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三国之旅

ZQ

<p class="ql-block">六月的高加索,风是自由的信使拂过塞凡湖的蓝,又卷起第比利斯老城石阶上的葡萄藤影,将巴库“永恒之火”硫磺的气息送至鼻端——这土地深处埋藏着不熄的古老能量。我踏过亚拉腊山麓的荒岩,那是传说中停泊方舟的巨影,行至斯特潘茨明达圣三一教堂脚下,卡兹别克雪峰如冷冽的巨剑直贯苍穹。立于此处,人渺小如微尘,却因这壮阔而生出奇异的安稳。我在这最好的时节,步入了高加索的深境。</p> 亚美尼亚🇦🇲 <p class="ql-block">亚美尼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圣经时代就已经有了记载。亚美尼亚人管自己国家叫Hayastan,得名于当年诺亚的曾孙海克(Hayk)。亚美尼亚作为一个国家持续存在了超过两千五百年的时间,首都埃里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持续有人居住的城市之一,期间的民族和宗教文化都非常稳定,因为亚美尼亚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实行“内婚制”,保持了民族血统和文化的纯正。</p> <p class="ql-block">亚美尼亚是被群山环抱的国度,亚拉腊山是永恒的背景,深蓝的塞凡湖如天空碎片坠落山间,变成了高加索山脉的一滴蓝眼泪,修道院红褐色的石墙静立崖畔,守着千年祷告与古抄本上的墨痕。 这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埃奇米阿津的钟声里,藏着诺亚方舟停泊的传说。葡萄藤缠绕着十字石,每一块"哈奇卡尔"浮雕里,都刻着这个民族绵长的信仰与坚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黄昏迎着夕阳我们坐车驶入埃里温,这座粉红色的城市在连绵的雪山映衬下显得更加的温馨和浪漫。</p> <p class="ql-block">埃里温公元前4000年左右就有人居住,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这个被穆斯林世界包围的基督教城市,千百年来在经历了无数的战争、掠夺、苦难之后,我们感受到的是他的朝气,温暖和浪漫和顽强。</p> <p class="ql-block">走在市中心的马路上人声鼎沸,傍晚华灯初上步行街的餐厅或者咖啡馆里坐满了人,人们在推杯换盏中享受美食进行交流,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浪漫、温暖有活力的的欧洲城市,当地人说我们能有拥有一个城市就已经很好了,这可能是目前亚美尼亚人的心态吧!生活总是要继续,战争可能随时会发生,但活着还是要好好活着,他们会比我们更懂得珍惜每一天的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埃里温新城始建于1920年前后,由苏联著名建筑师亚历山大•塔曼尼扬负责设计,阶梯广场也是他设计的。</p> <p class="ql-block">埃里温阶梯是一座依山势而建的半地下建筑,阶梯共有五大级,内部和外部有各种艺术展厅,像一座巨大的露天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埃里温阶梯,每一层阶梯上都有不同风格的艺术展览中心和空中花园。</p> <p class="ql-block">在阶梯广场少年们每月自发组织的传统舞蹈中,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和团结</p> <p class="ql-block">少年们坚定而稳重的舞步看到了这个民族的坚韧</p> <p class="ql-block">在埃里温有很多名人的雕塑,这每一个雕塑后面都有着非凡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个萨雅诺瓦的雕塑是谢尔盖·帕拉杰诺夫导演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电影《石榴的颜色》里的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萨雅诺瓦是十八世纪亚美尼亚的游吟诗人,年轻时受到当时国王的喜爱,成为了宫廷艺人。美丽的安娜公主爱上了这位游吟诗人,而诗人也被安娜吸引。两个人的相爱传到了国王耳中,很快萨雅被放逐了。最后在修道院里出家修行至死。</p> <p class="ql-block">在埃里温的山丘上,马特纳达兰古代手稿研究所宛如一座沉稳的知识堡垒,守护着亚美尼亚千年文字与文化的火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大的石砌立面上,雕刻着</span>亚美尼亚文字创制者梅斯罗普•马什托茨先祖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亚美尼亚在历史发展中国土面积从3,00万平方公里,缩小到现在3万平方公里,但就这一地方,也是兵家必经之地,西边是奥斯曼,东边是波斯,北边是俄罗斯,也因为这个原因,亚美尼亚在这两千年间,都在经历过大战役,并在1915年到1917年经历了死亡150万人的大屠杀,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种族灭绝,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污点之一。</p><p class="ql-block">这个信奉耶稣上帝的国家,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庇佑“我的痛苦,无法估量”</p> <p class="ql-block">种族灭绝纪念馆里面有一直燃烧的火焰,12块厚重的灰色石板围成一个倒扣的盆状结构,象征1915年亚美尼亚神族灭绝期间被奥斯曼土耳其占领的12个西亚美尼亚省份。</p> <p class="ql-block">生命啊 它苦涩如歌,历史或许可以被原谅,但绝不能被遗忘!</p> <p class="ql-block">兹瓦尔特诺茨教堂建于 641 年至 661 年。