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的长河奔腾不息,许多往事如沙砾般被岁月掩埋,然而,在部队时与指导员相处的点点滴滴,却如同熠熠生辉的珍珠,在我的记忆深处愈发璀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年春节前,新兵训练结束下连队,老兵们也在新兵到来之前悄然离队,新老交替,无声却又充满仪式感。我记得年三十的那个夜晚,连队会议室里热闹非凡,一场自办的联欢晚会正在举行。那台14寸的老式黑白电子管电视,屏幕上满是雪花,电流声嘈杂,在没有春晚的当时,我们只能自愉自乐。好在连队里人才济济,节目精彩纷呈,还有几位女兵的精彩表演,为晚会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指导员更是多才多艺,他说起评书来绘声绘色,《打虎上山》《肖飞买药》这些文革时常演的段子,在他的演绎下,动作、神态、语气都恰到好处,逗得战友们哄堂大笑。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感染力,让我们在欢乐中忘却了思乡之苦。</p> <p class="ql-block"> 联欢会结束后,我们几个新兵按照新兵连的要求洗漱、就寝。指导员性格开朗,总是担心我们这些新兵第一年离家会想家,常常在晚饭后到我们房间聊天。他和我们无所不谈,从他入伍前的趣事,到部队里的成长经历,他的故事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指导员来自石家庄,家庭条件优越。他的父亲是老抗联战士,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浴血奋战。入伍时,他父亲在水利部海河指挥部工作,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独自上学,在那个骑车上学的人寥寥无几的年代,他显得格外独特。同学们的家长都认识这个骑着破自行车的调皮孩子,他上学时很调皮,下河游泳连衣服都不脱,然而他的语文成绩却十分优异,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点评。</p> <p class="ql-block"> 入伍后,他从一个调皮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人。65年入伍的他,赶上了文革前最后一次征兵,又因语文功底扎实,在沈阳空军搞大诵扬活动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写、讲样样出色,活动结束后便留在了团政治处做宣传干事,后来调任我们中队指导员。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中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在全团名列前茅,他也因此准备被破格提拔为团副政委,然而,随着四人帮被粉碎,破格提拔一事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指导员对我们新兵关怀备至,他不仅关心我们的生活,更关心我们的成长进步,尤其是我的入党问题,他总是耐心地给予指导和鼓励。我们也常常和他分享入伍前的事情,讲述家里的情况,因为我们家和他家的情况很相似,我的父亲也是抗战时的老八路,相同的家庭背景让我们之间的距离更近了,话题也更多了。</p> <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两年后部队调整,指导员调离了。他离开的那天,我的心里空落落的,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当他乘坐的车缓缓驶离,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夺眶而出,望着车子远去的方向,久久不愿离去。那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分别的痛苦,也是第一次明白,有些人,一旦走进你的生命,便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来,听说他转业了,爱人是北京毛纺厂的,他也随之转到了北京。此后,我们便失去了联系,尽管我在北京工作过几年,却始终没能找到他的踪迹。直到2012年团里战友聚会,我才得知他在北京海淀区园林局工作,可那时他却得了脑中风。我多么希望能再见他一面,亲口对他说一声感谢,感谢他在部队时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感谢他用温暖和鼓励,陪伴我度过了那段难忘的时光。然而,具体地址的缺失,让这份重逢的愿望变得遥不可及。</p> <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当我回忆起在部队的日子,指导员的音容笑貌便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他的乐观、他的才华、他的关怀,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的心灵。虽然我们已经多年未曾谋面,但那份真挚的情谊,却如同陈酿的美酒,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香醇。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是我记忆中那个无比重要的人,是我军旅生涯中最温暖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