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六)、《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上野千鹤子著,3星。</p><p class="ql-block">此前知道作者是当代重要的女性主义思想家和社会学家,这是我第一次读她的书,感觉和想象的不太一样。特意查看了豆瓣,很多人打了高分,不过我并没有get到。作者在后记里说:“这本书就像一颗漂流到阳光下的小石头,我将它捡起,想要送给你。”本书包含散文36篇,涵盖父母、童年、梦想、青春、读书、运动、独居生活和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整体而言,内容相对简单且零散,好在语言平实自然,读起来毫不费力。</p><p class="ql-block">此时正是我一个人的午后(点点还在学校享受着属于她的时光),手边是这次特意从国内带来的一款饕餮茶具,氤氲地冒着热气。我打开电子书,感受着这份“微小的喜悦和幸福”,仿佛与作者对坐闲话。读书的过程就像在窥探他人的生活和所思所想,当遇见和自己相似的观点时,确实会欣喜和安慰:知音还是有啊!这本书即是如此,她的不少想法都与我心有戚戚焉。书中最打动我的是回忆父母的两篇:《紫花地丁香水》和《墓地》。我很欣赏她的坦荡直言,不惧衰老不惧孤独,能够很好地安顿自己。</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我已在人生的下半场,要努力做到像她一样独立清醒洒脱,不在意独居和变老,依然享受崭新的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十七)、《身后无遗物》伊藤比吕美著,4星。</p><p class="ql-block">作者是上野千鹤子的朋友,但这本《身后无遗物》与上野的书相比,更深刻地引起了我的共鸣。这本书记录了她迈入六十岁后的人生点滴,以日记般平实朴素的语言,淡然叙述所经历的生离死别与身体的衰老。</p><p class="ql-block">父母的相继离世、女儿们长大之后的离开、丈夫的去世、甚至陪伴多年的宠物离世,这些失去将作者一步步推向孤独寂寞的境地。她的描述精准和哀伤:“与其说是一身轻,不如说更像哪里裂开了虚无的黑洞。”“站在窗边向外看。向外看的,也只有我一个人。”好在她没有一味沉溺其中,而是欣然迎接生活新的改变。因为我们都明白,这些本是人生的一部分,最终仍需向前看,生活依旧有平凡美好的时刻。</p><p class="ql-block">面对衰老的身体不矫饰不美化,她很清醒:“所以现在的老,我终归能走出来。但与以前不同,走出之后,迎面而来的将是死。”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对自身死亡的通达,她对女儿们说:“她们会想,一个女人不遗余力地活过,一往无前地死了。接下来轮到她们了。她们会想着这些站起来,用力脚踩大地,放眼自己的人生。她们一定会这样的,我相信。”</p><p class="ql-block">所以,我欣赏她的洒脱,佩服她的勇气——身体的老化不便更催生了她精神的韧性。她能直面内心,把不那么光明美好的想法袒露在视野中,接受他人的评判。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她经历过的也大多是我将会面临的,所有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坦然接受便是,不过是遇山修路遇水搭桥,行走处总有新的风景。</p><p class="ql-block">读到她描述的一个人时的孤寂、惆怅、无聊等,换作是我,会很享受这样无人打扰的状态。一个人从心所欲,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完全随己,无需顾及任何人——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该是多么惬意!可惜到目前为止,我还从没有过这样肆意妄为的时刻,期待有这么一天,在路上,或停留在任意想停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据说日文版原名是《暮色渐至》,中文版翻译成《身后无遗物》,后者可能暗指人生抛开一切有形无形的束缚,了无牵挂地离去吧。不过我更喜欢“暮色渐至”所蕴含的诗意。</p><p class="ql-block">读完最后一页,起身准备晚饭,望向窗外,正是暮色渐至,一天落下帷幕,迎来暗沉的黑夜。幸好一觉醒来,仍是日光满眼。</p> <p class="ql-block">(十八)、《一个人好好生活》小川糸著,2星。</p><p class="ql-block">本书是日本畅销治愈系作家小川糸的生活随笔集。总体感受是:内容很水,文集质量应该远不如她那些获了各种奖项的正式小说(虽然我还没拜读,但获奖作品理应不同)。</p><p class="ql-block">首先书前的简介宣称是作者“远离东京都市生活、独居镰仓小住消夏期间的日记”,实际上镰仓部分只占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此描述简直莫名其妙!其次文集本就不长,字数有限,流水账似的日常记录浅而简,言之无多少物,只能说是普通大众的水平,远谈不上一个作家应有的水准和实力。