其规模气势恢宏,远超埃奇米阿津大教堂,2000年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这座大教堂包括圣·乔治寺庙和兹瓦尔特诺茨大教堂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教堂由亚美尼亚天主教内尔塞斯三世主持修建,旨在纪念圣格里高利与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会面(传说中两人在此地相遇)。</p> <p class="ql-block">兹瓦尔特诺茨教堂是早期基督教圆形集中式教堂的典范,融合了亚美尼亚、拜占庭和叙利亚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1.三层圆形结构:直径约36米,中央穹顶高达45米,象征天堂的层次。</p><p class="ql-block">2.四瓣式设计:四个半圆形后殿(apse)呈十字形排列,形成独特的“四叶草”平面。</p><p class="ql-block">3.装饰艺术:外立面采用精美的葡萄藤、石榴和十字架浮雕,体现亚美尼亚自然与宗教的结合。</p><p class="ql-block">4.创新技术:使用轻质浮石减轻穹顶重量,并采用复杂的拱券结构支撑。</p> <p class="ql-block">在十世纪的地震和1915 年那场残酷的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中,兹瓦尔特诺茨教堂遭遇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建筑本体被损毁,穹顶也轰然倒塌,沦为废墟的一部分。数百年来积累的辉煌与荣耀,仿佛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徒留这片沉寂的古老遗址。</p> <p class="ql-block">埃奇米阿津大教堂据说是301年格里高利教士对梯里达底国王施洗皈依基督教的地方,故而始建于305年的埃奇米阿津教堂是亚美尼亚的“教堂之母”,被誉为世界第一个建设的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50年被萨珊王朝占领,当时波斯人果然把这里强行改成了拜火教的火神庙,现在基本结构是483年重建的。这座教堂相当于东方正统教会的“梵蒂冈”,也是亚美尼亚四大世遗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正门,左边是梯里达底三世国王,右边是圣格里高利。</p> <p class="ql-block">我仰望大教堂门口的穹顶,终于见到了想要见到的六翼天使,从此它们便属于我</p> <p class="ql-block">六翼天使静静伫立于天穹之上,庄严、神秘、展翅欲飞……六翼天使的出现表示这个宗教场所是最高的圣所。</p><p class="ql-block">•两翼头顶——出于对神荣耀的敬畏</p><p class="ql-block">•两翼遮脚——象征谦卑与圣洁</p><p class="ql-block">•两翼飞翔 ——表达对神的绝对服从与迅速执行</p> <p class="ql-block">尖锥形的穹顶是亚美尼亚教堂的特色,雕刻装饰往往非常华丽,会使用螺旋的葡萄藤、树叶等元素。</p> <p class="ql-block">教堂存放着基督教的三大圣物:</p><p class="ql-block">耶稣背刺十字架残片</p> <p class="ql-block">诺亚方舟上的木片</p> <p class="ql-block">刺入耶稣胸部的矛头,这些是世界亚美尼亚圣使徒教会精神中心,每天无数圣徒来朝拜。</p> <p class="ql-block">埃奇米亚津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区域,这个范围有五座教堂。</p> <p class="ql-block">位于亚拉拉特山脚下的深坑修道院,是亚美尼亚基督教“启蒙者”圣格里高利教士获得名分前被梯里达底三世国王囚禁之地,他被关押在深坑地牢中长达十三年之久,依靠一个虔诚寡妇每天施舍面包得以存活,现已成为基督徒朝圣之地。</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阶梯下去就是当年囚禁格里高利的深坑地狱,这也是这个教堂名字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格里高利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格里高利的祭坛</p> <p class="ql-block">深坑修道院距离国境线只有几公里左右,隔着浅浅的一条河。站在修道院的山头上,可以看见国境线另一边土耳其的村庄。</p><p class="ql-block">阿尼古城:喀拉拉山据说是诺亚方舟的地方,是亚美尼亚人圣山,结果划到了土耳其的卡尔斯(Kars阿尼离那不远,在深坑修道院可以看到那座山,这里也是雪山观景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崎岖的道路向上攀岩,不一会儿我们就进入了高加索山脉的腹地,山谷里开满了黄色的小花,红色的罂粟花和白色的蔷薇点缀其中,一场春天的盛宴迷醉了我的眼睛,令人心旷神怡,大自然令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岩洞教堂 格加尔德修道院</p><p class="ql-block">据传是1世纪耶稣十二门徒中的两位--达太和巴多罗买早期传教地区,建于10-13世纪的格加尔德修道院用以纪念此事,其中三座教堂为岩石中雕凿建设的岩洞教堂,故而历代未遭毁坏。修道院因早期收藏着将耶稣刺杀在十字架上的长矛而久负盛名,是亚美尼亚中世纪最具代表的修道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包括1座中心教堂,2座岩洞教堂和1座王公寝陵,远远望去,它就像是镶嵌在悬崖下,与自然相融的同时,又颇具巧夺天工的壮丽。</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部分建筑直接凿入悬崖,内部幽暗,却因光线穿透圆顶时所形成的光束而神圣透亮—仿佛天启降临。图中那块从穹顶倾泻下的光斑,如圣灵之眼,凝望着静默千年的石墙。石门内外,天光与灯火交织,述说着人类对永恒的追问。