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甘南拉卜楞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邵勇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大夏河北岸,坐落着一座气势恢宏、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寺庙——拉卜楞寺。它背靠着形似大象横卧的西北山,东南山则松林苍翠,寺前开阔平坦,大夏河自西向东北蜿蜒流淌,宛如右旋海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闪耀着神圣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始建于公元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宗哲大师创建。在随后的岁月里,经过多位嘉木祥大师的扩建,逐渐发展壮大。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拉卜楞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才得以逐渐修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规模上看,拉卜楞寺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在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寺院建筑布局严谨,主要划分为殿堂建筑区、中心广场区等六大区域。殿堂建筑区位于寺院西北方最高处的核心位置,有闻思学院、时轮学院等六大学院以及众多佛殿。襄欠建筑区主要是院内各等级活佛的生活和居住区域。中心广场区在闻思学院东部,是举办重大法会或其他大型活动的场所。僧舍建筑区采用集中式分布,一部分在寺院西南部的襄欠建筑区内,其他的在寺院东北部。寺院辩经区主要为闻思学院西南方向的辩经广场和寺院东北区的辩经院。寺院礼拜区则包括闻思学院外围以及外围的环状礼拜道。 拉卜楞寺是藏区建制最为健全的寺院,转经筒长廊3.2公里,约2000个转经筒,有6座经堂、84座佛殿、31座藏式楼,万余间僧舍,规模仅次于布达拉宫,是国内第二大规模的藏族寺庙群,被国家地理评为此生必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不仅规模宏大,其历史地位也极为重要。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誉为“世界藏学府”,一直保留着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学习中心和传承圣地。历史上,拉卜楞寺曾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对安多地区的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的佛殿建筑独具特色,弥勒佛殿,又称大金瓦寺或寿禧寺,建于1788年,殿内供奉着嘉庆七年由尼治尔工匠铸造的鎏金弥勒佛像,佛像镶嵌着各种珍贵宝石,胸前还配有七世班禅赠赐的右旋白海螺壳。释迦牟尼殿,又称小金瓦寺,建于1714年,是嘉木样活佛府邸的佛殿,建筑风格仿照拉萨大昭寺修建,依山而建,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两侧还有两根铜质龙柱。狮子吼佛殿,又称寿安寺,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建筑,由萨木察仓二世活佛在1809年捐资修建,殿内主要供奉着狮子吼佛,格鲁派将宗喀巴大师视为“狮子吼佛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拉卜楞寺,还能感受到独特的风土人情,随处可见身着紫红色的僧袍、手持念珠的僧人,每年还会举办各种盛大的法会,如正月大法会、七月法会等。在法会上,僧人们会进行跳神、晒佛等仪式,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观看。信徒们身着传统的藏族服饰,带着虔诚的笑容,手持转经筒,沿着寺院的转经长廊缓缓前行,口中念念有词,祈求平安幸福。他们对佛教的虔诚和信仰,让人感受到了宗教的力量和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作为藏传佛教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宏大的寺庙规模、崇高的历史地位和浓郁的风土人情,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朝拜和参观,它不仅是藏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人们去尊重、去保护、去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6、7、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