再次在如此短的篇幅下,居然还有好几篇内容如同打广告般推介作者自己的新作品,令人失望。最后书名也不准确,全书也只有她在镰仓独居时才基本是“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唉!</p><p class="ql-block">不管怎样,还是有始有终看完整本。优点在于语言平和从容,读来如朋友般亲切交谈。当然,书中也零星记录了温馨美好的生活片段,但仅此而已。总体而言,与预期相差挺大。</p> <p class="ql-block">(十九)、《画里有话》丹青旅者著,4星。</p><p class="ql-block">作者以28幅从汉代到近现代不同时期的代表书画作品为切入点,从三个维度深度剖析:一是身份信息(作者、年代、作品类别材质等),二是画意(画什么、为什么画、画的背景和意境),三是画法(构图、色彩、笔法)。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述,给读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作为一本入门读物,本书内容简明易懂却引入入胜,看完仍意犹未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小细节被作者解说得很有趣:韩干的《照夜白》里的马为何没有尾巴?《虢国夫人游春图》中谁才是主角?《韩熙载夜宴图》“听乐”场景中,当众人专注听乐时,唯独那位注视着韩大人的小哥究竟是否就是画家本人?……时光映画,这些传承千年的画作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确切答案,却因此更散发着迷人的光采,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依然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二十)、《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胡晓明著,4星。</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文学理论专著,作者“立足中国哲学体系,以跨学科视角解读山水诗的文化内核,探索诗歌语言背后共通的审美思维与精神图式 。”也是我读得挺烧脑的一本书,是跳出舒适区的阅读。首先是书中大量引用很多我不熟悉的诗文,需要一点点查阅搞懂它们;其次在此基础上还要试图理解作者的意图和阐发的理论,需要沉思默想。山水诗本身是我喜爱的范畴,所以我学习这本书是希望更清晰地理解感受诗文背后所表达的意味。本书无论是诗文还是作者的讲解都辞藻优美,如含英咀华,因此全书基本是诵读完成的,我以为大声诵读有助于入耳进而入心。这本书相对用时较长,也确实学习领会到了很多。</p><p class="ql-block">本书共十个章节,分别阐释了作者眼中中国山水诗的不同境界:雪夜人归(生命的漂泊与安顿)、啼鸟处处(生命的悲哀与复苏)、花泪蝶梦(有我与无我)、泰山秋水(向上与超越)、逝者如斯(勉励与纵浪)、鱼跃鸢飞(流动飘逸之境)、荒天古木(荒寒幽寂之境)、风日流丽(绮丽华滋之境)、一窗梅影(清莹透明之境)、扁舟一棹(音乐与绘画境界)。光看这些标题就可见诗与文的古典意趣了。“月”是贯穿全书的核心隐喻,代表永恒与超越。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天上孤月映照世间万千山川,无处不在遍撒清辉,正是自然宇宙与人类生命的相互印证。中国历代文人对山水的喜爱是从外而内的,中国山水诗的本质是自然与心灵的交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自然风物不再是背景,而是抚慰人心的人格化的精神家园。这种山水可亲的情怀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延续至今仍令人心神激荡,它让我们在面对自然时能深切感知美的存在,而山水诗画正是承载这份情怀、滋养我们心灵的源泉。</p><p class="ql-block">不过阅读中仍感到有些缺憾:首先逻辑混乱,回看目录,所划分的十种境界似乎标准不统一,不在同一逻辑层面。前五辑主要按山水诗表达的情感或生命态度分类,后四辑侧重描绘山水诗呈现的不同审美意境(景色风貌)分类,而最后一辑音乐绘画境界探讨的是贯穿于山水诗的共同的艺术特质。这种分类方式,好像世传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有硬凑嫌疑。文学本不具备科学属性,语言文字也没有鲜明的非此即彼的界定。其次作者在论述中似乎过于拔高宋诗的地位,诗词本来一体,宋词里有非常多篇章的山水词佳作,但作者避而不谈,只聚焦宋诗,好像为写而写。再次本书主旨宏大立意深远,但在阐述中有时浅尝辄止,并没有讲透彻,感觉隔靴搔痒,且多有重复堆砌。作为深入研究山水诗心灵境界的理论专著感觉不足,不过作为山水诗集录倒是不错。</p> <p class="ql-block">2025已过半,继续读书思考,以他人之眼观照自身。</p><p class="ql-block">附注:配图出自VIVA旅行家公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