</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亚美尼亚全境唯一异教神庙,起源至今是谜,殿内很多奇怪图腾符号(如鹰抓羊和俩狮子)公元4世纪,国王梯里达底三世皈依基督教,才将其改建成基督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加尼神庙是亚美尼亚境内唯一的希腊化罗马式列柱建筑——始建于公元一世纪。</p> <p class="ql-block">古典希腊罗马建筑风格: 围柱式结构,拥有24根高耸的多立克柱, 坐落在高大的阶梯状基座上,保留了古典神庙的特征,包括三角形的山墙。主要使用当地开采的玄武岩火山石建造,切割精细,接缝严密,展现了高超的石工技艺。</p><p class="ql-block">内部结构相对简洁,供奉着太阳神密特拉,目前内部的圣坛与祭祀的雕像都已被移走,它早已丧失了宗教功能,变为梯里达底三世的姐姐的夏宫。</p> <p class="ql-block">其选址在悬崖边缘,提供了俯瞰阿扎特河峡谷和周边群山的绝佳视野,景色极为壮丽,磐石奇异。</p> <p class="ql-block">上阿扎特峡谷</p><p class="ql-block">在亚美尼亚的阿扎特河峡谷中,隐藏着一处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石头的交响乐。</p> <p class="ql-block">峭壁间,一排排玄武岩石柱笔直耸立,宛若上帝用音符凿出的琴键。它们是火山熔岩冷却时自然形成的六边形石柱,被认为是地质奇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石柱间,整面山壁就像一个巨大的石头管风琴,你仿佛能够听到它们演奏的大自然最快乐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在加尼村体验地道农家乐午餐</p> <p class="ql-block">参观亚美尼亚面包–Lavash的制作流程:面团以水、面粉和少许盐为基底,无酵不发。妇人们赤手将面团擀成薄如纸的圆片,精准如仪式般甩在“tonir”地炉壁内烘烤。炉火跳跃,面香渐起,十几秒即可定型出炉,柔软又带点焦脆的边缘。</p> <p class="ql-block">Lavash 可卷入烤羊肉、奶酪、香草,也可蘸浓汤而食。味道纯净,带点烟火气,又带点山野的朴实与温柔。一张好的Lavash 能保存三个月。</p><p class="ql-block">在亚美尼亚古老的传统中,婚礼前母亲会为女儿准备 Lavash,象征祝福与丰盛;战争年代,它是战士们的干粮,也是家庭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高加索的眼泪塞凡湖是高加索地区最大的高山湖泊,也是欧亚大陆最大的高海拔淡水湖泊之一。海拔1900米,总面积约占亚美尼亚国土面积1/6。</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亚美尼亚原来有三座大湖,曾被称为亚美尼亚“三大海”,另两座分别是土耳其的凡湖和伊朗的乌尔米湖,如今只有塞凡湖还在亚美尼亚境内,想来也是故国不堪回首。</p> <p class="ql-block">塞凡湖的必到景点是塞凡湖修道院,这座六百年历史的修道院所在的地方最早是一座小岛,曾是塞凡湖上唯一的岛屿,如今已经跟陆地相连成为半岛。</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建于公元874年,由阿尔察赫王朝公主玛丽亚姆为纪念其父王阿肖特一世•巴格拉图尼而修建。那一年,亚美尼亚刚刚从长达两个世纪的阿拉伯统治中恢复自主,这是民族信仰复兴的象征,更是国家意志的碑铭。</p> <p class="ql-block">初建时,这里并非面向公众的朝圣地,而是一个严苛禁欲的苦修院。隐修士在此生活、抄经、祈祷,终生不离开这片石砌天地。修道院内不设奢华装饰,只有厚重石墙、粗朴拱顶,以及面湖而生的风声与圣歌。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地理位置曾有军事战略意义,面对着可能从水路侵入的敌人,是湖区防卫的重要哨所</p> <p class="ql-block">在修道院的大门上和内堂的壁画及石雕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罕见的基督形象:他拥有明显的亚洲轮廓—高颧骨、细眼、黄肤,乍看仿佛是一位蒙古人。这种非传统的圣像绘制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深具政治智慧的生存策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3世纪,成吉思汗的后裔横扫欧亚大陆,亚美尼亚也在蒙古的铁骑之下战火连年。面对屡次侵略,修道士们无力以武力抵抗,便在圣像中描绘出“蒙古面孔的耶稣”,以此向蒙古征服者传递潜台词:“我们信奉的神与你们相似,是你们的守护。”这种图像策略换取了修道院的幸存,保护圣物、文献与信徒。</p> <p class="ql-block">迪利然老街</p><p class="ql-block">走进充满亚美尼亚传统风格的迷人街道,传统木制阳台与鹅卵石小路交织成趣。迪利然老街是当地文化与艺术的集中地,拥有手工艺品店、画廊和面包坊,仿佛走进一个活着的博物馆,传统与创意交汇于此。</p> <p class="ql-block">在苏联时期,这里曾是众多知识分子、画家与作曲家的疗养地。如今还可见一座雕像纪念着曾在此生活的苏联民族音乐大师一一Komitas,他的圣歌影响了整个亚美尼亚现代音乐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在老街的深处发展一座圆形剧场,非常经典的希腊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建于10-13世纪的哈格帕特修道院,位于小高加索山脉上,开创了一种融合拜占庭的的圆顶风格(DOME)和高加索尖顶风格于一体的建筑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教堂是阿肖特三世(953–977年在位)修建的,他是巴格拉提德王朝的著名君主,他将哈格帕特修道院赠予长子斯姆巴特(后继承王位),而将萨纳欣修道院赠予次子古尔根,象征王室对宗教与地方治理的双重。</p><p class="ql-block">- 斯姆巴特二世其墓碑至今保存在修道院内。</p><p class="ql-block">- 古尔根及其后代以萨纳欣为基地,发展出独立的洛里王国(Kingdom of Lori),萨纳欣修道院成为该王朝的陵墓教堂。