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韵流芳:陈氏大宅百年记忆

一尘杂录

<p class="ql-block">白慎河畔,一座青砖黛瓦的宅院已静静伫立一百四十载春秋。这座始建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的陈氏大宅,由烈祖廿八世瑞公监理工程,天祖廿九世启公斥资兴建,鸠工庀材,躬亲督造;时高祖三十世嘉公风华正茂,见证家业隆昌。她历经百年风雨,默默守护着瑞、启、嘉、星、宣、景、德、俊、士等九世族人的悲欢离合。今当拆迁之际,谨以此影集,为这座承载家族荣光的宅第留下永恒印记。 </p> <p class="ql-block">宅院临水而筑,房屋占地两千平米,后园更达千八平米之广。六柱五间的正房,前后游廊相连,两侧宕头与双大舍相得益彰。东西各四间轩间,后两边各三间居头,偏舍外带二排荷栏,前后门台贯通,四周围墙环抱。主房布局严谨,上间八扇门扉中,“锦堂双壁合,玉树万枝荣”的楹联历经百年仍清晰可辨;梁枋斗拱精雕细琢,柱础饰以莲花纹;菱角石上如意云头纹昭示着主人不凡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这座宅院的灵魂,源于历代先祖的德泽。烈祖瑞公以渔业起家,监理大宅建设时亲力亲为;天祖启明公才学渊博,咸丰年间考取岁贡生,官至台州知府,门台“安乐窝”镌刻的“安居平等地,乐享自由天”门联乃他手笔;高祖嘉畴公任青田知县时,为救牢犯甘弃官职;曾祖星徽公任白象区长时化解村民械斗危机;星文公、星列公皆为早期共产党员,分别与刘少奇、周恩来同窗共事。一代代陈氏族人,或耕读传家,或出仕为官,或投身革命,铸就了这座宅院的精神丰碑。 </p> <p class="ql-block">宅院内曾聚居二十七户、一百三十余口,孩童嬉戏于庭院,长者闲坐于阶前,炊烟袅袅,其乐融融。即便在特殊年代,这里也曾作为临时教室,延续着家族重教的家风。正如门额“克昌厥后”,这座宅院见证了陈氏一族如何以德传家,开枝散叶。</p> <p class="ql-block">今值翁象大道建设,祖宅位列征收范围,全宅居民虽有不舍,却深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理。梁椽可拆,记忆难湮。念及百年家宅将逝,金荣不揣浅陋,谨邀族人陈洪勉等共襄盛举,特聘摄影师详摄宅院全貌百余影像,更有陈回利君操纵无人机航拍全景,辑成此集。 </p> <p class="ql-block">《诗经》有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座宅院不仅是一砖一瓦的堆砌,更是先祖智慧与精神的凝结。影集后部,附有本人新居照片——从1985年的四间二层,到1993年的四间四层,再到2021年重建的四间六层楼房,恰如家族发展,节节高升。新旧交替间,不变的是对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守望。 </p> <p class="ql-block">百年老宅终将走入历史,但透过这些定格的影像,后人仍可触摸到那些消逝的屋檐下,曾有过的温度与故事。谨以此集,献给所有曾在此栖息的灵魂,愿家族精神如白慎河水,绵延不绝。 </p> <p class="ql-block">抚今追昔,慨然有怀,爰赋短韵,以志斯宅:</p><p class="ql-block">临河故第历春秋,黛瓦曾栖数代鸥。 </p><p class="ql-block">柱石莲花承祖训,门楣锦字记风流。 </p><p class="ql-block">星文劲节标青简,嘉显长垂济世猷。 </p><p class="ql-block">莫道檐楹随逝水,族魂永绕慎川洲。 </p><p class="ql-block">岁次辛丑夏月(公元2021年)景字裔孙 金融 谨识</p>