名, 其中包括一些著名作曲家的音樂創作手稿, 如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6px;">梅爾克修道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4px;">維也納 (Vienna) 2023 8.2-3 (奧地利)</span></p><p class="ql-block">我們的船在維也納停留了兩天. 因為是藝術之都, 說實話, 就是停上一個星期, 我們都不嫌多. 維也納是歐洲的古典音樂中心, 可惜每次來都是在古典音樂會休季(off season), 所以只能去參觀一下他們的音樂廳. 說實話, 以前參觀過的“金色大廳”(Musikverein)印象並不深刻, 從新年音樂會電視轉播上看, 的確金碧輝煌, 但親臨現場, 感覺黯淡無色, 或許年久失修? 聽說這是全世界音響效果最好的劇場之一, 所以有機會還是要來聽現場音樂會. 這次有機會參觀了名聞遐邇的維也納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 早早買了票, 等了幾個小時終於像劉姥姥一樣小心翼翼地進了大劇院. 這種帶導遊的參觀雖然有人解說, 但有時間限制, 半小時一撥人, 所以緊趕慢趕地你得跟著人群走. 好在劇場內都可以拍照, 不像路德維希二世的新天鵝堡(Schloss Neuschwanstein), 什麼都不讓拍, 所以還留下了一些圖片. 我們去的時候不趕巧, 正好碰上劇院整修, 大廳內弄得亂七八糟. 最不能容忍的是把我的偶像老瓦頭像扔在犄角旮旯裡. 在古典和浪漫時期, 維也納歌劇院是歐洲音樂中心, 也是最熱門的演出場所, 幾乎所有最重要的指揮家和作曲家都先後在這兒工作或演出過. 劇院大廳的頭像陳列(音樂世界中的“眾神像”)準確地反映出這一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6px;">理查.斯特勞斯頭像 (R. Strauss)@維也納歌劇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6px;">卡拉揚頭像 (H.V.Karajan) @維也納歌劇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6px;">馬勒頭像 (Gustav Mahler) @維也納歌劇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6px;">威爾第頭像(Giuseppe Verdi) @維也納歌劇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6px;">受到"冷落"的瓦格納頭像 (R. Wagner) @維也納歌劇院</span> </p> <p class="ql-block">與瓦格納同時代但比老瓦更受歡迎的猶太作曲家梅伊拜爾頭像 (G. Meyerbeer). 由於妒忌, 也成為老瓦反猶太主義的證據之一。</p> <p class="ql-block">舊地重遊, 又去觀賞了代表哈布斯王朝(House of Habsburg)頂峰時期的藝術傑作和象徵: 美泉宮(Schloss Schöbrunn)和霍夫堡皇宮(Hofburg), 其中的西西公主陳列館依舊熙熙攘攘, 可謂人滿為患, 號稱是人氣最高的景點. 將近一個半世紀過去了, 人們(尤其是女性)對她的迷戀熱衷的熱情絲毫未減, 除了“絕代佳人”的美貌外, 她對世俗的愛好(旅遊)和開放寬容的性格(尤其對匈牙利文化的尊重)同當時皇家貴族文化高高在上、不接地氣的姿態形成反差, 或許在這一點上許多人將西西公主與現代的“人民的王妃”(People's Princess)黛安娜王妃相媲美. 霍夫堡內不許攝影, 只能在這兒放一組美泉宮外觀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6px;">美泉宮 Schloss Schönbrun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6px;">美泉宮 Schloss Schönbrun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6px;">美泉宮 Schloss Schönbrunn</span></p> <p class="ql-block">在參觀方尖碑噴泉(Obeliskbrunnen)時有一個意外的發現. 這個噴泉有點類似羅馬城中的“四河噴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 它象徵著教皇威嚴四方的威權. 這個方尖碑噴泉用了四隻烏龜象徵著權利和穩定. 烏龜背上刻有類似古埃及象形文字(hierogryphs), 似乎是講述哈布斯堡王朝的歷史. 然而噴泉旁的牌匾上揭示了這些象形文字全是假的(這可是官方打假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6px;">方尖碑噴泉牌匾(Obeliskbrunnen) @美泉宮</span></p> <p class="ql-block">作為藝術之都的維也納曾經是風流倜儻、名流匯集的地方, 許多藝術家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和歸宿. 其中圓舞曲之王約翰.斯特勞斯(Johann Strauss)的墓地最為搶眼. 這次我們在維也納和老同學聚餐後, 帶我們去了一條街叫Kettenbrückengasse, 有兩位音樂偉人曾經在那兒住過. 著名奧地利指揮家克萊柏(Erich Kleiber, 1890-1956)出生在這條街上。</p> <p class="ql-block">同一條街的另一所公寓是作曲家舒伯特逝世的地方. 1828年, 年僅31歲的他病逝於他兄弟的寓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4px;">布達佩斯 (Budapest) 2023 8.4 匈牙利</span></p><p class="ql-block">告別維也納, 我們來到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 也是這次遊輪的最後一站. 布達佩斯也是文化重鎮, 歷史上東西方文化、不同信仰(天主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在此交融碰撞, 形成一種獨特的市貌(cityscape). 以前來過一次布達佩斯, 參觀訪問了李斯特舊居博物館和巴托克舊居, 這次補漏一些重要的標誌性建築, 如漁夫堡(Fisherman's Bastion)和馬蒂亞斯教堂(Mátyás Templom). 馬蒂亞斯教堂原本是布達聖母教會, 後因匈牙利國王馬加什在此舉行婚禮而改名(馬加什教堂). 13世紀後, 幾經變遷, 從最早的天主教堂, 在土耳其佔領時改為清真寺, 以後又加入了巴洛克和新哥特風格, 演變成一座獨具特色的教堂. 1867年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和西西公主在此舉行加冕儀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6px;">布達佩斯街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