</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全高加索最重要的抄经中心之一,无数修士用鹅毛笔誊写神学、哲学、历史与诗篇。但命运并未温柔以待这片土地。自13世纪起,蒙古帝国南征,屠城焚院;14世纪,帖木儿(Tamerlane)横扫高加索,为了保存民族之魂,修道士与村民们用尽巧思。</p> <p class="ql-block">他们将写满经文的羊皮卷、抄本与哈扎尔文文献,藏进修道院地底的粮食冰窖中——(图片中地面上的黑洞🕳️)它们原是储存果酱与酒液的“冰箱”。他们将书籍垫底,上面再放入水果、坚果与谷物,以此迷惑入侵者,使其以为不过是“普通粮仓”。多少文化就这样在发霉的果核与酒香中得以幸存。</p> <p class="ql-block">  巴格拉提德王朝通过支持修道院建设来巩固统治。修道院不仅是信仰中心,还是学术、行政和军事据点。阿肖特三世可能指派儿子们管理这些修道院,以加强王室对边疆地区(如洛里)的控制。</p><p class="ql-block">如今身处这隐秘之地,整个建筑搭配着周边旖旎山色形成了自然与人文兼备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这些教堂修道院中,不由让人惊叹亚美尼亚人似乎是依靠一种坚毅独特的宗教信仰才支撑起的一个极具适应能力的基督教种族,犹如一块嵌入中东穆斯林世界的基督教飞地,千百年来在异教徒强邻环伺的险恶动态环境中顽强的生存发展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附上一张亚美尼亚历史表,这样你对这个国家的历史就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p> 格鲁吉亚🇬🇪 <p class="ql-block">格鲁吉亚位于高加索山脉南麓,80%为山地,气候多样,拥有冰川森林,西临黑海,地处欧亚交界。 历史上曾建立科尔基斯、伊比利亚古国,12世纪"黄金时代"达巅峰,后遭蒙古、奥斯曼、波斯入侵,19世纪被沙俄吞并,1991年苏联解体后独立。 </p><p class="ql-block">格鲁吉亚人84%信东正教,拥有自己的字母、复调音乐与8000年葡萄酒酿造传统,是世界上最早的葡萄酒酿造国家,教堂与碉楼遍布山地,文化兼具欧洲与西亚特色。</p> <p class="ql-block">格鲁吉亚编年史纪念碑,是一组建在山顶的巨大的青铜雕塑。</p><p class="ql-block">据说顺着阶梯爬上山,扑面而来就是16根高35米的青铜柱组成的雕塑。纪念碑群1985年开工,雕塑的内容以格鲁吉亚历史和基督教传入格鲁吉亚为题材,纪念格鲁吉亚建国3000周年,基督教传入2000年。</p><p class="ql-block">纪念碑的山下就是第比利斯海,我住在海的这一边,用相机远远的记录了它,为不能抵达心中充满了遗憾……</p> <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圣三一教堂是格鲁吉亚东正教母堂,也是高加索地区最大、世界第三高的东正教教堂。</p><p class="ql-block">建于1995-2004年,位于库拉河左岸的伊利亚山上,高105.5米,金色穹顶(7.5米高)由民众捐赠黄金覆盖,象征格鲁吉亚的宗教复兴。</p><p class="ql-block">作为格鲁吉亚的精神象征,它纪念东正教自主教会1500周年及耶稣降生2000年,现为重要宗教与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教堂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内部装饰庄严,设有马赛克圣母像、手抄本《圣经》展柜及地下洗礼堂。</p> <p class="ql-block">季瓦里修道院:意为“十字架修道院”,是格鲁吉亚最古老、最神圣的宗教遗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请记住这个教堂,这是格鲁吉亚开始信奉基督教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矗立在姆茨赫塔古城上方的悬崖边,传说中,圣尼诺(St. Nino)在说服国王信基督教后,在此竖立木制十字架,标志格鲁吉亚皈依基督教。现存修道院建于6世纪末至7世纪初,是早期格鲁吉亚教会建筑的典范。作为姆茨赫塔历史建筑群的一部分,见证格鲁吉亚宗教与文化的黄金时代。</p> <p class="ql-block">教堂上的浮雕讲述了尼诺给国王洗礼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教堂周围花开似锦</p> <p class="ql-block">站在修道院的台阶上可以眺望库拉河与阿拉格维河交汇的壮丽风光,两河交汇处被称为“格鲁吉亚的脐带”,象征国家精神与自然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从修道院露台可俯瞰姆茨赫塔全城风光,<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受山下的生机盎然,</span>其中最为显眼的就是这座城市的灵魂生命之树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姆茨赫塔古城,是格鲁吉亚早期卡特利王国的首都,也是格鲁吉亚皈依基督教的初始地。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有人居住的城市之一,早在公元前3世纪,姆茨赫塔就以首都的身份成为格鲁吉亚早期王国伊比利亚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此时正是高加索最美好的春天,遍地的小黄花盛开,一派山花烂漫的大自然风光</p> <p class="ql-block">姆茨赫塔为啥地位这么高呢?因为这里有几座古代教堂,其中最重要的是生命之柱主教座堂,是格鲁吉亚的第一座教堂,关于这“生命之柱”自然是有说法的。</p><p class="ql-block">相传耶稣被钉死耶路撒冷之后,有个叫埃利亚斯的格鲁吉亚犹太人从罗马士兵那里买下了耶稣的长袍,带回了他的家乡姆茨赫塔。他的姐姐西多尼亚,一摸那个长袍立马就死了。怎么死的呢?因为这长袍是圣物,不能随便摸,一摸就会触发汹涌的宗教感情,给激动死了。这个西多尼亚死的时候紧紧地把长袍攥在手里,当时的人没办法,只好把西多尼亚跟耶稣的长袍一起下葬给埋了。