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作人,生于1885年,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与倡导者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全国性抗战时期曾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抗战结束后被捕入狱,1949年释放,晚年主要从事翻译工作。1967年5月6日在北京家中离世,享年82岁。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荐语:一本书读懂周作人。影响深远而又备受争议的文化大事,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胡适、郭沫若、郑振铎、郁达夫推崇的一代大家;创中国散文新高峰,被鲁迅称为“真正一流的散文”。</p> <p class="ql-block"> 这本《雨天的书》是我2022年8月在京东书城买的,年底开始读,读了三分之一因许多事情打扰,放下再没有读。这次回来装修房子,带了几本书来读,又拿了起来。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每天读读,越读越有味道,正巧海滨也是夏雨不断。读作者的散文,真是心旷神怡,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书中共有64篇散文,都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品,距今有一个世纪了。作者在1923年11月5日的自序一中写道:“今年冬天特别的雨多,因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倾盆的下,只是蜘蛛丝似的一缕缕的洒下来。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在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不过这些空想当然没有实现的希望,再看天色,也就愈觉得阴沉。想要做点正经的工作,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只好随便写一两行,并无别的意思,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罢了。”读作者的散文,在这个夏天的日子里,于我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坐在楼顶的平台上,吹着阵阵清风,四周远处的群山,碧绿的植被,远离喧嚣的市区,静静体会闲散中读书的惬意,尤其遇上下雨天,真是心旷神怡,满满的愉快感。</p> <p class="ql-block"> 读作者的《雨天的书》,能感受到作者的朴实和有趣,特别是平淡的生活中的真实。无论是写给友人的尺牍,还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写童年时光,写女儿的生死,写北京的茶食,写故乡的野菜,写生活中的艺术等,都能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的文字,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为它的真实和平淡。每一篇都不长,每一篇都很耐人寻味。在这么多作品中作者的“关于命运”和“中国的国民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我说命,这就是个人的先天的质地,今云遗传。我说运,是后天的影响,今云环境。……第一,中国人大约特别有一种麻醉享受性,即俗云嗜好。第二,中国人富的闲得无聊,穷的苦得不堪,以麻醉消遣。”(《关于命运》)一字一句读完,尽管里面有些之乎者也,看不太明白,但通篇读来,还是能懂作者的意思。有剖析,也有无奈,时至今日国人的命运,还没有走出作者的忧患,没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大多在随波逐流。</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国民的思想,说来说去,无论人喜欢不喜欢,根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思想那一点最重要呢?简单的说,就是利人——这是我假定的名称——对于他人,对于民众,要给他幸福,为民众求福利,这是古今的中国国民思想,也就是儒家的思想。”(《中国的国民思想》)作者引用他的博古通今的知识,阐述了国民思想的健康发展,以及这种思想得出“人生就是中庸。吃饭,走路,睡觉,都要合乎中庸,才能生活。因为中庸不偏于任何一方面。”本来中国思想是很平常很健全的,人们在中庸之道是生活,后来因为考试制度的出现,这种制度把中国好好的国民性给弄坏了。</p> <p class="ql-block"> 作者说考试制度最大的流弊有两点:“第一,因为做文章不肯说真话,完全是说谎。第二是胡说八道。只知说谎,胡说,把真实的学问都阻塞了,因此中国的科学也不能发达了。”作者拿日本的医学做比较,说明日本为什么医学能够进步发达的原因,是日本没有阻碍知识发达的考试制度。再看日本近代科学,非常发达,也是我们很好的教训。作者又说中国国民固有的思想是好的,应该加上什么东西,就可以就中国呢?他说还是科学教育。尽量吸收西洋自然科学以及物质文明,现在努力去做,还来得及。这是作者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思想见识。</p> <p class="ql-block"> 作者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总结说,“中国的思想本来是好的,可以乐观的,第一是利人,讲仁,讲忠恕,要使大家安居乐业;第二是讲实际,不讲玄虚,死后如何,永生如何,天堂如何,一概不问,只知道现在生活的几十年中好好的过活;第三是讲中庸。中国的思想就是很平凡,可是经过考试制度之后,中国的思想变坏了,我们要补救他,就要吸收世界的科学知识,不偏于物质,同时还要注意科学的根源,一方面发展有用的机械文明,普遍自然科学的知识,一方面顾到固有的文化,如此则中国的缺点可以补足,原有的优点也可以发扬了。”这篇文章是作者1941年7月,在中等学校教员暑期讲习班的讲演。一个世纪后的今天,读来很是意味深长。</p> <p class="ql-block"> 文章里说的考试制度,和当今的考试制度有许多不同,但考试制度的流弊似乎并没有根除。假大空的文章,无论在文学上还是科研领域,还处处可见。说真话,讲实情越来越不受待见。浮夸风盛行,假的爱国情怀在网络上此起彼伏。如果有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读读作者这篇文章,决策者更多的为国家为老百姓着想,反思反思一个世纪走过的风风雨雨,想来国家的鼎盛时期会随着勤劳的国民努力,走进世界文明的前列就指日可待了。</p> <p class="ql-block"> 这本《雨天的书》,在酷暑的雨天读完了。看着雨雾缭绕的山峦,回味作者一个世纪前的散文集,意味深长,感慨万千。正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他的美将闪现在这些诗行之中,诗将长存,而他将在诗中永生。”斯人已逝,其文永存。聆听,读史,反思,其实都是成长进步的营养必需品,于人于国家都应该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