</p> <p class="ql-block">西多尼亚下葬的地方,后来长出了一棵巨大的雪松,使徒圣尼诺下令把这棵雪松砍了建教堂。人们把雪松做成了七根柱子,用来做教堂的地基,没想到第七根柱子自己悬浮到了空中。圣尼诺祷告了一整夜,柱子才回到了地上。传说这根柱子是那个激动死的西多尼亚和天使用天堂之力悬浮起来的,柱子里流出的圣水,能够延年益寿包治百病——“生命之柱”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教堂里面有一座圣坛,下面埋着耶稣的长袍。</p> <p class="ql-block">阿纳努里城堡</p><p class="ql-block">建于公元13世纪,城堡附属修道院建于公元17世纪。</p> <p class="ql-block">爬过窄窄危险的隧道进入城墙内部</p> <p class="ql-block">透过城墙狭小的窗户看到的这个画面就是《孤独星球-格鲁吉亚》的封面。远处延绵的山脉,脚下清澈的湖水,阿纳努里要塞俯瞰着Zhinvali水库,自然和人文风光的绝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这幅上帝的审判在格鲁吉亚仅有两幅,讲述了通过衡量灵魂的好与坏,决定逝者是进入天堂还是下地狱。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熟悉?但在基督教里有这样子的审判还是第一次听到!</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看两个人的脚,贵族穿了漂亮的鞋子,贫民没有鞋子,看看他们上方,上帝给了他们同样的待遇,上帝面前人人平等!</p> <p class="ql-block">六月的高加索山脉,高山之顶白雪皑皑,雪冠未融。</p> <p class="ql-block">格俄友谊纪念碑:建于苏联时期,旨在纪念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之间的“历史友谊”。</p><p class="ql-block">1983年,为纪念1783年《格奥尔基耶夫斯克条约》签署200周年而建。该条约使格鲁吉亚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保护国,最终导致其被吞并(1801年)。但在苏联解体及2008年格俄战争后,这一纪念碑的存在与意义引发了广泛争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呈巨大的半圆形拱门,由混凝土和彩色瓷砖构成,融合了苏联现代主义与高加索传统装饰元素。拱门内侧装饰着大型马赛克拼贴画,描绘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历史上的“友好场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连接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北奥塞梯的重要交通路线,风景壮丽,可俯瞰深邃的阿拉格维河谷。</p> <p class="ql-block">卡兹别克圣三一教堂,是格鲁吉亚最著名的东正教教堂之一。</p><p class="ql-block">它坐落在 海拔2,170米 的Gergeti山上,俯瞰着高加索山脉的壮丽景观,背靠 5,047米的卡兹别克山,被誉为“离天堂最近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间凝望卡兹别克雪山和教堂,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仍保存着17世纪的宗教壁画残片和古老的十字架,斑驳的色彩里凝固着千年不变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对卡兹别克山的敬畏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因盗取火种给人类,触怒了宙斯,被宙斯锁在卡兹别克山的悬崖上,忍受风吹日晒和鹫鹰啄食肝脏的痛苦,直到被大力士赫拉克勒斯解救​。</p> <p class="ql-block">站在教堂的观景台上,可以看到下面的斯特潘茨明达镇,据说从山下徒步两三个小时可以到达教堂。</p> <p class="ql-block">绿色山体中的一片羽毛是大自然赠予我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乌普利斯齐赫岩城:俗称石头城--这座石头里挖出来的城市,始建于青铜时代晚期(约1000 BC),曾是古伊比利亚王国的宗教和政治中心。</p> <p class="ql-block">传说这里也是琐罗亚斯德教—即拜火教一一在高加索的神庙中心。</p><p class="ql-block">那时的人们崇拜火与光,将岩石凿成圣坛,留下了圆顶的祈祷室、从石壁凿出的通风管道与日照窗。城中“太阳殿”(Sun Hall)遗址曾是火焰燃烧不息的所在,而每个岩洞,不是居室,便是供奉之所。</p><p class="ql-block">直到公元4世纪,格鲁吉亚皈依基督教,一座十字教堂被建于拜火祭坛之上,象征信仰的更迭与文化的重叠。而在蒙古人入侵的13世纪后,这里彻底荒废,留下一座没有钟声的城,一段无法被点燃的火。</p> <p class="ql-block">历经多个世纪,人们在此开凿出居住区、礼拜堂、剧院、浴室等各类设施,形成了一座完整的地下城邦。古老的壁画、雕塑、祭坛遗迹犹存,无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乌普利斯齐赫地处欧亚交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多种文化交融的舞台。这里的建筑风格与装饰元素,既带有早期基督教的烙印,又融入了希腊、罗马以及东方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的观景台,眺望远方,库拉河谷的秀美风光与身后洞穴之城的沧桑古韵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壮丽画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建筑群的顶部的教堂,建于公元10世纪,是一座典型的三教堂式建筑,具有典型的格鲁吉亚基督教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带一支玫瑰去格鲁吉亚吧,在洞穴教堂的落日里,你会听见塔玛拉的低语:“女孩,你灵魂的王国无需加冕。</p> <p class="ql-block">穿越高加索山脉走向可以抵达俄罗斯的军事大道,它是纵贯高加索山脉的唯一一条道路。蜿蜒</p><p class="ql-block">208公里,沿途风景如画。历史上,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军队沿着这条路南下击败土耳其。1837年,结束流放的莱蒙托夫回国时走的也是这条路。</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博物馆:博物馆主体建筑是典型的斯大林时代样式。馆内分两层,主体展览在二楼。主楼外还有斯大林故居和斯大林专列</p> <p class="ql-block">这个人物即使领袖又是恶魔……</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故居</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专列</p> <p class="ql-block">我求真主给我一本书!</p><p class="ql-block">安拉:请赋予我知识和智慧吧!</p> <p class="ql-block">古希腊神话中的世界尽头</p><p class="ql-block">库塔伊西,是格鲁吉亚历史上的两个古国之一——科尔基斯古国的旧都。科尔基斯国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就耳熟了,如果你看过古希腊史诗《阿尔戈英雄纪》、《美狄亚》,科尔基斯就是神话中的少年英雄伊阿宋取得金羊毛之地,流经库塔伊西的里奥尼河也是古希腊世界的认知中文明世界的边疆。</p> <p class="ql-block">夜晚中心广场的灯火点亮和周围古朴的希腊建筑交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库塔伊西14世纪建王国,大将军巴格拉特3世为了拜占庭守候在这里,后来国王就把这里封给了他,让他在这里独立建国!军权神兽,于是建立了超大规模的巴格拉特大教堂,17世纪奥斯曼土耳其战胜了这里会摧毁了教堂,1994年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后来因为改进的过于现代破坏了教堂原有的模样又被取消。</p> <p class="ql-block">巴格拉特大教堂曾是格鲁吉亚黄金时代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巴格拉特三世在此加冕,从此格鲁吉亚历史上东西两个王国——科尔基斯和伊比利亚,合二为一,开启了格鲁吉亚历史上极其不易的短暂繁荣,也就是黄金时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十一世纪建立的格拉特修道院是库塔伊西三大修道院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惜这座修道院正在维修中,,这一次我的真诚没有被上帝感动,我们寻找了很多办法也没能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这个教堂是格鲁吉亚国王“建造者”大卫四世亲自选址,作为自己的安息地,更是王朝的“精神心脏”。它反映了中世纪格鲁吉亚的“黄金时代”,即大卫国王四世和塔玛王后统治期间的政治经济迅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装饰着12~17世纪的壁画,主教堂拥有最大的拜占廷中期、晚期以及后拜占廷时期的绘画,包括40多幅国王、王后和高级神职人员的肖像。穹顶壁画《最后的审判》仰头瞬间震撼到失语!400㎡穹顶画满圣经故事,天使与恶魔在头顶厮杀,颜料竟用宝石和黄金研磨而成。这也是我明知道这座教堂在修缮很难进去,还要执着来碰碰运气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摩萨梅塔修道院位于格鲁吉亚,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宗教场所。修道院所在的山头,正位于红水河峡谷拐弯处,绕山而过呈现U字型,远眺风景基本都是丘陵地貌,一片绿意盎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根据当地传说,“红水”河的名字来源于阿拉伯人对不愿意更改信仰的两位公爵兄弟的屠杀,他们的遗体被河水冲到拐弯处,后来由狮子带到此地埋葬。</p><p class="ql-block">修道院的壁画上完整地讲诉了他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是为了纪念八世纪时殉教的格鲁吉亚公爵两兄弟而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西行至黑海巴统,Ali and Nino雕像在夕照中永恒靠近又分离诉说着人间的爱与分离……</p> <p class="ql-block">阿里与尼诺:阿里一个来自阿塞拜疆的穆斯林少年,英俊而内敛。尼诺则是格鲁吉亚的公主,美丽而热情。在命运的安排下,这两个相爱了。他们的爱情纯粹而深刻,然而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信仰,这些差异在他们相爱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他们努力抗争,跨越这些鸿沟相爱结婚了,但最终阿里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这段凄美的爱情,格鲁吉亚雕塑家Tamara Kvesitadze创作了这两座高8米的雕塑,每隔十分钟阿里与尼诺开始缓缓向对方移动。当他们相遇时,会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将彼此融入对方的身体。然后,他们又会缓缓地分开,各自回到原来的位置,等待着下一次的相遇,这个过程每天都会重复上演,无论春夏秋冬……</p> <p class="ql-block">字母塔:是格鲁吉亚语言的纪念碑,36个字母表中的字符环绕着脚手架形成一个巨大的金属球体,塔中央有电梯搭乘,顶部有旋转的观景餐厅。</p> <p class="ql-block">傍晚来到这里观看了完美的日落,享用了一次别样的晚餐,远望摩天轮下相聚又分离的阿里和尼娜,我沉默……</p> <p class="ql-block">欧洲广场的雕塑告诉我们金羊毛的故事来源于这里,佛里克索斯的生母为了救他,让他和他姐姐骑金毛公羊凌空飞过了陆地和海洋。途中姐姐掉在海里淹死了。佛里克索斯则平安地到达黑海沿岸的科尔喀斯,并迎娶了国王埃厄忒斯的女儿。佛里克索斯宰杀金羊祭献宙斯后,把金羊毛作为礼物献给国王。国王又将它转献给战神阿瑞斯,把它钉在纪念阿瑞斯的圣林里,并派一条火龙看守。</p> <p class="ql-block">巴统城市中心的圣母教堂</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巴统海边,一直年迈的狗狗努力向前走着,寻找生机,灰暗的天空中飘着粉色的云,巴统的一天将要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西格纳吉 </p><p class="ql-block">这里是葡萄酒的故乡,也是格鲁吉亚最著名的爱情小镇,也是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小镇,站在高处你可以远眺连绵不断的高加索山脉。</p><p class="ql-block">西格纳吉一词源自突厥语Syghynak,是“庇护所”的意思,这个庇护所过去提防的正是来自“绝境长城”另一边的“野人”——大高加索以北达吉斯坦(Dagestan)部落的野蛮人。整个小镇坐落在山顶上,需要走盘山公路上来,在镇上可以俯瞰下面的阿拉赞河谷,也能望见大高加索山脉;小镇所在的山头几十公里被延绵起伏的长城包围,城墙沿着山脊地势而建,沿着城墙布满了防御工事。</p> <p class="ql-block">格鲁吉亚是世界上最早的葡萄酒产地,西格纳吉所在的卡赫季州正是格鲁吉亚最重要的葡萄产地,格鲁吉亚的传奇葡萄品种萨博维正是原产于此。这地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同时高加索山脉的山泉带来大量矿物质,黑海带来的湿润空气,造就了得天独厚的葡萄种植条件。</p><p class="ql-block">西格纳吉是最早的葡萄酒酿造地,据说8000年前,这里就出土了古代专门用于酿造葡萄酒的陶罐。这种用来做陶罐的黏土很有讲究,其特性关系到葡萄酒中的矿物质含量,进而影响酒的风味 。8000年的古人类已经掌握了跟如今相差无几的葡萄酒酿造工艺:把葡萄压榨后的果汁、果肉、梗、籽都装入埋在地下的陶罐,密封发酵五六个月即可。滤出酒汁后残留的果渣会被进一步蒸馏酿制成格鲁吉亚土法“白兰地”——chacha,有时候也被称为“葡萄伏特加”。在格鲁吉亚的文化中葡萄酒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格鲁吉亚以基督教立国,而葡萄酒在基督教的圣餐中象征丰收和圣血,</p> <p class="ql-block">西格纳吉被称为“爱情之城”,是因为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苏联时期贫穷画家尼科•皮罗斯马尼旅居到这里,为心爱的巴黎女演员马格丽达种下满城玫瑰以赢得芳心,走在花开朵朵的鹅卵石的古道上,听着那首描写这段爱情的歌曲&lt;百万朵玫瑰&gt;,就是这个城市最浪漫的事情了……</p> <p class="ql-block">格鲁吉亚教母圣尼诺:</p><p class="ql-block">圣尼诺受圣母玛利亚之命传教到格鲁吉亚,并在337年让格鲁吉亚成为第二个接受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p><p class="ql-block">圣尼诺的传教之路充满了奇迹和虔诚。她不仅治愈了重病的女王,还让女王和她的丈夫——国王米里安都皈依了基督教。除了个人传教活动,圣尼诺还通过建立修道院和教堂来巩固她的信仰传播。她在格鲁吉亚建立了季里瓦修道院和Bodbe女修道院,这些地方成为了基督教信仰的重要中心。</p> <p class="ql-block">今天拜访了圣尼诺的安息地,Bodbe女修道院,修道院坐落在一处陡峭的山坡上,穹顶用红色镶嵌,周围环绕着柏树和冷杉,鲜花盛开,俯瞰阿拉扎尼山谷和大高加索山脉,景色壮丽</p> <p class="ql-block">传说里国王跟着神鹰从姆茨赫塔迁都到了温暖的第比利斯,这个城市古老与新潮交织,最妙是城中的硫磺浴场,红色穹顶下,温润水汽氤氲升腾,与教堂晚祷的钟声、远处清真寺的唤拜,奇异地交融在暮色里。不同信仰的低语,连同这人间烟火的暖意,都安然栖息在库拉河畔。</p> <p class="ql-block">地下大巴扎,物品很丰富,让人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悬崖上的圣母升天教堂 </p><p class="ql-block">位于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旧城区东岸坐落于克拉河(Mtkvari River)岸边的悬崖上与对岸的纳里卡拉古堡遥遥相望,位置极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最早的教堂可追溯至公元5世纪,但现存建筑建于13世纪(公元1278–1284年),由国王Demytrius II下令修建。</p><p class="ql-block">教堂所在的高台曾是国王的行宫和堡垒所在地。</p><p class="ql-block">苏联时期,曾一度被用作剧院,后于1988年归还格鲁吉亚正教会。是第比利斯最具象征意义的宗教与政治地标。</p> <p class="ql-block">教堂前有瓦赫坦·戈尔加萨利国王的骑马雕像——他是第比利斯的创始人,就是他跟着神鹰来到此地,建立了第比利斯王国。</p> <p class="ql-block">喝杯酒吧,感受一下城市的浪漫和欧洲风情</p> <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的木偶钟楼,每晚 7 点准时上演一场名为《人生》的剧。木偶无声,却演尽人生:诞生、成长、婚礼、离世……仿佛整个命运,在钟摆之间缩影。这不是童话,这是现实的倒影。当我们驻足仰望,时间也悄悄为我们停了一秒。</p> <p class="ql-block">木偶钟楼由传奇剧场人 Rezo Gabriadze 一手打造,楼体像是记忆的拼贴本,由旧砖、碎瓷、诗句和想象缝合而成。</p><p class="ql-block">钟楼上嵌有全世界最小的机械钟表,隐藏于一块微型金属圆孔中,需极近距离才能看清时针分针。它像一枚隐秘的时间种子,悄悄扎根在童话的石墙上。你要仔细去看,才能发现时间的奥妙吆!</p> <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矗立的“格鲁吉亚母亲”雕像,一手拿着剑对付敌人,另一手则是托着一碗葡萄酒献给朋友。表明了他们对待敌人和朋友的态度。</p> 阿塞拜疆🇦🇿 <p class="ql-block">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地处里海西岸的洼地,海拔竟低至-28米,仿佛大地在此温柔陷落。由于城市坦荡无遮,劲风呼啸,被誉为“风之国”。里海不是海而是一个大的咸水湖,它的东边是土库曼斯坦,身处亚欧之间让它成为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商港。</p> <p class="ql-block">虽然这个国家已经信了伊斯兰教,但对火的崇拜不减,新修建的火焰塔是一组三子塔,设计得非常别致,形似火焰,夜晚华灯初上火焰塔被点燃,如熊熊圣火从不曾熄灭,在此照耀千年,让“火之国”之名流传永芳。</p> <p class="ql-block">阿塞拜疆目前有900万人口,古代曾是伊朗的一部分,分成两个国家是19世纪初期,沙俄为了争夺外高加索,打赢了伊朗卡扎尔王朝后,便以阿拉斯河为界,把阿塞拜疆人定居的北部区域割走。苏联解体后,这个区域在高加索最早宣布独立,才有了阿塞拜疆国。定居南部区域的阿塞拜疆人,则一直保留在伊朗境内。</p><p class="ql-block">目前阿塞拜疆人占伊朗人口的25%,因为有钱,他们掌握着国家的经济权力和军事权利。前总统内贾德、以及被暗杀的苏莱曼尼都是伊朗的阿塞拜疆族,当今以霍梅尼和办为首的两代阿塞拜疆族接力,在伊朗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小族临大国”的阿塞拜疆教士集团统治模式。这也造成了伊朗内部的不齐心和拧巴现状。</p> <p class="ql-block">海岸傲然矗立的少女塔最早是一座琐罗亚斯德教的火神塔,塔顶有七个出火口,由于不曾被攻破占领过,所以被称为“少女塔”。</p> <p class="ql-block">比比海班姆清真寺:最初建于十三世纪,正是在萨法维王朝尚未兴起、伊斯兰教什叶派开始深入高加索地区的年代。据传,这里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后裔——比比·海班姆(Bibi Heybat)的安息之所。她在宗教迫害中流亡至巴库,后人在此为她修建墓室,渐渐演化为什叶派的重要圣地。</p> <p class="ql-block">​在什叶派传统中,女性,尤其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Fatimah)及其后裔,具有极高的宗教尊崇地位。</p><p class="ql-block">比比·海班姆(Bibi Heybat),相传是法蒂玛的后裔。这种对女性圣贤的崇敬,在逊尼派中相对较少见。而在阿塞拜疆,这种文化传统又与其突厥族群身份相交织——突厥民族自古以来的女性地位相对较高,从草原游牧社会中的女性掌权、从军、治事,到历史记载中的“可汗之后”并肩治国,这些特质深刻影响了突厥化后的伊斯兰实践。</p> <p class="ql-block">巴库郊野间奇景令人屏息:泥火山如大地呼吸般低语,喷涌着灰泥;公元前青铜时代的戈布斯坦岩石上,凝固着人类最早的艺术印记。这些瑰宝如丝路遗珠,见证着欧亚文明在此交汇碰撞。</p> <p class="ql-block">戈布斯坦岩画:这片裸露的石岩上刻下了超过 6000 幅岩画,年代跨越了约 4 万年,最早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p><p class="ql-block">这些线条简洁却充满力量的雕刻,描绘了狩猎、舞蹈、祭祀、交配与星象观测,甚至包括古代船只的形状。图像中的长角野牛、舞蹈中的人群、手执长矛的猎人,讲述着一段段远古的生存故事与精神秩序。</p> <p class="ql-block">在巴库的市中心有一座老城,修建最早可追溯到7世纪,大约就是塞尔柱帝国统治时期。这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城”,城墙、城楼、宫殿一应俱全,老城中心的希尔万沙宫殿则诉说着昔日王朝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巴库的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成名作,也是这座城市的地标型建筑</p><p class="ql-block">扎哈哈迪德是世界顶级建筑师的异类,她出生在伊拉克成长在英国,把最好把绝大数最好的作品留在了中国,其中最出名的是大兴机场,2012年成名2016年心脏病去世,他的导师教库哈斯是北京央视大楼的建造者</p><p class="ql-block">阿拉伯丝巾和地毯的线条设计的这个建筑,2012年5月设计成型2012年10月在北京东二环设计成北京银河Soho大楼,北京的望京Soho利泽Soho、银河Soho、北京的大兴机场,上海的凌空Soho广州的歌剧院</p> <p class="ql-block">他是胡赛因·贾维德——阿塞拜疆最具传奇性的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被誉为“民族精神的召唤者”。雕像的面部深刻如峡谷,胡须和发梢则幻化成奔流的人群——他们或歌唱、或舞蹈、或演奏,细看之下,耳侧浮现出精妙的 12 位木卡姆,他们栩栩如生,在他的思想中永不谢幕。</p> <p class="ql-block">这片土地的灵魂深处,却奔涌着更为炽热的动脉石油——它不仅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独特的信仰与文化,这里是伊斯兰教浸润之地,更是古老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的摇篮,火焰永恒燃烧的阿特什加火神庙,承载着拜火教和印度湿婆信仰的悠远痕迹,他们都信奉火与水的二元对立。</p> <p class="ql-block">这片风与火淬炼的国度,其存在本身就如一个多面晶体,映照出自然的神工、信仰的深邃与历史的千钧之力!燃烧吧,阿塞拜疆,在燃烧中创造活力和奇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